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閱讀,給自己建造一座避難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29 04: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他們在讀些什麼

  文/一天一本讀書小組 成員

  編輯/  陳銳銳 wind

  養成讀書的習慣,

  就是給你自己建造了一座

  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

  ——毛姆

  1. flora  《蔣勛破解梵高之美》蔣勛

  

  蔣勛化身為美術館講解員,按規整的時間順序,試圖理清梵高一生的經歷與畫作間的聯絡,並加入地點,信仰,政治背景,社交環境,儘可能詳盡的為我們還原這個傳奇天才的成長之路。

  梵高之美於我,已不需要「破解」,他的風景畫,書信,自畫像,都是我同這位老朋友一再交流的途徑。蔣勛的解說幫助我完善了我對畫作和故事間的銜接,梵高在記憶中更加完整清晰。我對他的所有出格行為沒有任何質疑,這一切發生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傳道然後改行,與西恩的愛情,對高更毫無保留的愛然後決裂,割掉耳朵后的淡定...這些都是十分梵高的行為。精神疾病這樣的標籤總是令人反感,生在這樣一個瘋狂荒誕的世界,我們有什麼立場去詆毀一個始終真誠無私為美好佈道的人?

  正如蔣勛所說:「我們無法解答一個矛盾——梵高是精神病患,但是他發病時期的作品可以感動每一個人。」

  他從來不懂,愛為什麼需要回報,只管熱烈的去擁抱每一個人,就像被拋在空中還是會咯咯笑的嬰兒,讓我覺得一個人眼中的世界可以這樣值得人奮不顧身投入去愛去信任。他愛一切並從不吝嗇分享,把自己貧乏的物資送給礦工,把向日葵給高更,把眼中最美的星空傳達給世界。落淚的是我,但我知道他做這一切時有多快樂。

  梵高的畫作中,我最愛的是絲柏,我想他也是私心偏愛這種植物的,如果留意會看到他在許多畫作中置入柏樹,星空中那棵簡直就是安插的自己的替身。他曾說柏樹是他見過最優美的線條,於是我也開始留心路邊再低調不過的柏樹,並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這種一年四季都始終如一的綠色火焰,不論嚴寒烈日,不論被不被路人察覺,他就是這樣熱烈純真的向上劃出優雅的曲線,沒有一刻遲疑。

  2. 卷耳  《蔣勛說唐詩》蔣勛

  

  以前讀過《蔣勛說紅樓夢》,簡潔直白,清麗流暢,風趣幽默的語言讓我甚是喜歡。讀他的《蔣勛說唐詩》,亦有這種感覺。

  這本書通過介紹唐朝各個時期的六位詩人,講述了唐朝的興衰與唐詩文化隨之的發展和變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而蔣勛先生對其中所蘊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對唐詩格式的解說,令我對這首本以為已耳熟能詳的詩的理解又更進了一步。而李白又是另一種風格。《將進酒》的狂放不羈,《蜀道難》的大膽想象,李白作詩不受格律束縛,反而善加運用,在作者的帶領下,我感受著《蜀道難》多變的韻律節奏,體會著李白用多變複雜的節奏韻律所表現出的蜀道崎嶇難行,地形陡峭險峻的特點。安史之亂時期的詩聖杜甫,關心百姓疾苦的白居易,他們二人有很多描寫戰亂,兵役重壓下百姓的苦難和無奈。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新豐折臂翁》,《賣炭翁》的解讀,令我更深入地了解詩人心裡的悲哀和憤慨。而作者以兩首詩對比白居易寫《長恨歌》,表現出詩人的心境變化,令人感嘆。李商隱的時代已是晚唐,昔日繁華只似大夢一場,在李商隱的詩中見到「向晚」,「凋碧樹」,「夕陽」等意象,總讓人感到一絲感傷。而有時,又有一種對生命的感悟。

  蔣勛眼中的詩很像一粒珍珠,而唐詩更是「像蚌殼一樣慢慢、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圓的珍珠。」唐詩的華美需要語言和文字經過長期的磨合。

  蔣勛對唐詩的解讀,回歸於人性的真與善。詩人於生命的行走中,成就詩篇。而我在篇篇聆聽和品悟中,感受著歷史的沉澱和人生的命運。

  3. 書記 《孤獨六講》蔣勛

  

  從圖書館能看到蔣勛的書實屬意外了,尤其在期末考試人人都像瘋了一樣衝進圖書館,納涼,複習,我能看到並借到已經算得上幸運之至。

  本書主要從六個方面談起,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以及倫理孤獨。但大多數人是寂寞的,而不是孤獨。我所認為的孤獨是一種高貴和享受。

  蔣勛先生在情慾孤獨第一章就有一句話:「孤獨沒有什麼。」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我並不了解大家所認為的孤獨是什麼,但對我來講,孤獨是能讓自己更好的面對自己。

  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后的思維是清明。我想到《魯豫有約》訪談蔡志忠問他一句話:「您的精神世界太豐盈與周圍的人交談,會不舒服嗎?」蔡先生說道:「你如果嘗過天上的龍肉,就不會理會塵世的味道了。」我們常常覺得別人文武雙全,超凡脫俗,其實,往往是我們缺乏那種文武雙全,超凡脫俗。有的人連寂寞都忍耐不了,卻還在大刀闊斧的談論孤獨的味道,這完全是吃不到葡萄還說葡萄酸。

  我覺得本書《孤獨六講》更多是讓你認識到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可是如果你連孤獨都沒有,這便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所以,我要講的是孤獨的前提是你要擁有孤獨,才能面對孤獨 。

  4. 小站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特集》 知日出品

  

  突然有一段時間,不斷有人跟我提起太宰治的作品,甚至有位書友說,森林工坊聲稱是一家有品味的文藝店,竟然沒有太宰治的作品!(雖然上架的作品不多,其實有出售他的《人間失格》)我當時的回答是:「有沒有賣太宰治的書,跟品味無關,跟緣分有關。畢竟,世界上有品味的書籍多了去,如果一一進來話,恐怕今夜我就要破產出去裸奔了。」

  為什麼沒有急於讀太宰治的作品呢?可能受了一點村上的影響,以前看過他的隨筆《你喜歡太宰治嗎?》。在文中開頭他說:「說實話,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喜歡這位作家。該說是他的文體和對事物的看法稍微有些不對胃口吧,怎麼也無法通讀到底。倒不是否定他身為作家的價值,只是不合口味」。

  這一次看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其實不是太宰治本人作品,是關於太宰治的書。這本書對太宰治有一個全景式的介紹,作者包括譯者、文學研究者、他的親人、情人等。內容從情感到寫作的經歷,全面涵蓋,並輔以大量圖片,的確豐富。其中有多段推薦讓我對太宰治產生了更多的興趣。如作家史航推薦《維庸之妻》:「講述了一個女人對塵世的隱忍,對夫君的依戀,沒有墮入任可一種俗套,沒有進行任何說教,讓我這個讀者讀得如釋重負,感激莫名」。翻譯家笠家榮推薦了《潘多拉之盒》:「小說充滿詩意地歌頌了青春與愛情的美好。」梁艷萍教授推薦了《斜陽》:「小說的敘述很感傷,窮苦,病苦、生死交織纏繞在一起……」多篇評論文章,其中施小煒老師的一篇寫的尤為有趣,推薦大家看看。

  最後我想說的一句話是,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流行的俘虜,有一段時間,與太宰治口味不合的村上春樹時常在旅途中用IPOD聽他的作品:「當我不再讀鉛字,而是傾聽朗讀時,竟能原汁原味、寬宏大量地接受它們。」

  5. 糖糖   《台灣念真情》吳念真

  

  第十五天了,想起今天下午是小美的歡送會。六月,仲夏,在清風拂面驕陽如火的離別季,她就要離開了,縱然萬般不想也不捨得此刻的離別,但卻我的眼眶早已飽含淚水,眼淚止不住流成河,擁抱過後卻還是要說聲道別,唯有在相框里記憶深處留下了彼此微笑的臉龐和泛哭后紅腫的眼眶。

  今天該選什麼書呢?回家后,找出吳念真先生的《台灣念真情》,重溫書中吳先生和節目組一起走過的台灣十七個縣市留下的情感記憶,七十二則小故事記錄了多少人來人往,世事變遷。

  【台北市】永遠的等待

  同是天涯淪落人吧!這群都市邊緣人有他們自己相濡以沫的情感。而平安站就像每天固定聚眾共敘情誼的場所,像一個他們的家,除了有彼此的安慰外,更有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供應。

  【花蓮】青山依舊在,繁華已成煙

  平地艷陽如炎,而花蓮林田山的早晨卻沁涼如秋。不知道是山頂的陽光顏色一樣,是山林裡面的氣息一樣,還是那種寧靜、近乎透明的氣氛一樣,剎那間自己好像回到三十年前的九份。

  ……

  吳先生把自己所有的真情和感動都蘊藏在書中描寫的台灣美土地美人文美的文字之中。這本書也是前年在台北誠品結的緣,當時的我在台灣旅行。當走過書中寫到的某個縣市,心中會倍感親切,很想親近它,仿若見到故人舊友憶起少年往事那般,生出別樣的情懷。在今天這樣一個離別的日子裡再讀一遍,特別契合此時的心境。

  小美要離開的這個地方,我已經呆了足足二十年。每每回頭望,日子或長或短。短的是轉瞬而逝一去不回抓握不住的時光;長的是留在腦海刻在心上揮之不去的記憶。希望與失落,歡欣與憂傷,所有的感受都與它的成長和發展息息相關心相連,感覺自己生命的根須已延綿伸展深深扎進此地。對這個地方,對這裡的人……永遠心存感激!

  祝福小美!

  6. Saphir  《悠遊小說林》安貝托

  

  本書由安貝托·艾柯在美國哈佛諾頓所作講座的六篇演講稿彙集而成。

  在本書中,艾柯討論了小說的形式和手法,包括作者是如何向讀者發出尋找模範讀者的信號,模範讀者和模範作者的關係如何,以及敘事是怎樣帶領讀者一步一步地迷失於小說深不可測的空間。從愛倫·坡到曼佐尼,喬伊斯到普魯斯特,伊安·弗萊明和米奇·斯皮蘭。喜愛電影的艾柯還討論了許多有關電影敘事的問題,例如怎樣對一部色情電影作出鑒別。當然,全書的中心是對法國作家奈瓦爾的《西爾薇》的敘事分析,艾柯在書中深刻解剖,又把她迷人的魅力還原給了讀者。

  艾柯自己的小說充滿了符號學和各類迷題,當你閱讀他的作品是極有可能會迷失其中,不過他還是靠這本書給讀者們指出了方向。

  今後要讓自己逐漸變為一個模範讀者!

  7. Wind  《廊橋遺夢》J·R·沃勒

  

  我一直以為《廊橋遺夢》那座橋名叫廊橋,其實它是伊阿華州麥迪遜縣七座廊橋之一,而羅伯特·金凱驅車前往去尋找而迷路的那座廊橋叫羅斯曼橋。就在這裡,迷途的羅伯特前去問路,遇見了弗朗西斯卡,丈夫和孩子去參加博覽會去了,她有一周的時間一個人在家。她披散著頭髮,赤腳走在長廊上,牛仔褲,白色圓領衫,從義大利來到這偏僻之鄉的,放棄少女時期夢想的,一個農夫之妻。

  可能是弗朗西斯卡在八月的炎熱中帶來了清涼,而羅伯特身上獨特的牛仔味道,結合了弗朗西斯卡少女時期的種種想象,她在那個時刻就喜歡上了來自華盛頓州貝靈漢的,開著一輛名叫哈里的舊卡車的攝影家、作家。

  四天的相逢,持續一生的牽掛。就宇宙來說,四天和四億光年並無區別。

  弗朗西斯卡再夜色中獨自來到羅斯曼橋用大頭針在橋頭上定上那張字條:當白蛾子張開翅膀時,如果你還想吃晚飯,今晚工作完畢之後可以過來,什麼時候都行。這張字條羅伯特一直帶在身邊,直到去世。

  隨便說什麼都行,在廚房中,關了頂燈,一切都在黑暗中,只有兩隻白蠟燭的火苗在無風的夜晚閃也不閃。電台播放著星期二舞會時間音樂,剛剛好,自然而然的跳舞……

  那感情太強烈,以至於弗朗西斯卡每年只能詳細回憶一次,不然但是那感情的衝力就會使她精神崩潰。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29 04:59 | 只看該作者
  四天之後面臨分別, 弗朗西斯卡不願家人背負沉重的命運而選擇放棄,雖然不舍,但因為責任只能放棄。她把她對他的愛埋藏在心裡,持續到離別的那一天。而他,在離世之時,牽掛的依然是 弗朗西斯卡。

  在另一本書《失樂園》中,男女因為愛到極致而相互摧毀對方的家庭乃至自身,愛是佔有,是摧毀,是含笑飲毒酒。羅伯特與弗朗西斯卡的選擇是放棄,是責任,是終身不忘,是死後再相逢。 哪一種,是最好的愛情?我不做道德的裁判,所以沒有答案。

  8. 一一     《野草》魯迅

  

  魯迅是改變我寫作的人。讀他以前,每每為了湊齊要求的字數而煩惱,殫精竭慮、絞盡腦汁、錯漏百出,曾寫完公雞漂亮的羽毛,嘹亮的打鳴,接著寫它咯咯咯地生完蛋叫喚。老師批字,「你真會創造奇迹,公雞還會下蛋。」字字記得清楚,因為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公開的大規模的嘲笑,還是來自於我最親的家人,最尊敬的老師,還有左右鄰居……

  不是誇大其詞,不是渲染悲傷,是我那時還小,二三年級的樣子。

  這個陰影一直揮之不去,一直不再敢亂寫,直到一次機緣巧合,我買到了一本厚厚的盜版的《魯迅全集》,然後發現,原來文章可以這樣寫,想什麼就寫什麼,寫出真實感受就好。作文,是個先放后收的過程。不要去讀那被斷章取義、過度解讀的課本,要讀原著,不要怕讀不懂,並不是每一個人能完全讀懂一個人寫什麼,只要有一點點所得就好。我們讀書,其實讀的是自己。

  當然,魯迅先生的《野草集》我當時是讀不懂的,他也不建議年輕人讀。高中的我,當然是讀不懂的。今日的我,讀來卻十分興奮和欣喜。裡面有一首翻譯的詩,我很喜歡。

  「希望是甚麼?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

  當你咒罵希望時,先生又告訴你,「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那麼,你告訴我,你絕望個什麼勁兒?都是虛妄,都是空!

  讀魯迅,你會知道識字的好。你可以表達,肆意表達。你還會知道成為名人的好,我說我的,不需要你懂,我能發表,照樣把稿費掙了。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去曲解,去附會。

  但其實先生是嘴硬心軟的,他只是失望太多了。懂他的人少。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則,離開!

  我仍是懵懂,但我不離開,我遠遠看著,看著你……

  9.蟲蟲  《秘密》(澳)朗達拜恩

  

  《秘密》是一本正能量書。在我往常的閱讀經歷里,這類書籍被我稱之為「洗腦書」。若是過去的我,決意是不願意也不屑於讀的。討厭別人指揮我要去幹什麼,該去幹什麼以及這麼做你就成功了之類種種的教育,即使是來至一本書的苦口婆心的教導,我也不願意去染指。

  但今年很特殊,在左小姐的推薦下,我不僅翻閱了 「洗腦書」,而且覺得它說的真的蠻不錯。假若處在人生低落,生活灰暗、情緒不高的時期,特別適合翻一翻這類書籍,就能找到快樂的正能量。本書全文圍繞一個秘密「吸引力法則」進行描述。吸引力法則通過你的思想運作,你若積極吸引的就是樂事,你若悲觀吸引的就是悲劇,你想的是什麼,這法則就會給你什麼樣的回應。

  人是思想很複雜的動物。思想的複雜就在於偶爾我們很容易就進入了死胡同出不來,假若這人再悶葫蘆一點,往往沒想明白悲劇就這麼產生了。類似於洗腦書的基本上都屬於心理類的書籍。思想出現小毛病的時候,自己看看這些書籍倒也能自己給自己治療。

  你想要什麼,相信它,接收它,然後最終你就真的得到了它。在這個過程里,我們保持的都是積極向上的思想。只有積極向上才能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它。你會成為你所想的樣子。其實,聽說愛笑的女生運氣都不會差,不就是這個道理么。

  近期剛追完一部日劇《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十倉先生教導橘雅小姐的某條戀愛理論叫做「反而很快樂」。 「反而很快樂」也屬於心理暗示,當遇見你很不喜歡的時候,告訴自己我反而很快樂,你相信它,然後接收它,最終就真的快樂了。

  進入負能量情緒的時候,《秘密》告訴我們迅速轉移情緒,想想愛的事物和人。例如,感覺美好的法則可以運用到寵物的身上。這點真的特別有體會,周末跑去貓咪咖啡屋摸貓的時候,我就覺得生活特別美好、安詳,被它們的可愛萌翻了。

  話說 X戰警里萬磁王最初的能力掌控不穩定,每次都靠怒氣才能激發能量。X教授教導他掌控能力的時候請回憶記憶里最溫馨的一段,那就是能量啟動的關鍵點,我稱這就是愛的力量。這主旨和《秘密》真是聯繫的恰恰好。

  不開心啦就去翻翻《秘密》洗洗腦,洗洗更健康。願喜悅與你我同在。

  10.香濃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 》丁立梅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這凡塵到底有什麼可留戀的?原來,都是這些小歡喜啊。它們在我的生命里,唱著歌,跳著舞。活著,出就成了一件特別讓人不舍的事情。」

  平凡而溫和的筆觸帶給人發自內心的溫暖。悲傷時看一看,心便暖了。即使一切頗不寧靜,依然可以品讀、徘徊於自己的溫暖世界。丁立梅,喜歡用音樂煮文字。《讀者》、《青年文摘》、《特別關注》等暢銷雜誌簽約作家。出版10多部作品集。其上百篇文章被設計成各地高考、中考語文閱讀題。多篇文章入選中等專科學校以及中學課本。她被譽為「溫暖人心的作家」,她的文筆細膩,清新溫婉,意境雋永。繁忙的世界停下腳步,翻開丁立梅的散文,那份柔軟刻骨銘心!

  我甚愛作者的文字,她一說幸福,我便不知不覺想要點頭,想要說,是啊,原來幸福便滿地都是。她的文筆輕鬆,華而不浮,每一篇就是自己身邊的事,或已發生,或將要發生。當她訴說生活的沉重時卻看不到沉重,反讓人於沉重中得到充實。文字里的她是那樣真實地活著,好好地活著,令人不禁想,真正的歲月靜好當如是。

  且不論它的文字是這樣的如詩如畫,本書里有太多的美好、向上的東西,我想它的讀者受眾面應當很廣,恨不得推薦給小孩看,推薦給家長、以及我們這些成年人地。相信所有看了這本書的人,都會深有共鳴。

  11.易  《偷影子的人》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一人一世界,光麗的外表或者強健的體魄並不能表示他人的幸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悲傷。這或許就是一個人光環下的陰影。所以沒有一個人是最悲哀的。只是你不了解罷了。」——《偷影子的人》

  這本書馬克沒有艱深晦澀的語句,沒有難以理解的描寫,如果說把這本書當做一本童話故事來讀,我覺得年幼的孩子也一定不會有任何不適,而且整個篇章都讓人產生微小的幸福感。在《偷影子的人》里,這本故事從主人公的童年寫起,像極了我們的生活,得到又失去,然後在這段經歷里慢慢的成長與懂得,這也正是這本書的主題。

  我們都經歷過那段歲月,喜歡過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每天心心念念著,看見的時候想表現自己,看不見的時候在想象中表現著自己;討厭過一個狂妄自大的死對頭,把如何戰勝它當做一段時間的目標咬牙切齒著;有一位形影不離的好友,生活軌跡交叉到連上廁所都要在一起,最開心的事就是跟好友分享自己的小秘密,然後這一份份秘密支撐起多年的友情。

  然後,然後,之後的一切都在慢慢改變,我們喜歡上別的姑娘,回頭看看發現之前的她也不是那麼的好,好的是當時純粹的自己;我們討厭的人也不是全身上下沒有優點,在某些時刻,我們會覺得他是有些可憐而值得同情的;我們的朋友不會永遠跟我們待在一起,分離成長是一定要學會的事情,尤其是年輕時許下的諾言,一起立下的志願,可能都會被現實束縛,甩在身後。

  在這本書里,影子成為了媒介,成為在人們拒絕溝通的時刻最需要的東西。影子們向主人公訴說的,往往是其主體忽視的微妙情感,那些因為難過痛苦而由心理生理機制壓抑的部分情感,被藉由影子抒發的時候,是巧妙而不尷尬的。在人生的很多時刻,我們並不需要語言,我們說的太多,而用心的時候太少,所以在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迷失很久了。我們的影子在哭泣,我們自己卻不知道。我們用我們自己的固執,自己的灑脫,自己的現實遮蔽了我們的心靈。我們習慣了所謂「溝通」,從未嘗試用心靈去溝通。當我們相對無言的時候,再也找不到內心的那種默契。偷影子的人給了我們一種這樣的狀態:我們相對無言,可心相互依偎。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場漫步,影子也因為「形影不離」和我們的生命捆綁在一起,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中行走,了解,懂得,我們長高長大,影子也一樣,當外面的陰影大了的時候,心裡的陰影應該越來越少,這才是成長的意義。莎士比亞說,「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擁有幸福的幻影」,所以,當你低頭看著陪伴你的影子的時候,也不要忘記,腳下的路和天上的星空。

  12.蠶繭 《我還是想你,媽媽》(白俄)阿列克謝耶維奇著

  

  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給她的頒獎詞是:她的復調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喜歡紀實文學的我,記住了這個名字,以及這段頒獎詞。

  衛國戰爭期間(1941—1945),數百萬蘇聯兒童死亡,本書是倖存者的口述實錄。戰爭發生時,他們只是2—12歲的孩子,而在孩子的眼中,戰爭有著不一樣的面孔。

  作者的文字只是還原,並不煽情,但每一個口述者的經歷都足以打動人心,而且都能夠給閱讀者帶來難以釋懷的揪心之痛。

  在書中,我們看到了孩子的天真。很多孩子在最初聽到「戰爭」這個詞時不是害怕,而是「好玩」。有的以為是玩笑、有的認為是遊戲、有的甚至相信一天之後戰爭就會結束等。後來,我們看到了孩子的恐懼:被迫離開家、離開爸爸媽媽、五顏六色的世界變成了黑白。再後來,看到孩子們的平靜,對死亡、戰爭的漠視。當然,也看到孩子們對世界的美好感受「戰爭給我留下了什麼?我不知道什麼是陌生人,因為我和弟弟就是在陌生人中間成長的,陌生人救了我們。對我們來說,他們怎麼能算是陌生人呢?所有人都是自己的親人。雖然經常失望,但我還是懷著這樣的感情生活。」可是,看著這些話,心裡卻有些難受。

  作者以孩子的視角審視歷史,反思戰爭,再現了戰爭的冷酷與無情,也揭露戰爭的殘酷與罪惡。真心希望世界和平,所有孩子都能健康幸福生活,擁有快樂的童年!

  13.M.Loïc 《流浪的麵包樹》張小嫻

  

  《流浪的麵包樹》是繼《麵包樹上的女人》和《麵包樹出走了》后張小嫻續寫的一部中篇小說。我並未讀過前作,但故事依舊完整易讀,閱讀過程中甚至數次淚目。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家書店的店長,「麵包樹」正是這家店的店名。幾年前,她與男友林方文分手后不久,男友便在斐濟島的一次潛水中被暗流捲走,失去了下落。她一度認為男友的失蹤與自己有關,回到香港后賣掉了之前的房子,開了這家書店。寄居在老朋友杜衛平家的她還特意養了兩條熱帶魚,這種叫藍魔鬼的魚和麵包樹一樣,都是那個島上的特有品種。彷彿這樣她就能和林方文在某個時空生活在一起了。

  日子一天天流逝,她的書店和杜衛平開的餐廳在歌星兼好友的葛米兒的推薦下生意益發紅火起來。葛米兒曾是她的情敵,她倆曾一同愛上了林方文。林的失蹤拉近了兩人的距離——畢竟愛上過同一個人,她們都想在彼此身上找尋慰藉。不知哪天開始,葛米兒開始頻繁光顧杜衛平的餐廳,她告訴主人公,她喜歡上了杜衛平,還送給了他一頂粉紅色的廚師帽。主人公表面不介意,但嘴上卻一直強調:你們倆不合適。正是那天開始,主人公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喜歡杜衛平的。但仍然沉浸在失去舊愛痛苦的她,面對新戀情,始終沒有勇氣跨出那一步。

  葛米兒最終也發覺自己跟杜衛平不是一類人,便放棄了追求的腳步。在某次演唱會的後台,她忽然暈厥過去,檢查后得知自己腦袋裡長了星形細胞瘤。自知時日不多的她做下了兩個決定:一是開一場告別演唱會,把自己生命的落幕定格在舞台;二是前去斐濟島,在生命最後一刻前見見自己的家人。她邀請主人公一同前去。面對即將逝去的好友,儘管主人公非常介意,但還是開始了征程,踏上了那片她不願觸及的土地。

  命運總是無常。就像她翻了肚的藍魔鬼魚,第二天居然神奇地活了過來,她魂牽夢繞的前任林方文,失聯后並沒有死,而是默默地活在了那個島上,身邊更多了一位外國太太和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本為不告而別的感情懊悔不已的她,如今面臨一個更為難堪的問題:離別後如何面對重逢?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跟前任分手后的第二天,我便在電影院與他不期重逢。坦言已經放下的我實際上沒有看進去電影任何部分。時至今日,我依舊沉浸在失去他的痛苦和遺憾之中,不願更不敢向刷新后的生活跨出腳步。我不願與他發生更多關聯,更害怕與他失去關聯。正如故事的主人公所言:「也許我害怕愛上另一個人之後會把他忘記吧。同時我又害怕沒法忘記他,那便永遠沒法愛上另一個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29 05:00 | 只看該作者
  四天之後面臨分別, 弗朗西斯卡不願家人背負沉重的命運而選擇放棄,雖然不舍,但因為責任只能放棄。她把她對他的愛埋藏在心裡,持續到離別的那一天。而他,在離世之時,牽掛的依然是 弗朗西斯卡。

  在另一本書《失樂園》中,男女因為愛到極致而相互摧毀對方的家庭乃至自身,愛是佔有,是摧毀,是含笑飲毒酒。羅伯特與弗朗西斯卡的選擇是放棄,是責任,是終身不忘,是死後再相逢。 哪一種,是最好的愛情?我不做道德的裁判,所以沒有答案。

  8. 一一     《野草》魯迅

  

  魯迅是改變我寫作的人。讀他以前,每每為了湊齊要求的字數而煩惱,殫精竭慮、絞盡腦汁、錯漏百出,曾寫完公雞漂亮的羽毛,嘹亮的打鳴,接著寫它咯咯咯地生完蛋叫喚。老師批字,「你真會創造奇迹,公雞還會下蛋。」字字記得清楚,因為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公開的大規模的嘲笑,還是來自於我最親的家人,最尊敬的老師,還有左右鄰居……

  不是誇大其詞,不是渲染悲傷,是我那時還小,二三年級的樣子。

  這個陰影一直揮之不去,一直不再敢亂寫,直到一次機緣巧合,我買到了一本厚厚的盜版的《魯迅全集》,然後發現,原來文章可以這樣寫,想什麼就寫什麼,寫出真實感受就好。作文,是個先放后收的過程。不要去讀那被斷章取義、過度解讀的課本,要讀原著,不要怕讀不懂,並不是每一個人能完全讀懂一個人寫什麼,只要有一點點所得就好。我們讀書,其實讀的是自己。

  當然,魯迅先生的《野草集》我當時是讀不懂的,他也不建議年輕人讀。高中的我,當然是讀不懂的。今日的我,讀來卻十分興奮和欣喜。裡面有一首翻譯的詩,我很喜歡。

  「希望是甚麼?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

  當你咒罵希望時,先生又告訴你,「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那麼,你告訴我,你絕望個什麼勁兒?都是虛妄,都是空!

  讀魯迅,你會知道識字的好。你可以表達,肆意表達。你還會知道成為名人的好,我說我的,不需要你懂,我能發表,照樣把稿費掙了。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去曲解,去附會。

  但其實先生是嘴硬心軟的,他只是失望太多了。懂他的人少。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則,離開!

  我仍是懵懂,但我不離開,我遠遠看著,看著你……

  9.蟲蟲  《秘密》(澳)朗達拜恩

  

  《秘密》是一本正能量書。在我往常的閱讀經歷里,這類書籍被我稱之為「洗腦書」。若是過去的我,決意是不願意也不屑於讀的。討厭別人指揮我要去幹什麼,該去幹什麼以及這麼做你就成功了之類種種的教育,即使是來至一本書的苦口婆心的教導,我也不願意去染指。

  但今年很特殊,在左小姐的推薦下,我不僅翻閱了 「洗腦書」,而且覺得它說的真的蠻不錯。假若處在人生低落,生活灰暗、情緒不高的時期,特別適合翻一翻這類書籍,就能找到快樂的正能量。本書全文圍繞一個秘密「吸引力法則」進行描述。吸引力法則通過你的思想運作,你若積極吸引的就是樂事,你若悲觀吸引的就是悲劇,你想的是什麼,這法則就會給你什麼樣的回應。

  人是思想很複雜的動物。思想的複雜就在於偶爾我們很容易就進入了死胡同出不來,假若這人再悶葫蘆一點,往往沒想明白悲劇就這麼產生了。類似於洗腦書的基本上都屬於心理類的書籍。思想出現小毛病的時候,自己看看這些書籍倒也能自己給自己治療。

  你想要什麼,相信它,接收它,然後最終你就真的得到了它。在這個過程里,我們保持的都是積極向上的思想。只有積極向上才能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它。你會成為你所想的樣子。其實,聽說愛笑的女生運氣都不會差,不就是這個道理么。

  近期剛追完一部日劇《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十倉先生教導橘雅小姐的某條戀愛理論叫做「反而很快樂」。 「反而很快樂」也屬於心理暗示,當遇見你很不喜歡的時候,告訴自己我反而很快樂,你相信它,然後接收它,最終就真的快樂了。

  進入負能量情緒的時候,《秘密》告訴我們迅速轉移情緒,想想愛的事物和人。例如,感覺美好的法則可以運用到寵物的身上。這點真的特別有體會,周末跑去貓咪咖啡屋摸貓的時候,我就覺得生活特別美好、安詳,被它們的可愛萌翻了。

  話說 X戰警里萬磁王最初的能力掌控不穩定,每次都靠怒氣才能激發能量。X教授教導他掌控能力的時候請回憶記憶里最溫馨的一段,那就是能量啟動的關鍵點,我稱這就是愛的力量。這主旨和《秘密》真是聯繫的恰恰好。

  不開心啦就去翻翻《秘密》洗洗腦,洗洗更健康。願喜悅與你我同在。

  10.香濃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 》丁立梅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這凡塵到底有什麼可留戀的?原來,都是這些小歡喜啊。它們在我的生命里,唱著歌,跳著舞。活著,出就成了一件特別讓人不舍的事情。」

  平凡而溫和的筆觸帶給人發自內心的溫暖。悲傷時看一看,心便暖了。即使一切頗不寧靜,依然可以品讀、徘徊於自己的溫暖世界。丁立梅,喜歡用音樂煮文字。《讀者》、《青年文摘》、《特別關注》等暢銷雜誌簽約作家。出版10多部作品集。其上百篇文章被設計成各地高考、中考語文閱讀題。多篇文章入選中等專科學校以及中學課本。她被譽為「溫暖人心的作家」,她的文筆細膩,清新溫婉,意境雋永。繁忙的世界停下腳步,翻開丁立梅的散文,那份柔軟刻骨銘心!

  我甚愛作者的文字,她一說幸福,我便不知不覺想要點頭,想要說,是啊,原來幸福便滿地都是。她的文筆輕鬆,華而不浮,每一篇就是自己身邊的事,或已發生,或將要發生。當她訴說生活的沉重時卻看不到沉重,反讓人於沉重中得到充實。文字里的她是那樣真實地活著,好好地活著,令人不禁想,真正的歲月靜好當如是。

  且不論它的文字是這樣的如詩如畫,本書里有太多的美好、向上的東西,我想它的讀者受眾面應當很廣,恨不得推薦給小孩看,推薦給家長、以及我們這些成年人地。相信所有看了這本書的人,都會深有共鳴。

  11.易  《偷影子的人》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一人一世界,光麗的外表或者強健的體魄並不能表示他人的幸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悲傷。這或許就是一個人光環下的陰影。所以沒有一個人是最悲哀的。只是你不了解罷了。」——《偷影子的人》

  這本書馬克沒有艱深晦澀的語句,沒有難以理解的描寫,如果說把這本書當做一本童話故事來讀,我覺得年幼的孩子也一定不會有任何不適,而且整個篇章都讓人產生微小的幸福感。在《偷影子的人》里,這本故事從主人公的童年寫起,像極了我們的生活,得到又失去,然後在這段經歷里慢慢的成長與懂得,這也正是這本書的主題。

  我們都經歷過那段歲月,喜歡過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每天心心念念著,看見的時候想表現自己,看不見的時候在想象中表現著自己;討厭過一個狂妄自大的死對頭,把如何戰勝它當做一段時間的目標咬牙切齒著;有一位形影不離的好友,生活軌跡交叉到連上廁所都要在一起,最開心的事就是跟好友分享自己的小秘密,然後這一份份秘密支撐起多年的友情。

  然後,然後,之後的一切都在慢慢改變,我們喜歡上別的姑娘,回頭看看發現之前的她也不是那麼的好,好的是當時純粹的自己;我們討厭的人也不是全身上下沒有優點,在某些時刻,我們會覺得他是有些可憐而值得同情的;我們的朋友不會永遠跟我們待在一起,分離成長是一定要學會的事情,尤其是年輕時許下的諾言,一起立下的志願,可能都會被現實束縛,甩在身後。

  在這本書里,影子成為了媒介,成為在人們拒絕溝通的時刻最需要的東西。影子們向主人公訴說的,往往是其主體忽視的微妙情感,那些因為難過痛苦而由心理生理機制壓抑的部分情感,被藉由影子抒發的時候,是巧妙而不尷尬的。在人生的很多時刻,我們並不需要語言,我們說的太多,而用心的時候太少,所以在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迷失很久了。我們的影子在哭泣,我們自己卻不知道。我們用我們自己的固執,自己的灑脫,自己的現實遮蔽了我們的心靈。我們習慣了所謂「溝通」,從未嘗試用心靈去溝通。當我們相對無言的時候,再也找不到內心的那種默契。偷影子的人給了我們一種這樣的狀態:我們相對無言,可心相互依偎。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場漫步,影子也因為「形影不離」和我們的生命捆綁在一起,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中行走,了解,懂得,我們長高長大,影子也一樣,當外面的陰影大了的時候,心裡的陰影應該越來越少,這才是成長的意義。莎士比亞說,「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擁有幸福的幻影」,所以,當你低頭看著陪伴你的影子的時候,也不要忘記,腳下的路和天上的星空。

  12.蠶繭 《我還是想你,媽媽》(白俄)阿列克謝耶維奇著

  

  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給她的頒獎詞是:她的復調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喜歡紀實文學的我,記住了這個名字,以及這段頒獎詞。

  衛國戰爭期間(1941—1945),數百萬蘇聯兒童死亡,本書是倖存者的口述實錄。戰爭發生時,他們只是2—12歲的孩子,而在孩子的眼中,戰爭有著不一樣的面孔。

  作者的文字只是還原,並不煽情,但每一個口述者的經歷都足以打動人心,而且都能夠給閱讀者帶來難以釋懷的揪心之痛。

  在書中,我們看到了孩子的天真。很多孩子在最初聽到「戰爭」這個詞時不是害怕,而是「好玩」。有的以為是玩笑、有的認為是遊戲、有的甚至相信一天之後戰爭就會結束等。後來,我們看到了孩子的恐懼:被迫離開家、離開爸爸媽媽、五顏六色的世界變成了黑白。再後來,看到孩子們的平靜,對死亡、戰爭的漠視。當然,也看到孩子們對世界的美好感受「戰爭給我留下了什麼?我不知道什麼是陌生人,因為我和弟弟就是在陌生人中間成長的,陌生人救了我們。對我們來說,他們怎麼能算是陌生人呢?所有人都是自己的親人。雖然經常失望,但我還是懷著這樣的感情生活。」可是,看著這些話,心裡卻有些難受。

  作者以孩子的視角審視歷史,反思戰爭,再現了戰爭的冷酷與無情,也揭露戰爭的殘酷與罪惡。真心希望世界和平,所有孩子都能健康幸福生活,擁有快樂的童年!

  13.M.Loïc 《流浪的麵包樹》張小嫻

  

  《流浪的麵包樹》是繼《麵包樹上的女人》和《麵包樹出走了》后張小嫻續寫的一部中篇小說。我並未讀過前作,但故事依舊完整易讀,閱讀過程中甚至數次淚目。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家書店的店長,「麵包樹」正是這家店的店名。幾年前,她與男友林方文分手后不久,男友便在斐濟島的一次潛水中被暗流捲走,失去了下落。她一度認為男友的失蹤與自己有關,回到香港后賣掉了之前的房子,開了這家書店。寄居在老朋友杜衛平家的她還特意養了兩條熱帶魚,這種叫藍魔鬼的魚和麵包樹一樣,都是那個島上的特有品種。彷彿這樣她就能和林方文在某個時空生活在一起了。

  日子一天天流逝,她的書店和杜衛平開的餐廳在歌星兼好友的葛米兒的推薦下生意益發紅火起來。葛米兒曾是她的情敵,她倆曾一同愛上了林方文。林的失蹤拉近了兩人的距離——畢竟愛上過同一個人,她們都想在彼此身上找尋慰藉。不知哪天開始,葛米兒開始頻繁光顧杜衛平的餐廳,她告訴主人公,她喜歡上了杜衛平,還送給了他一頂粉紅色的廚師帽。主人公表面不介意,但嘴上卻一直強調:你們倆不合適。正是那天開始,主人公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喜歡杜衛平的。但仍然沉浸在失去舊愛痛苦的她,面對新戀情,始終沒有勇氣跨出那一步。

  葛米兒最終也發覺自己跟杜衛平不是一類人,便放棄了追求的腳步。在某次演唱會的後台,她忽然暈厥過去,檢查后得知自己腦袋裡長了星形細胞瘤。自知時日不多的她做下了兩個決定:一是開一場告別演唱會,把自己生命的落幕定格在舞台;二是前去斐濟島,在生命最後一刻前見見自己的家人。她邀請主人公一同前去。面對即將逝去的好友,儘管主人公非常介意,但還是開始了征程,踏上了那片她不願觸及的土地。

  命運總是無常。就像她翻了肚的藍魔鬼魚,第二天居然神奇地活了過來,她魂牽夢繞的前任林方文,失聯后並沒有死,而是默默地活在了那個島上,身邊更多了一位外國太太和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本為不告而別的感情懊悔不已的她,如今面臨一個更為難堪的問題:離別後如何面對重逢?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跟前任分手后的第二天,我便在電影院與他不期重逢。坦言已經放下的我實際上沒有看進去電影任何部分。時至今日,我依舊沉浸在失去他的痛苦和遺憾之中,不願更不敢向刷新后的生活跨出腳步。我不願與他發生更多關聯,更害怕與他失去關聯。正如故事的主人公所言:「也許我害怕愛上另一個人之後會把他忘記吧。同時我又害怕沒法忘記他,那便永遠沒法愛上另一個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29 05:00 | 只看該作者
  小說里主人公埋怨林方文的自私,葛米兒在臨終前勸說她:「可是,你又有什麼損失呢?」她憬然醒悟:假使林方文沒有「死亡」,自己也不會成長。如今她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打拚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有著深愛她的朋友,她又有什麼損失和遺憾呢?

  小說最後一段這麼寫到:

  最美好的愛,是成全。我愛的人,又是否理解:我是卑微的小鳥,收起高飛的翅膀,用我的遺憾,成全了他的歸來?

  主人公最終走出了困局,而我無法確定自己會在感情的缺憾里滯留多久。但我選擇相信,離別是美好的,重逢也是美好的,成全對方更是美好的。我想,待百般艱難過後,驀然回首,已然飛渡千山。

  14.孤山不孤   《清詞是一朵禪花》 肖冉冉 著

  

  跟著一個愛文如命的女子讀「納蘭詞」,就好像一種修行,禪花幽艷而開,纏綿婉約,只道是「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緣來「人生若只有初見」,無奈「心字已成灰」......我用「清濃」二字來體會這「清朝第一詞人」的味道,是不是也略有禪意呢?

  君子如玉,倏忽而逝的一生,留給世人那永如初見驚艷的華麗詞篇,同樣還有那個蘊滿惆悵和無盡哀思的風流才子,埋進多少人心底?情深情死,逝者如斯,驚采絕絕的少年懂了情,負累一生,心事誰人知?對於納蘭而言,每一次寫詞就是一次與自己心靈的對話。對於讀者而言,遇到白頭如新,一見如故的一本書,也會有與自己心靈的對話嗎?

  「明月多情應笑我,笑我如今。

  辜負春心,獨自閑行獨自吟。

  近來怕說當時事,結遍蘭襟。

  月淺燈深,夢裡雲歸何處尋?」

  讀「納蘭詞」,不想多說話......

  15.小涼   《三體3死神永生》劉慈欣

  

  第三部還是和第二部一樣揪心啊,不斷的失望,不斷的希望。從心裡發出來的恐懼和無力感,在第三部里依舊出現。

  三體侵略,三體撤離,三體毀滅,到雲天明出現,到新的希望來臨,再到程心毀滅它。我已經不想說什麼了,關於程聖母,罵她的人已經太多了,洗白的人也很多,我覺得執劍人那一段我還是覺得她略無辜,畢竟是人類把她推向那個位置的。而且程心也是一直在努力中,她最大的惡就是在緊要關頭做出的全都是錯誤的決定,一直在破壞別人的成果,別人辛辛苦苦找出的希望,全都被她扼殺。作為一個領導者,決定者,這種錯誤是不能犯下的,犯下這個錯,就是無數的生命陪葬,所有的一切,全都變成了陪葬。

  三體中關於不同維度的文明,用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蟲子,是啊,蟲子。在高維文明中,低維就是蟲子,毀滅你,與你何干。

  感謝大劉,斷斷續續的三體被我看完,第二部到第三部我斷了好久,實在是需要緩緩。三體的細節要被反覆閱讀,有些想象還需要百度來幫忙,我對高維其實是無意識的,在講一些基礎物理的時候我也是一邊懵逼一邊百度,關於三體的討論有很多,關於三體的坑也有很多,我現在還沒找到坑,我還得繼續找這些坑。大量的邏輯講訴被我忽略,我想弄懂這些。

  在最後的時刻,不知道為什麼,我很想念章北海。

  16.崇博君   《愛你就像愛生命》  王小波

  

  總之,手裡有本好書在讀的日子就像是節日一樣。

  「我猜老人家心裡給你選了更好的人呢。不知道他是誰,不過他一定也是好人。」我猜王小波同學肯定心痛極了,在寫下這句話給銀河的時候。

  世間有品性的男人,大都因為一個女子,一個精靈一樣的女子,鍾情的女子,重返人間。要不然「他們」會需要戰爭、需要墮落的宣洩。所以某種程度上,女子是平衡這個反覆失常的世界的「上帝之手」。故而,小波同學在信中常常提到類似的觀點「今天我想,我應該愛別人,要不然我就毀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那天擁有整個世界/

  那一定是戀愛了。

  (銀河給小波同學的信)

  你是多麼傻呀:(小波)今天還是騎車去上學嗎?淋濕了吧?你們真是太苦了,咱們國家真是太窮了。你不會病了吧。我想這時候你又會因為鞋都濕透了冷得發抖吧。你一點也不會照顧自己。你應該帶一塊干毛巾,一雙鞋換上。你是多傻呀。14日上午。這種細緻生活化的書信真是美極了,生活不就是應該相互擔心,相互挂念才是好的嘛?

  同樣的愛戴,同樣的愛情,真好。相互愛戴的相互尊重的愛情。銀河在給王小波的心中這樣寫道「愛把我們平淡的日子變成節日,把我們暗淡的生活照亮了」。對於王小波而言,李銀河就是他的一切,《愛你(銀河)就像愛生命》,她是理想的女性,除了她其他的男男女女都不會能夠給他這種命定的感覺了。沒有任何人能比自然創造出的真實的銀河了,小波愛的就是和自己不一樣的銀河,不希望自己所愛之人因為其他或者自己而有所改變。「有時我有點擔心你和我是很不同的人。我正是為這點愛你,可是我怕你會為這點不愛我」。一個凡人的愛情不過如此,一瞬間在覺得自己擁有整個世界,下一刻便患得患失。

  擁有愛情的時候,相信上帝的之前的每一次安排,不管是多麼心酸蹉跎,都還是相信此刻宿命,相信一切不合理都是可在情人之間發生,並且愛戴每一次爭吵,每一次重新死皮賴臉得哄好情人,然後覺得天心月圓,也祝願天下的每一對真心相愛的戀人都成眷屬。生活往往如斯,太美好而不真實。

  白日夢

  在煙雨的天地下/

  見到你走來/

  周圍的人和背景都模糊了/

  只剩下搖曳生姿的春雨/

  一步又一步/

  全世界的焦點明滅變換/

  不變的是你的/

  一步又一步/

  多麼希望你走進/

  就多麼希望你一直走下去

  17.淺淺  《小艾,爸爸特別特別地想你!》丁午

  

  傑作往往在苦難中誕生。

  《小艾,爸爸特別特別地想你》創作於文革時期,是漫畫家丁午寫給女兒小艾的書信合集。當時女兒尚小,信的內容多是圖畫。給女兒信中最多的內容是向女兒描繪自己在幹校的勞動與生活,比如怎麼養豬宰鵝、怎麼燒磚賺蓋房、怎樣做木匠活、怎樣演樣板戲、怎麼畫牆報、怎麼受傷生病……生動地展現了五七幹校的生活全景,烙印著鮮明的時代印記。那些苦中作樂的字畫,傳遞著超越艱難歲月的溫情,也無法掩飾那場文化浩劫對知識分子造成的心傷。

  信中處處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女兒的無比依戀。這些信幾乎都以「親愛的小艾,爸爸特別特別地想你」開頭,有時還會出現「爸爸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想了你」這樣足有十個「太」字的句子。隻身待在幹校的日子裡,他還會回憶、想象和女兒極少、又難得的共處時光,描繪著和女兒在一起的一個個細節。「爸爸把小艾的照片看了許多次,收到信封里,又拿出來,又收在信封里,又再拿出來……後來燈滅了,爸爸還想看,就劃了一根火柴看小艾,一根滅了,就又劃了一根……」這封信的畫中,是爸爸坐在床上蓋著被子點著火柴看女兒,臉上流著淚。

  細膩的親情,讓我感同身受,為之動容。那樣的運動造成這樣的分離,給了一位父親這樣的思念。這些書信在溫暖孩子的同時,護佑著作者的艱難歲月。

  這本書是丁午去世后發現的遺作,也是那個風聲鶴唳噤若寒蟬的年代里最美好的童話,最真實的證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5: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