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前南峪:紅色精神綠色美景共書太行傳奇

[複製鏈接]

329

主題

329

帖子

206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redapple123 發表於 2016-6-29 2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常方圓)這裡是一片紅色沃土,也是太行山最綠的地方,「紅+綠」的發展模式,把窮山惡水變成了青山綠水,把荒山溝變成了經濟溝。6月22日上午,「美麗河北紅色行――紀念建黨95周年網路媒體採訪活動」採訪團一行來到河北省邢台縣漿水鎮前南峪村,美麗富饒的前南峪令網媒記者紛紛點贊。

前南峪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敵後總校所在地。1940年11月4日,抗大總校進駐河北邢台縣漿水一帶,此後在此辦學3年,先後培養了3期學員,共18000人,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羅瑞卿、滕代遠、何長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和生活。

來到前南峪,「美麗河北紅色行――紀念建黨95周年網路媒體採訪活動」採訪團先參觀了抗大陳列館。青山環繞、綠樹掩映下的抗大陳列館氣勢宏偉、威嚴肅穆。「看著如今宏偉的建築,很難想象過去這裡條件的艱苦。我剛才本想去尋找一下抗大舊址,卻被講解員告知抗大並沒有舊址遺存,因為戰爭年代的抗大校舍不過幾間破落的土牆草屋,更多時候師生們甚至只能在草地上、在山溝里,以天為被以地為席,堅持鬥爭和學習。」參觀過後,海外網記者王晶感慨,在極其殘酷艱苦的戰爭年代,一批又一批抗大學員走上了重要崗位,為奪取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顯示出革命先輩們艱苦奮鬥精神和堅定革命信仰的偉大。

由抗大陳列館出發,乘電瓶車沿著盤山路一路向上,便來到了前南峪生態旅遊區的入口,沿路映入網媒記者們眼帘的,是紅頂白牆的整潔民居,潺潺而下的清澈溪水,碩果滿枝的蘋果園……進入旅遊區,一層層石頭圍砌的梯田果樹繁茂,一條柏油路蜿蜒而上穿梭在醉人的翠綠之中,山坡之上,由常青灌木栽植而成的「再造秀美山川」六個大字,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前南峪村黨委書記郭天林介紹說,以前的前南峪可不是眼前這幅景象,十年九災的前南峪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1963年的一場特大洪水更是幾乎毀掉了全村所有的山場植被和僅有的幾百畝保命田。此後,前南峪人治山治水大幹20年,才換來了太行山裡的這一片綠。如今,前南峪形成了「生態林戴帽、乾鮮果纏腰、小梯田抱山腳」的荒山分層綠化模式,全村宜林荒山8300畝全部實現綠化,林木覆蓋率超過了90%,植被覆蓋率接近95%。   十幾年前,前南峪人下決心關閉了能給他們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礦產加工廠、化工廠等污染企業,利用抗大紅色資源和滿山綠色資源,開發了38平方公里的「紅」「綠」結合生態旅遊區,2015年接待遊客近50萬人次。林果種植加上旅遊開發,2015年前南峪村集體收入3120萬元,人均收入達1.18萬元。   「在這裡,艱苦奮鬥的精神不止停留在了戰爭年代,現在仍被不斷發揚著。這裡的美景不是大自然的饋贈,而是來自人的努力。更難得的是,在這裡還湧現出了一批像李保國一樣,能在條件艱苦的地方紮根,能帶領農民發展的科技領頭人。」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記者戴玉感嘆,在前南峪,紅色精神碰撞綠色美景,太行山正被書寫著傳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7: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