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由布熱津斯基的《大失敗》引發的關於列寧主義的一點思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9 22: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雖然《大失敗》是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理論結晶,雖然它的目的是醜化、否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但是,布熱津斯基在書中提出的很多觀點仍值得思考。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是:「一方面,共產主義在預期能取得勝利的地方失敗了;另一方面,在依據共產主義理論實行共產主義的歷史條件還不成熟的地方,它卻勝利了。」這很令人回味和反思!
    眾所周知,是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從此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方向,中國的發展前景變得光明。而在後來的革命歷程中,列寧主義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一齊被中國人接受。列寧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他指出社會主義革命不僅僅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國家也可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這樣一來,馬克思主義就被發展成為所有被壓迫人民尋求自我解放的社會理論。事實也好像正是如此:蘇聯成立,僅用兩個五年計劃國家實力就超越了英法僅次於美國;中國三大改造完成,沿襲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瓦解,同時也用了兩個五年計劃初步建立起工業化基礎。此時,也許有人會驚嘆馬列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毋庸置疑,社會主義最大優勢就是能夠有效的將稀缺的資源集中起來,去完成一些重大的建設。也就是俗話說的「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這一切的基礎都源於國家對國民經濟的絕對控制,也就是計劃經濟。而計劃經濟是一種兩面性很強的經濟形態,它隨著國家建設階段的變化,負面影響會逐漸顯現並變大。這一認識直到80年代才確立。列寧主義主張先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再反過來發展經濟,誠然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推動作用,但是在一個生產力極為落後的國家建立一個大大超越經濟基礎的社會制度是極其危險的!蘇聯在這方面有著血的教訓:列寧逝世后,由於小農思想的殘餘,蘇聯逐漸在蛻變,特別是官僚階層。雖然經濟有了飛速發展,但巨大光環的背後隱藏著失敗的危機。二戰後計劃經濟開始出現問題,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提高,但是官僚們生活卻是另一番場景。不僅如此,政治生活十分僵化,在勃列日涅夫時期達到頂峰。到戈爾巴喬夫這一代,人民已對社會主義產生懷疑,社會思想出現大混亂(雖然與改革方向及和平演變有一定關係)。最後以致徹底自我否定並瓦解。
    列寧在蘇聯的嘗試雖然成功,但是並沒有擺脫人民政權「年輕有活力——達到輝煌——沒落消失」這樣一個歷史周期律。為什麼會這樣?還是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能過分誇大上層建築的推動作用。生產力的落後導致人民精神境界受到局限,許多需要人高度自覺才能完成的事情得不到落實,漸漸的社會效率就會下降,社會發展開始變得不可持續。
    因此,我們不能再一味強調製度,而是把社會主義當成一種要完成的目標。回過身去,採用適合適應生產力的方法來發展經濟。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生產力水平必然提高,只有到這時才能說水到渠成地完成社會主義,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這正是鄧小平和劉少奇同志曾經的主張)。
    當然,按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個階級不會主動主動退出歷史舞台。為了避免歐美19,,20世紀的社會動亂,人民民主專政不能丟。在利用資本主義有利東西時不能讓腳領導頭腦,因此人民民主專政存在的最大意義就在於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有限範圍內運行並為日後生產力提高時完全實現社會主義提供政治保證。而列寧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過低估計了資本主義的適應能力和變化能力,過分強調了制度的推動作用,這就像鯊魚離開水再兇猛也要死亡一樣。讓資本主義促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發展(僅限於經濟範疇)這是比較符合國情與生產力的。
    但是,這種道理並沒有落實,我們只截取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領域中有利於政府和官僚既得利益階層的某些部分,而像政治領域的競爭機制,經濟領域的少政府干預還有社會領域的紡錘形結構等都沒有被採納。我不知道它們怎麼理解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的特色又在哪?如果我們不完全拋棄計劃經濟殘餘,又想引進資本主義,後果可能比單純用計劃經濟的更壞,有可能引發災難(即計劃經濟中的絕對權力與市場經濟中的金錢流動相結合)。
    現在已是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已經用事實打破了《大失敗》書中「21世紀共產主義將不可逆轉的在歷史上衰亡」的論述。但是,我們都不希望我們重蹈古代中國的歷史周期律。我們真誠的希望政權能穩定的延續下去。

劉陟瑋的博客

2

主題

206

帖子

318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82
沙發
門外照斜陽 發表於 2016-12-10 00:27 | 只看該作者
現在的天朝, 應該不是什麼共產主義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22: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