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高利貸成風: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拿不出一千美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16 06: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前一陣看到中國在流傳谷歌的一個宣告:從2016年7月13日開始,將拒絕「發薪日貸款產品」出現在谷歌搜索引擎。

  發薪日貸款是短期小額貸款的一個俗稱,它幾乎不需要借款人提供個人經濟狀況的背景保障;它也不是當鋪,也就不需要貴重抵押品,利率也特別高。有這個俗稱,是因為它的關鍵技術是,借款人需要證明自己有工作,出示工資單,有一個工資賬戶,他的工作單位會按期打入薪水。然後,貸出機構會要求借款人寫一張支票,生效期是例如兩周或一個月後的那個還款日,未來的薪水就是他的抵押品。到了發薪日那天,假如借款人不來還錢,貸出者就直接從借款人的薪水賬戶兌現那張支票。

  發薪日貸款在美國的二十九個州是合法的,有九個州是嚴格限制下的合法,其餘十四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是非法的。合法的州也有利率限制,一般規定有百分之三十六至百分之四十的標準。谷歌劃出的線,是凡年利率超過百分之三十六的貸款,今後就不得進入他們的搜索。谷歌的決定只是出於一個道德理由。現在年利率甚至有百分之三百到百分之四百五十的。

  

  谷歌關於發薪日貸款產品廣告的說明

  一個不自由、選擇很少的社會,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不要說自由是人的基本權利,首先對自由的扼殺就扼殺了很大一部分創造力。那麼,在一個自由社會,因人性弱點,社會也在非常艱難地、一次次給具體的自由劃線:一個行為,是交由個人決定,還是交給法律規範?道德和犯罪的線怎麼划?有時候哪怕確認是個人道德、個人弱點和個人選擇問題,也還是有其後果社會能否承受的問題。真的常常就會舉筆不定,不知道要把這根線劃在哪裡為好。比如說,抽煙損害健康,而非公共場所抽不抽煙至今是個人決定,無關法律;那麼,吸毒呢?說起來吸毒也是損害自己的健康,但是吸毒會引發諸多社會問題,吸毒本身就常常被划入刑事罪的範圍。再說民間借貸,看上去是一個兩廂情願的行為。對這個「個人自由」,線應該怎麼划?

  這個發薪日貸款業,說起來真是罪惡累累,罄竹難書。在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中,就特地讓它的廣告露了一臉。它的關鍵是短期貸款要求到期一次性付清,由於借貸期限短,一個月甚至兩個星期,很多人無法做到全款歸還,就會要求延期,也就是繼續借貸,這樣就變成利滾利,那就非常可怕了。實際上,谷歌容許的百分之三十六以下的高利貸,也已經足以害人。

  受害者一把一把的,隨便找一下,無數故事。例如有一個叫戈登 馬丁內斯的中學老師,談到自己的經歷。他失去了工作,有一大家人要養活:妻子和三個繼女。在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他急需額外的五百美元救急。他找出家裡最貴重的物品,一個大號,去了一家當鋪,抵押貸款,借出五百美元。他後來說,這是他第一次接觸掠奪性的金融產品,說起當時的感覺就是:「覺得借到錢很容易。」可是,在他試圖還款的時候,發現本金加上手續費和利息,遠遠超過了他的還款能力。

  結果,戈登 馬丁內斯只能繼續找所謂發薪日貸款,就是高利貸的短期貸款,以新借貸來歸還舊債,幾番借貸下來,他的五百美元借貸迅速暴漲為四千美元。他說:「這是我人生的最低點。這就是今天的我,曾經試過要負責任,做正確的事情,可是我永遠無法翻過這個山坡。」他最終失去一切,連家庭都沒有保住。

  所以,財務專家和消費者權益保障組織都在擔心,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會落入這個陷阱,擔心高利率債務循環會毀了更多的人。看上去不但應該譴責,更應該限制這個短期借貸業。

  

  《大空頭》

  關於發薪日貸款,在美國真的變成一個不小的新聞,但是真正成為新聞熱點的不是谷歌,而是聯邦政府行政分支下的一個機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它作出的一個決定,確實搶過不少頭條新聞。2016年6月2日,它的局長理查德 科德瑞提出新規則,要重新規範金融業,其實就是特別針對發薪日貸款這樣的過度借貸。這個政府行政法規可以真的徹底改變這部分金融業的現狀。對發薪日貸款的政府規範干預原來是在州的層面,有一些人認為,聯邦干預似乎已經出手太晚。

  大家也許會說,禁止就好,這是一件積德的好事。可是,深入現實,卻知道並不是那麼簡單。

  根據皮尤中心的數據,美國現在有一千二百萬名這樣的短期借款人,是百分之四的美國人口。實際上,這是一個幾乎剛性的需求。假如不是剛性需求,誰都一眼就可以看出,這個利率不說別的,借債人別提有多虧。從現在的情況分析,借債人年平均借貸高達八次,每次平均借貸三百七十五美元,付息五百二十美元。根據研究這個專題的喬治亞大學法學教授邁爾莎 巴拉達倫的數字,整個行業涉及金額高達每年八百九十億美元。它背後的現實是,根據2013年統計,有九百五十萬的美國屋主,沒有傳統的銀行賬號。正如巴拉達倫教授的研究專著指出的那樣,短期信貸,這是「美國另一半的銀行」,對很多人是一個陷阱,但是,也有很多人必須依賴它來度過財務危機。這樣的例子也舉不勝舉。它畢竟在一般銀行對你轉過臉去、你陷於絕境的時候,給了一條出路。依靠這條路走出來的人,也很多。

  那麼,政府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趕緊給予貧困家庭福利救濟,這不就治本了嗎?但是,調查下來,這些短期借貸人絕大多數並不是貧困人口,而是在貧困線以上的中低收入家庭。美國2016年的貧困線,是兩口之家為年收入一萬六千零二十美元;三口之家兩萬零一百六十美元;四口之家為兩萬四千三百美元。這個標準,是在貧困人口維持基本生活和社會承受能力之間找平衡。如果標準提高一點,就會划進一大批人,社會福利支出的負擔也會大幅增加。社會就有承受得起和承受不起的問題。

  非貧困人口的中低收入者,也會因為各種原因,陷入短期財務困境。巴拉達倫教授認為,「另一半銀行」興起,與正規大銀行從八十年代開始越來越不肯做利薄而繁瑣的小額貸款有關。她提到,在銀行動輒數萬億資產的今天,很容易忘記,當初美國銀行系統建立的目標,是公共服務。銀行總是依賴聯邦政府提供信用的有利條件,才能夠發出低息貸款。但是,在今天,銀行的規模和政治影響力都大增,它們逐漸從與人民的契約中蛻變,成為免除公共服務責任的私人產業。它們倒向富裕客戶和高利潤,拋棄了低利潤和低收入客戶。一扇門關閉,另一扇門自然打開。但是我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也起於幾乎同時,即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重消費的生活方式節節升高。

  這個情況其實在很多國家蔓延。例如中國也開始流行起「月光族」這個詞。許多「月光」年輕人的收入,在他們的父母看來,已經遠高於豐衣足食,可以有可觀積蓄了。可是,現代過度消費的觀念、消費刺激等等,令新一代失去老一代的未雨綢繆的生活哲學。如果對自己的能力有理由自信,在一定程度內理性規劃、貸款消費,例如貸款買房,都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事情,對個人對社會或許都是一種積極推進。但萬事均有度。很多人對自己完全錯誤估計,不僅沒有絲毫量入為出的習慣,也沒有備案以備不時之需。例如上面的中學老師戈登 馬丁內斯,在暫時失去工作的時候,政府其實有一定周期的失業救濟,當然低於工資。如平時有一點積蓄,就可以在政府救濟金輔助下,靠自己力量維持找到下一份工作。但是很多人,就是不能。

  

  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網站主頁

  社會制度只是一個大框架,在法律規範之外,大量自由留給個人,需要個人的自我約束。約束失敗常常不僅是個人失敗,也會導致社會買單。有時候,社會有能力買單,有時候,社會沒有這個能力。而且,社會為個人的任性消費買單,並不是公平合理的做法。假如貿然提高貧困線,就把同樣收入、但是能夠良好規劃而自給自足的那些人,也一起不必要地划給社會去負擔了。

  消費的刺激、商家的誘惑,已經令個人問題變為社會問題。根據美聯社和BORC公共事務研究中心在今年5月的調查,有將近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拿不出一千美元應急。根據聯準會去年的調查,百分之四十七的美國人甚至拿不出四百美元應急。這無關近期經濟,問題的存在已經有差不多二十年了,其間經濟有好有壞,但問題恆定。

  在這個龐大群體中,年收入五萬美元的家庭,有四分之三拿不出一千美元應急;年收入五萬至十萬的,有三分之二拿不出;年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的,都有百分之三十八的人表示,要馬上拿一千美元出來應急,也會有困難。這些人中,三分之一表示會去銀行或者親友那裡借錢,或者用信用卡墊付;百分之十三會停付賬單;百分之十一的人會拒絕支付。涉及高利率小額短期貸款的一千二百萬人,只是他們之中最急迫逼仄的一群。如果估計平均算一家四口的話,它的借貸行為影響了全國百分之十二人口的生活。這是社會的一個剛性需求。

  所以,這不是一個簡單救助弱勢群體的問題,但是,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會因為不當貸款落入需要社會濟貧的貧困線之下:從個人問題變為社會問題。

  先看看聯邦政府的CFPB現在宣布的規則具體是什麼。規則不但規範了救急的短期貸款(發薪日貸款),也包括了汽車貸款等一系列其他高利息貸款。新的法規要求貸出機構調查貸款人的信用,確認他們在還貸后還能夠維持基本生活;新規則還令貸款人在一個貸款到期之後,不能延貸,而現在的貸款人經常是延貸的。新法規下,假如是在一筆貸款的三十天內,想用借新貸款還老貸款的方式「滾貸」,也變得非常困難,它要求貸款人必須拿出證明,證明自己的財務狀況已經明顯改善。新法規規定,就算貸款人能夠證明這一點,那麼在已經有過三次貸款記錄之後,此人還是要被迫進入一個為期三十天的「冷卻期」,就是在此期間不能再借新債。到期沒有歸還的,借貸機構必須給借款人再留出三天時間,才可以去他的賬戶扣回錢來。如果扣了兩次借款后,第三次再扣還,就必須獲得借款人的書面同意,否則不得扣還。最後,新規定還不準貸出機構重罰客戶。

  它原則上就是要防止過度借貸,防止借債人落入財務陷阱。但是研究者指出,這個新規則實際上是在聯邦政府層面統一出手。而社會需要的是平衡后的利率限定,假如規範細節超越了這一點,會扼死這個有剛性需求的行業。

  事實上,這個特殊行業的特殊性,常常一是急,二是對方的財務窘迫。只舉一個例子,如果按照銀行的常規財務背景調查,一是貸款人根本等不起,二是假如要嚴查,很多人,甚至大多數人都通不過。這是他們不去低利率的普通銀行求助的原因,他們等不起,銀行也根本不會貸給他們。新規定觸及了這個行業的基本技術操作原理。

  為什麼說需要平衡?因為這也是一個雙向博弈。相比正常普通銀行借貸,這樣的借貸必定有更高比例的人無力歸還,有更高比例的借貸欺詐。它的一個基礎是美國法律沒有債務監獄,相反有相當大的破產保護。在發薪日貸款合約里,一般都有一條,就是貸出機構不能因為借債人還不出就把對方送上法庭。所以,雖然所謂「發薪日貸款」,就是操作程序有預交「發薪日兌現支票」作為擔保。但是,專題研究者發現,一些貸款人以薪水賬號的支票擔保在各處貸,錢一到手,就馬上關閉賬號。一位如此「借貸」其實是騙貸的女士就對研究者說:「我又不傻。」這種藉助法律保護而借債不還的「魔高一丈」,又使得高利貸行業中的一部分可能黑道化,用黑道方式來要債和「解決」。

  當然,大量是正常的,也就是非黑道化的高利貸業,以高利率抵高風險,需要的是平衡到合理的高利率。實際上信用卡也是一個相對高利率的貸款,深陷卡債無以自拔的人也非常多。更由於存在剛性需求,研究者認為,規則的執行還是要防止短期貸款行業被徹底絞殺。如果絞殺它,你叫如此高比例的龐大需求人口去哪裡救急?

  

  印第安保留地的賭場

  谷歌只取利率平衡點,它定在百分之三十六以下。大家的評論是,谷歌不是唯一的搜索引擎,基本不會帶來什麼影響。大家關注的是,CFPB新規則如果認真實施會怎麼樣?大家估計由於需求在,這個行業會出各種奇招。各種「對策」中,有一條路是現成的,就是仿效博彩業。例如,放在船上;還有,現在不是有的州已經禁止發薪日貸款了嗎,這些被禁的公司,會移入印第安保留地。

  利用印第安保留地來規避法律的做法,說來還是起於一張發錯的稅款通知單。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明尼蘇達州印第安奇布瓦部落的布萊恩夫婦,住在一個拖車屋裡,那一年他們收到了縣政府寄來的房地產稅單。美國房主都要交房地產稅,他們卻是第一次收到。印第安保留地有自治權,但是,是否可以免去這張稅單,他們也吃不準,就決定諮詢一下律師。自此,律師帶他們走上了司法挑戰之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2: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