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曾、李、左、張:晚清四大名臣書法,見字知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17 04: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京博國學 孔子學堂

  

  (從左至右)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還有種說法是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本文取前)

  這四位名臣可謂晚清的續命功臣,其實如果沒有他們清朝早就滅亡了,就是這幾位漢臣,給滿清續了幾十年命,但最終難免滅亡。他們的人生,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們雖已去世一百餘年,但是每當提起他們,我們仍然津津樂道。

  俗話說,字如其人,今天,我們就從四位名臣的書法中,體味下他們的人生,他們的智慧和思想。

  

  李鴻章:做人要沉得住氣,忍人所不能忍

  

  

  李鴻章這個名字我們並不陌生。

  上學時,讀到《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時,總恨的不能自己,恨小鬼子,恨清廷政府,更恨簽屬條約的李鴻章。

  然而總有一個疑問,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會留下千古罵名,連小學生都明白的道理,一個大人物又何以不知其利害得失?!又難道獨立的一個人可以定奪一個國家的命運?這些似乎很難理解。

  當我們的思想漸漸成熟的時候,逐步開始接觸清末這段令人不瞻回首的歷史后,歷史也逐步的清晰起來。

  

  他絕對是一位值得崇敬的大家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寫道:「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毛澤東在《講堂集》中評價李鴻章是:「水淺而船大也。」   

  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養頗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詣甚深的晚清書法家。

  

  看他寫的字,總能給人一種循規蹈矩、稜角內斂、運籌大度之感。顯然,這也是他為人處世觀的外在體現。他絕對是一位值得崇敬的大家。

  在面對現實問題上,李鴻章明知身背千古之罵名,而敢於挺身而出,面對無法逆轉的現實,能爭一分是一分,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如果沒有他,中國是否會被瓜分,我們現在當時無法再去假定而設想,但至少這份勇氣和信念又如何是只會紙上談兵的誤國書生所能比的?當今又有幾個這樣敢於承擔責任的人?

  在當時的西報曾有論者言:「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此言當是不虛。

  

  在簽訂《馬關條約》中,李鴻章只不過是一種為國家利益力爭的簽字者而已。簽訂《馬關條約》后,他發誓「終身不履日地。」兩年後他出使歐美各國回國,途經日本橫濱,再不願上岸。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他一看所用小船是日本船,怎麼也不肯上,最後只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一塊木板,當75歲高齡的李鴻章,在海面上,冒著落海的危險,任憑海風吹,蹣跚著步子,慢慢的挪過去,走到換乘的船上。足見簽訂《馬關條約》對他的打擊之大。而我們的氣憤於他的傷心又如何能比?

  

  我們再回到李鴻章的字上面,李鴻章以進士出仕,清廷取仕不僅看詩詞文章,還看書法成績,書法功底欠火候者難以進入殿試。李鴻章的書法功底便源自於早年爭取功名時所下的苦功,後來又發展為自己的愛好,每日臨池不輟。

  晚年,李鴻章便把書法作為養生之道。

  

  功力深厚,見字如見人,這句話一點不假。

  他的字看似很規矩但也通權變,不是拘泥於一格之人,整體洋洋洒洒,勾畫天下,身為大清洋務派領袖,開西學之先,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周旋於列強之間,能體會他的不容易,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取代李鴻章!

  

  

  

  

  

  

  曾國藩:只要努力寫字,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曾有人作了個聖人榜,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曾國藩能成為半個聖人,不是因為天賦異稟,而是由於後天的努力。

  據說這個人不僅不聰明,相反倒是挺笨,無論考學還是當官,開竅都相當晚,他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也是榜榜落第,接連七次都名落孫山。但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功夫不負有心人,二十三歲那年,曾國藩的命運之路突然峰迴路轉,這一年他中了秀才,憑藉自己的勤懇努力,一路青雲直上。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在家書和日記中,無數次提到自己寫字的用功,並把寫字作為日課。

  比如,「每日早起,習寸大字一百,又作應酬字少許」;「每日筆不停揮,除寫字及辦公事外,尚習字一張,不甚間斷」;即使在同太平軍作戰期間,也能「不廢學問,讀書寫字,未甚間斷」。

  

  曾國藩書法

  在戰鬥中,他屢敗屢戰;在書法上,他寫了又寫。所以,最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不是最能幹的,而是最能堅持的。

  有個段子說,曾國藩寫字成癖,尤其喜歡寫對聯,包括輓聯。他寫完了死人的輓聯,就給活人寫。有一次他給同僚寫輓聯練字,碰巧那人進門撞個正著,梁子可就結下了。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有一套理論,他將乾坤之道寓於書法,認為作字應剛柔並濟。有理論作指導,有勤奮作支撐。書法里有乾坤,卻不止乾坤。因此曾國藩寫得辛苦,寫得漂亮。

  

  曾國藩書法

  正如曾國藩認為的,磨練自己要有如雞孵蛋般的耐心和韌性。他的一生,就是不斷自我攻伐、自我砥礪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斷脫胎換骨、變化氣質、增長本領的一生。

  

  

  

  

  左宗棠:也能上馬平疆亂,更能妙筆生花開

  

  左宗棠為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重要首領。出生於湖南,生性穎悟,少負大志。據說,他十二歲時就喜歡上了書法,十四歲時考童子試即中第一名,曾寫下「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手釋萬卷,神交古人」的對聯以銘心志。

  但是造化弄人,左宗棠此後卻屢試不第。科場的失意,使左宗棠不能沿著「正途」進入社會上層,進而實現他的人生抱負。於是他轉向經世之學,開始留意農事,遍讀群書,潛心鑽研輿地兵法。

  

  左宗棠雖為武將,但也通文,與曾國藩一樣,擅書法,並給後人留下了大量楹聯作品,其中他的一副楹聯深得李嘉誠喜歡,並掛在了他的辦公室。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近人評價他的書法稱:「文襄公行書出清臣(顏真卿)、誠懇(柳公權),北碑亦時湊筆端,故肅然森立、勁中見厚。」足見造旨之深!

  

  左宗棠同曾國藩一樣,平日里不管多忙,多累,從不間斷寫字,就是在戰火紛飛的行軍打仗中,也常常深夜挑燈讀帖染翰,從不稍輟。

  

  他的書法功力深厚,個性鮮明,但政名掩蓋了其書名。其信札雖為公函,然通篇書法沉著激邁,瘦勁的筆致、清峭的結字和疏朗的布局,透露出一種躊躇滿志的盛氣。

  

  仔細觀看左宗棠書法,你會發現他的大字雄渾有力,有武將之英姿,讀者隨即會被宏大的正氣所震撼。

  但再看他的行件隨筆,會發現文字細膩雅緻,爽朗勁健,有傳統文人士大夫的修養,這兩種氣息能在一人身上得到體現,實為難得。

  

  

  

  

  

  

  

  張之洞:處事要圓融,寫字亦圓融

  

  與曾國藩、左宗棠相比,張之洞可稱得上是高富帥。

  他出身仕宦家庭,小聰明穎慧,天賦異稟,5歲的時候入私塾接受教育,13歲之前就將四書五經等在內的儒家經典學習完畢,不僅如此還學了史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科類,13歲中秀才;15歲中進士資格;27歲,中第三名進士及第,成功進入翰林院,開啟了仕途之路,進入超級無敵模式,直到1909年去世,享年72歲。

  而張之洞一生之所以如此順風順水,一方面除了自己一步步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他圓融的處世態度。

  張之洞不僅在其功績上赫赫有名,其在書法界也是深負盛名。

  

  他的字筆力遒勁,俊邁豪放,自然豐潤,跌宕有致,實為大師之作。

  張之洞書法的秘訣就在於8個字:結體求豐,用筆求潤。

  張之洞書法是學自蘇東坡,所以其在創作的時候善於用側鋒。

  

  《論語》中曾說過:「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意思是說不管環境如何,無論社會動亂還是安定,他的言行有如利箭,尖銳而正直。說的是:一個人做人要正直,不可以圓滑,但為人處世,要講究方式方法。說話辦事太直來直去,別人無法接受,事情也沒辦法辦成。

  人們在看張之洞寫的字的時候也能從書法中體會到張之洞的為人處事風格,張之洞做人做事就如其筆法一樣剛硬但是卻也圓潤,俊邁豪放,所以人們常說書法活著作品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點,這是一點也沒有錯的。

  

  張之洞將人格魅力揉合到了他的書法作品中,所以其書法才越發的蒼勁有力,這也是張之洞的魅力所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4: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