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淘米水竟然如此珍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zhh 發表於 2016-10-2 21: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6年10月02日 13:45 中國新聞網
微博
  現在人們洗澡有各種品牌的肥皂、浴液,甚至還有專門針對嬰兒和女性使用的洗浴用品。可在古代,先民們是靠什麼去除污穢的呢?

  先秦時期淘米水「潘」曾是高級洗滌用品

  從史料記載可以知道,先秦時期中國人洗浴時所使用的去污用品,是一種叫「潘」的用品。記載先秦時代典章制度的《禮記》中,記載了當時的洗浴要 求。《禮記》中的《玉藻》篇中有這樣的說法:「日五盥,沐稷而靧粱。」這裡的「沐」是洗頭髮,「沐稷」,即用淘洗稷的水來洗頭髮;「靧」即洗臉,「靧粱」 就是用淘粱的水來洗臉。整個句子連起來理解,就是每天洗五遍手,用淘洗稷粱的水來洗頭洗臉。

  淘洗稷粱的水,其實就是今天所說的「淘米水」,這種水古人又稱為「淅米水」。作為一種洗浴用品,古人專稱為「潘」或「潘汁」。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潘,淅米水也」。

  「沐稷而靧粱」,是先秦時期對「君子」即有身份人士日常洗浴的要求。可以看出,「潘」這種淘米水還是一種高級洗滌用品。當時,用「潘」來給老人洗浴方能顯示出對老人的孝敬。

  《禮記》中的《內則》篇記載:要為年邁的父母搞好衛生,「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而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意思是,五天燒一 次熱水給父母洗浴,三天幫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如果父母的臉髒了,要燒熱水,用潘來清洗;如果腳髒了,也要燒熱水幫父母洗乾淨。

  淘洗穀物的水確有去污功效。經現代科技分析證實,這種先秦時期的高級洗滌用品含有「水溶性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不僅是一種綠色營養型洗滌用品,還能消炎止癢呢。

  根據淘米水所具有的這種特殊洗滌功能,古人還發明了以穀物為主的多種洗浴用品,如用澱粉泡澡的「澱粉浴」,用麩皮沐浴的「麩皮浴」。現代仍有人將「淘米水」作為洗手嫩膚的秘方,長期用淘米水洗手會讓手變得白嫩。

  南北朝時期流行用皂莢洗沐

  用「淘米水」做洗滌用品,成本其實並不低,在穀物並不富足的古代,「淘米水」對普通人家來說可謂奢侈品。於是,古人尋找到了一種更為廉價的洗滌物質——皂莢。

  皂莢,是中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樹所結出的果實,含有胰皂質,其汁有極強去污能力。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草篇》中有這樣的說法:「鬼皂莢,生江 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發,葉去衣垢。」段成式筆下的「鬼皂莢」就是皂莢的一種,可以用來洗頭,其樹葉也有去污功能,可用來洗衣服。

  皂莢因品種的不同,去污功效也有差別。蘇敬等所編《唐本草》中記載,「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有一種名為「肥皂莢」的皂莢,洗滌效果最好。宋代以後出現的「香皂」,所用的主要原料就是這種肥皂莢,現代的「肥皂」一詞,應該由此而來。

  用皂莢洗沐,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率先開始流行。從史料所記來看,皂莢還是一種頗為講究的洗沐用品,上層貴族洗浴時都用。《南史·齊本紀》記載,齊明帝蕭鸞便「嘗用皂莢」。

  從蕭梁時起,南朝坊間便流傳著一首童謠,其中有一句是,「黃塵污人衣,皂莢相料理」,反映的便是時人用皂莢洗滌的情形,後來這首童謠被解析為陳朝將被楊姓隋朝滅掉的讖語。

  宋元時期,皂莢仍是一種常用的去垢用品,宋人張耒《皂莢樹》詩中寫道:「不緣去垢須青莢,自愛蒼鱗百歲根。」甚至宋朝後宮女人洗浴時也都用皂莢,南宋詩人陸遊《老學庵筆記》便稱,「禁中用胭脂、皂莢多。」

  皂莢是一種純天然肥皂,在古人所用洗滌用品中存在時間最長。一直到今天,偏遠農村中還有人用皂莢代替洗衣粉來洗滌衣物。

  值得一提的是,皂莢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天然洗滌用品,還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中藥材。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已將皂莢入葯,稱皂莢可以醫治咽喉腫痛、小便淋閉、胎衣不下等幾十種疾病。

  宋代用肥珠子和豆面製成「澡葯」

  除了用皂莢來洗滌,古人還用一種叫「肥珠子」的植物果實來去污,這也是一種類似皂莢的洗滌用品。宋人庄綽《雞肋編》記載:「浙中少肥皂,澡面涴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葉如槐而細,生角長者不過三數寸,子圓黑肥大,肉亦厚,膏潤於皂莢,故一名『肥皂』。」

  肥珠子是中藥材「無患子」的別名,又名「鬼見愁」。《本草綱目》中對無患子有專條介紹:這種樹生長在高山之中,其果實大如彈丸,核子堅硬,黑 色,有如肥皂莢的核子,正圓如珠,故有「肥珠子」的叫法。每年十月份,古人開始採摘果實,將其煮熟去核,與麥面或豆面和在一起搗,做成「澡葯」。這種「澡 葯」,就是具有保健功能的洗澡用品。

  肥珠子還可以製成 「洗面奶」。《本草綱目》上便有用肥珠子製作的「洗面去斑」方:「有無患子上搗爛,加白面和為丸,每日取以洗面,去垢及斑」。這種「洗面奶」很管用,李時珍用「甚效」二字來評價其功效。

  在古代,有的地方還用「草木灰水」當洗浴去污用品。《雞肋編》便有這樣的記載,宋代「南方婦人竟歲才一沐,止用灰汁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南方的婦女一年才洗一次澡,所用的洗滌用品是僅有的「灰汁」。

  這裡的「灰汁」就是用草木灰和成的水。現代檢測證實,「灰汁」和「淘米水」一樣,因裡面含有碳酸鉀,也有去污功能,古人用之去污脫垢還是靠譜的。

  南朝宋出現人工合成洗浴用品「澡豆」

  上述幾種洗浴去污用品,都是「純天然」的。那麼,古代是否有人工合成的洗滌用品?答案是肯定的,「澡豆」就是這麼一種洗滌用品。

  南宋劉義慶曾把晉武帝女婿王敦不識澡豆一事,當作笑話寫進《世說新語·漏》中:「王敦初尚主,如廁,見漆箱盛干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亦下果,食遂至盡。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飲之,謂是乾飯。」

  士族出身的王敦,在剛娶晉武帝的女兒舞陽公主時,上皇帝老丈人家的廁所,見裡面有箱子,箱子里盛著干棗,這些棗是用來塞鼻子的,王敦卻認為是用 來吃的,遂將棗全吃了。從廁所出來,婢女舉著盛水的金澡盤,用琉璃碗盛著澡豆,本是讓他洗手用的,王敦卻誤以為澡豆是給他吃的,他把澡豆倒進水中飲用,還 說是「干」。

  這則「笑話」說明,澡豆在當時是相當高級的洗滌用品,連王敦這樣的大人物都不識澡豆。從史料來看,澡豆也確是古代最高級的洗浴用品,曾是宮廷專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記載了唐代宮廷用的「澡豆方」,用現代計量單位來分析,其配方大致如下:

  豬胰5具,白茯苓、白芷、蒿本各120克,甘松香、零陵香各60克,白商陸150克,蒴藿灰30,大豆面1000克。

  將這些原料和在一起,搗均勻,製成豆粒狀,成品后裝入澡豆罐中備用。唐代宮中的澡豆,主要供秋冬兩季洗手洗臉。此澡豆的洗滌效果非常有效,《千金要方》稱,「洗面葯澡豆方,每旦取洗手面,百日白凈如素。」

  明清時期出現豬胰加工而成的「香胰子」

  澡豆這種高級洗浴用品,後來不再是皇家專利,達官貴人和土豪們洗浴時也用上了。《老學庵筆記》記載,宋徽宗時期受寵的太監楊戩家中後院曾建有一浴池,「設浴具及澡豆之屬於池上。」

  澡豆的製作工藝,在宋代有了質的飛躍,已不再做成豆粒狀,而是將天然皂莢搗碎細研,加入香料,製成橘子大小的球狀,時稱「肥皂團」。肥皂團因加入了香料,又稱為「香皂」。由於此皂起初是宮裡使用,故又叫「香宮皂」,乃現代香皂的前身。

  明清時期,「香皂」的製作工藝進一步改進,去污功能更強:在研磨豬胰的過程中加入砂糖,以天然純鹼取代豆粉,並加入動物脂肪,混合均勻后,壓制 成球狀或塊狀。民間稱之為「胰子」,或「香胰子」,至今仍有地方稱香皂為「胰子」。這一時期,江南六合縣(今南京市六合區)所產的香皂最為出名,是當時女 性最喜愛的洗滌用品。但因為價格太高,非一般人家女性能用得起。

  清中期以後,香皂逐漸在社會上流行開來,香皂種類和製作方法也更加豐富,「藥用香皂」更受歡迎。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其製作方法是,「用皂莢搗爛去滓,配以香料、葯料合成」。當然,這一時期清代宮廷用香皂與民間的香皂還是有所不同的。

  宮皂用料更考究,所用香料多為檀香、排香草、零陵香這些名貴香料,由御醫研製出的藥用香皂,除洗滌去污的功能外,還有美容嫩面、滋潤皮膚、保健除癢的效果,當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用香皂都是這種特供香皂。

  ——據《北京晚報》□倪方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22: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