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心靈] 佛情人情香江聚 人間留出凈土來(下)

[複製鏈接]

720

主題

736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盧台長2016年7月2日香港「世界佛友見面會」開示摘要
佛教不是悲觀,而是中觀,和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孔孟之道講的都是殊途同歸。孔老夫子講中庸之道,所謂佛法的中觀,就是如實地觀照世間的實相,我們真誠地去面對現實,不自欺,不逃避,佛教不談放棄,而是說的放下,所謂放下是指的放下內心的執著,並不排斥現實當中正當的努力。
有人問台長:「台長,你告訴我,什麼叫人生的境界呢?」台長今天再告訴你們一次,境界簡單地分成高境界、中境界,以及低境界。最低的境界就是求,世界上的人生活在物質世界當中,覺得物質追求是生活的動力,沒有了物質,我們就沒有了能力,一輩子被物質的假相所迷惑,以為有了充足的物質就能得到人生全部美好的幸福。不少人用盡一生的努力去追求各種各樣的富貴和慾望,到臨死的那一刻,他也沒有明白他為誰而來到這個世界,為誰而要離開這個世界,這種人就等於白來到了這個世界上,世間大部分的人都活在這種境界當中。
中等的境界是講緣分,有一些人在物質非常豐富的時候,他發現物質只能帶給人們一時的快樂,有一點點的享受很快就沒有了,猶如我們小時候爸爸媽媽給我們買個新玩具,一個星期之後就沒有了。物質並不能帶給我們人生全部美好的幸福,尤其是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人們的內心常常充滿著多愁善感、苦悶迷茫,卻不知道如何來消解排憂。有些人開始在內心的精神當中在考慮了:為什麼有了物質,我還是這麼痛苦呢?就像很多人為什麼有錢卻還會面臨著癌症的折磨和家庭的四分五裂?所以,他們逐步脫離了部分物質對他們的控制,有意識地去選擇了被外在物質所控制的東西,想去選擇一些不被物質所控制的法喜,開始回到自己身體原來的本質的那種層面,明白身體是最寶貴的,有了錢,但沒有身體,也就沒有物質的基礎,生命是人生的本錢啊。
台長經常告訴大家,我們人有再多的錢、再多的名和利,都是空的,我們今天唯一擁有的生命,那才是真實的,所以佛法講借假修真。台長跟大家講,我們要珍愛自己,更要珍惜自己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要花精力去恢復自己的本性、良心和自己的身體,這些人已經懂得了回歸生命,進入生命的本源體,世間只有很少數的人活在了這個中層的境界當中。
下面給大家講一講什麼叫高境界。高境界就是在人們的內心的精神和修行當中,我們已經上升到靈性的世界里,終於悟到一切遇到的人,人間一切創造的事情和我們經歷的事情,都是為了幫助我們來完成這一世修行圓滿的增上緣。每一個與自己有緣分的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貴人,人活著的一生,就像一輛列車,從開始到結束,沒有一個人會陪你走到底,上上下下的緣分我們都要珍惜,要感恩每一個曾經陪我們走過人生這一段路的人,學會感恩,人間不管是好和壞、對和錯,看清了自己經歷的一切痛苦,來用頭腦判斷、分析,我們就不會被煩惱所困擾,沒有了執著,就會沒有痛苦。
要懂得調控自己的情緒,意識與身體完全合一,這樣你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的所在,心靈慢慢地成長、成熟,知道慈悲、奉獻比索取擁有更大的幸福和快樂,明白感恩和回報是人生最美好的幸運與幸福。(掌聲)要明白慈悲奉獻,台長告訴你們,人活在世界上,替別人愁的人,就是低境界;能夠想通、想明白的人,就是高境界。
慈悲奉獻、普度眾生,為眾生而活的人,那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幸福之道,為讓世界上所有的人心靈開悟,解脫痛苦,你才會得到人間的正等正覺,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掌聲)
古時候,有一位很想成為富翁的青年,他到處流浪,尋找著變為富翁的方法。幾年過去了,他不但沒有變為富翁,反而成為一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菩薩被他的虔誠感動了,就跟他說:「要成為富翁,很簡單,你從此以後要珍惜你遇到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並且為你遇見的人去著想,布施給他,這樣的話,你很快就會成為富翁了。」青年聽后非常地高興,手舞足蹈地走出了廟門,一不小心在石頭上絆了一跤,當他爬起來的時候,手上正好捏著一根稻草,他小心翼翼地聽著菩薩的話,珍惜一草一木,拿著稻草就往前走。突然,他聽見一個小孩子嚎啕大哭的聲音,他就走上去,拿著自己手上的稻草逗孩子玩,孩子非常好奇,就停止了大哭,青年人把這根稻草送給了小孩子,孩子笑起來。這位母親非常感激青年人,就送給這個青年人三個橘子。
青年人拿著橘子繼續趕路,看見一個布商蹲在地上在喘氣,他走上前去問道:「先生,你為什麼要蹲在這裡啊?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這個布商說:「我口渴得連一步都走不動了。」年輕人馬上把三個橘子全部送給了布商,這個商人吃完了橘子,精神振奮,為了答謝年輕人,送給他一匹上好的綢緞,青年人拿著綢緞繼續往前走。
青年人看見一匹馬病倒在地上,騎馬的人正在那裡一籌莫展,他就跟主人說:「如果你同意,我願意用這匹布來換你的這匹馬。」主人一看馬已經不能動了,非常高興地就答應了。青年人跑到小河邊,去提了一桶水給馬喝,沒想到,才喝了一會兒,馬就好起來,因為馬是因為口渴才倒下的。
青年人騎著馬繼續前進,經過了一家大宅院的前面,突然跑出來一個老人家擋住了他,向他請求:「先生,你能不能把你的這匹馬借給我?」他立即從馬上跳下來說:「好,我馬上借給你。」老人說:「先生,我是這個大屋子的主人,現在我有緊急的事情要出遠門,等我回來還馬的時候,我再重重地謝你。如果我沒有回來,這個宅院和土地就送給你好了,你暫時先住在這裡,等我回來吧。」老人家說完,就匆匆地騎馬走了。青年人在那座大宅院里住了下來,等老人家回家,沒想到老人家一去不復返,他就成了莊園的主人,過著富裕的生活,這個時候,他才領悟到:「我找了多少年的做富翁的方法,原來成為富翁就是這麼簡單,要布施,要慈悲啊。」(掌聲)
學佛人要懂得珍惜別人給你的,任何一樣東西,你都要善意地去接受,施捨別人,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助,求取財富的路不是靠自己去無盡地索求,而是要懂得慢慢地珍惜。很多人,當別人給他布施時,他一味地索求,最後斷了自己的財富之路。學佛人不貪就是最好的智慧,聚集財富和做人一樣,我們聚集人格的過程,那就是一個聚集智慧的過程。(掌聲)
學佛人度有緣眾生就是要認識有緣,必須學會識人頭。孔老夫子教導我們,識人頭有九個方法。孔老夫子說:「凡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心險惡猶如山川,我們要了解一個人,有時候比想知道天上的事情還要難。如果你們想知道這九個方法,怎麼樣來識別這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壞人,台長就講給你們聽。我們古代的聖人非常有智慧,現在很多人不會知道好人壞人,台長告訴大家,有九個方法可以知道這個人是一個什麼品質的人。
第一,孔老夫子講「君子遠使求之而觀其忠」,就是交朋友,有時候要故意疏遠他一段時間,考驗這個人對你是否忠誠;第二,「近使之而觀其敬」,就是有意地和這個人多親近,考察這個人對你恭敬不恭敬;第三,「煩使之而觀其能」,就是說複雜的事情經常發生,有意地去考察這個人有沒有能力去做;第四,「猝然問之而觀其智」,就是說交朋友當中,你有些問題不能明白,你在他的思想沒有準備的時候,突然地去問他,考察這個人當場回答問題的智慧;第五,「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就是說,碰到很多緊急的事情,你去跟他講,考察這個人有沒有信用;第六,「委之以財而觀其仁」,有意地給你一些錢,讓你接觸一些財物,考察你這個人見錢之後的仁義道德;第七,「告之以危而觀其節」,危險困難的時候,你才能考察出這個朋友有沒有道德的水準,叫操行;第八,「醉之以酒而觀其側」,人在喝醉的時候,在隨便喝醉酒的時候,你可以通過他的儀錶儀態、做出來的動作,比如嘴巴是不是亂罵人,是不是做了下流的動作,你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儀態;第九,「雜之以處而觀其色」,就是有意地在男女交往當中,或者你看他在和異性的交往當中,你看看這個人能不能撐得住,有沒有像紳士,有沒有像高貴的女人,這樣能夠看出這個人的本色。
台長告訴你們,現在要看這個人貪不貪,你把他帶到自助餐,一般的人進了自助餐,吃了一碗又一碗,停不下來,這個人就很貪。所以,很多做生意的人,把客人帶到自助餐,看他吃了一盆又一盆,最後吃到脖子那裡了,還要來點甜點、蛋糕,最後跑到門口,「哇」地一聲,全吐出來了。(掌聲)做人就是學佛。
所以,我們認為的一個因,往往會產生和我們的初衷相反的一個果,事與願違的事情是從一開始就可以預料得到的,只有隨緣,心態平恆,認識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苦空無常,認識佛法的真諦,你才能夠去戰勝它,你才能在人間成為人間的菩薩。
(轉載自盧台長博客-心靈法門倡導者)

**目前,全世界超過一千萬的人正在修持澳洲東方華語電台盧軍宏台長所教導的觀世音菩薩的心靈法門(誦經、放生及許願),以求病癒及生活美好。其法門中提到的小房子是指一套經文的組合(包括27遍大悲咒,49遍心經,84遍往生咒,87遍七佛滅罪真言)。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2: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