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式民主「病重」,迷信者該醒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6-23 04: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的政治制度尚不完善,但相關改革不會順著西方國家意願,不會走所謂「民主化」道路。相反,我們應珍惜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與治理框架,使其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更大貢獻。

  對於中國在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總有人將其歸因於制度,認為中國只要「民主化」了,這些問題就可迎刃而解。美歐等發達國家一直都在忽悠其他國家,說經濟發達和社會風氣良好都與西式民主相關。但事實上,當我們認真觀察發達世界時,卻發現它們的民主已陷入困境。

  美國的「民主政治」在向極端化發展。共和黨掌握的國會故意不與民主黨掌握的政府配合,處處給政府設置障礙,引起民眾不滿。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共和黨人特朗普和民主黨人桑德斯這兩位「叛逆」型政治家崛起,也反映出美國民眾對傳統兩黨政治的厭煩。歐洲也是如此。隨著難民潮的發展,歐洲各國極右翼政黨迅速崛起。這些極右翼政治家的共同之處是抵抗外來移民和難民湧入,對歐洲一體化持懷疑態度,結果是政治不寬容成了政治正確。再看日本,首相安倍利用自民黨在議會的多數優勢強行通過新安保法,架空和平憲法。日本民主竟然可以違反法治、架空憲法,這不能不說是對西式民主的極大諷刺。

  發達國家如此,被「民主化」了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更是不忍卒讀。很多國家的民主政治就是互相扯皮,民眾的利益被當成了兒戲。如此看來,西式「民主」病得不輕,但中國居然還有人相信它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藥。

  實際上,從推翻清朝開始,民主在中國就已成為不可爭議的價值觀。但大多數中國人理解的民主是「人民當家做主」,與多黨制沒有直接關係。近些年來,雖然發達國家將「民主化」描繪成歷史大潮流,但無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還是「阿拉伯之春」,展示的都是「民主化」的殘酷。

  某種程度上,西式民主會帶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現代化的說法也違背西方歷史發展的事實。主要西歐國家早就實現了代議制或所謂「民主」,但在很長時間裡,多黨政治和自由選舉帶來的只是混亂的公共治理和政黨分肥制度。獲勝的政黨隨意分配政府掌握的公共資源,就像戰爭中的獲勝者掠奪戰利品一樣。政黨對大選中的支持者、贊助人投桃報李,論功行賞。歐洲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們對西歐當時這套混亂的政治管理痛心疾首,卻對中國的治理方法很感興趣,把以科舉製為代表的中國文官制度奉為圭臬。隨後,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均採納了文官考試辦法,逐步建立起職業文官制度,這才使其輪流坐莊的民主制度穩定了下來。那些民選的政治家可以換來換去,但公務員隊伍卻常備不懈。不過,近期西方國家民主政治的極端化卻已使公務員變得無所適從,這顯示了西式民主的衰敗。

  中國之所以能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巨大成就,部分得益於傳統職業文官制度的回歸。我們的政治制度尚不完善,但相關改革不會順著西方國家意願,不會走所謂「民主化」道路。相反,我們應珍惜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與治理框架,使其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丁一凡 北京外國語大學億陽講席教授,新著《民主悖論》

  以下為高人對本文的回應

  高人:「中國科舉」拯救了「西方民主」?

  《丁一凡:西式民主「病重」,迷信者該醒了》,共6段。前4段,說的都是民主的不是:美歐(還有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民主已陷入困境,被「民主化」了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更是不忍卒讀,無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還是「阿拉伯之春」,展示的都是「民主化」的殘酷。

  ——都是文章原話,所說也是事實,總之:民主是個壞東西。

  與類似文章——唯以批判西方民主為能事,不談中國民主怎樣走——不同的是,該文的角度可謂「別出心裁」,第5、6兩段,「別開生面」地穿越到中國的科舉上來了。現抄錄如下並編號以便分析:

  句1:某種程度上,西式民主會帶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現代化的說法也違背西方歷史發展的事實。

  句2:主要西歐國家早就實現了代議制或所謂「民主」,但在很長時間裡,多黨政治和自由選舉帶來的只是混亂的公共治理和政黨分肥制度。

  句3:獲勝的政黨隨意分配政府掌握的公共資源,就像戰爭中的獲勝者掠奪戰利品一樣。

  句4:政黨對大選中的支持者、贊助人投桃報李,論功行賞。

  句5:歐洲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們對西歐當時這套混亂的政治管理痛心疾首,卻對中國的治理方法很感興趣,把以科舉製為代表的中國文官制度奉為圭臬。

  句6:隨後,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均採納了文官考試辦法,逐步建立起職業文官制度,這才使其輪流坐莊的民主制度穩定了下來。

  句7:那些民選的政治家可以換來換去,但公務員隊伍卻常備不懈。

  句8:不過,近期西方國家民主政治的極端化卻已使公務員變得無所適從,這顯示了西式民主的衰敗。

  句9:中國之所以能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巨大成就,部分得益於傳統職業文官制度的回歸。10我們的政治制度尚不完善,但相關改革不會順著西方國家意願,不會走所謂「民主化」道路。11相反,我們應珍惜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與治理框架,使其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更大貢獻。

  句1是承上啟下,為進一步否定民主做鋪墊;

  句2、3、4說「多黨政治和自由選舉」帶來了治理混亂和政黨分肥;

  句5、6、7是說源自中國科舉的西方的文官制度,「才使得」民主「穩定」下來;

  句8又說它如今也不行了。

  不錯,科舉制度,絕對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儘管即便沒有中國這個「發明」,相信西方也會「創新」出來,但「借鑒」已是既成事實,至於是否「圭臬」,另當別論。

  需要明確的是:任何時代的任何國家,都需要一支專業人才隊伍,充任各級政府部門做辦事員,以便「行政」,而無關政制和政體——「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云云便是明證。進言之,在民主國家,文官制度也只是保障公務員隊伍質量和穩定的安排,不因政黨輪替而影響政務,而是依法照章辦事,從而實現句7的「鐵打的公務員隊伍,流水的民選政治家」。但「文官考試」與「競選票決」終究是兩碼事,兩者不是「等同」關係,也根除不了多黨政治的「政黨分肥」、更解決不了絕對權力的「利益壟斷」,因此「迷信」不得。

  第6段的3句,句9似乎誇大了前生「科舉制」今世「文官制」的作用;再結合句10並綜觀通篇,句11之「珍惜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與治理框架」,語焉不詳,讀者只能順著丁教授的思路「醒」悟出:「以科舉製為代表的中國文官制度」,乃是拯救多黨、選舉、代議「民主」的最好制度。

  如此情有獨鍾於傳統政治,丁教授自己「醒」著呢么?

  我也不贊同西方民主,以上只是就事論事,談論概念和邏輯,但願不再犯忌。

  文|高人

  摘自|中國選舉與治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3: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