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霸王訴壹周刊案香港聆訊 「中藥世家」已沒落

[複製鏈接]

4

主題

4

帖子

3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王歡 發表於 2016-6-17 15: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3月11日,新京報記者從霸王集團得知,霸王集團起訴香港《壹周刊》的案件於香港法庭公開聆訊,不日將有判決結果。

    5年前,《壹周刊》刊出報道稱霸王洗髮水含有二惡烷致癌。雖然該指控迅速得到來自國家質檢總局的澄清,但對霸王造成的影響已不可挽回。霸王發布的最新業績預告顯示,2014年將繼續虧損。這將是2010年「二惡烷」事件以來的第5個年度虧損。

    霸王集團稱,接下來,霸王將通過一系列行動重塑品牌形象。

    現實遠比憧憬顯得嚴峻。產銷量大幅削減、市場佔比急速下滑,業績已經入冬五年的霸王,能否借一個勝訴光復「霸業」?

    喊冤近五年 官司將完結

    「勝算有多大?這個現在沒法講,因為律師有要求」。3月12日,上市公司霸王集團公關總監汪亮告訴新京報記者,「信心肯定是有的,相信這次我們能沉冤得雪。」

    3月11日,汪亮專程去往香港,作為曾經《壹周刊》報道霸王洗髮水「二惡烷致癌」事件的當事人之一,他為公司起訴壹周刊誹謗案出庭作證。香港法庭近日對該案進行正式公開聆訊,這場曠日持久的官司即將迎來終結。

    2010年7月14日,《壹周刊》刊登報道稱,霸王洗髮水含有致癌物質「二惡烷」,該報道一經面世立刻引發市場震動。儘管幾天後,國家質檢總局便在官網上發布公告,表示「霸王相關產品的抽檢樣品中,二惡烷含量水平不會對消費者健康產生危害」,但經此風波引發的負面影響已「根本停不下來」。

    以此事件為轉折點,紅極一時的「霸王」品牌開始迎來噩運。2010年下半年,霸王洗髮水營業額降幅高達63.2%。

    同年,霸王集團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訴訟,控告《壹周刊》報道存在「惡意中傷、誹謗」,要求《壹周刊》賠償損失5.6億港元。

    在案件進行中的2012年,《壹周刊》提出要求霸王集團提供財務資料以證明其要求賠償的額度合理。2013年,香港高院駁回《壹周刊》這一請求,並判由《壹周刊》承擔訴訟費用。但其後一年多內,該案件再無實質性進展。

    自2010年「二惡烷」事件后至此次公開聆訊,在等待勝訴的5年間,霸王集團多次試圖挽回品牌形象,但無力回天。

    二惡烷事件發生前的2009年,霸王集團盈利3.64億元;2010年,霸王集團虧損1.18億元。2011年,虧損擴大至5.58億元;2012和2013年,霸王集團業績分別為-6.18億元和-1.44億元。今年1月份,霸王集團發布2014年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將繼續錄得經營凈虧損。

    據了解,此次霸王集團聘請的律師為香港著名「大狀」鮑永年。此人在當地律師界極具聲望,曾為章子怡遞交訴狀,並代理過大量誹謗案。汪亮告訴新京報記者,此次官司如果勝訴,對於霸王來說,將無異於一場翻身仗。

    「中藥世家」已沒落

    3月10日,在西城區一家「物美」大型超市,霸王洗髮水正在進行促銷活動,但記者在促銷貨架前等候許久,未見人前來推銷。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霸王的推銷員「今天下午休息」。

    該超市一名負責日化的段姓經理告訴新京報記者,與寶潔、聯合利華等強勢日化品牌不同,霸王的推銷員在該超市「只有一個班」。

    「像寶潔、聯合利華這些品牌比較有錢,開得起工資,往往會雇兩個人甚至三個人來做推銷,有時候甚至光擺放貨架就單獨再配置一個人。」段姓經理說,「霸王就一個人,推銷、擺貨都由這一人來,人力成本是減少了,但也損失了客流量。」

    段姓經理向記者介紹,超市貨架分為「正常貨架」和「促銷架」。根據品牌廠商跟超市總部簽訂的協議,不同品牌在「正常貨架」上常年佔據的位置大小是固定的,「長寬高都有要求,多出一點都不行」。

    記者看到,跟「寶潔系」和「聯合利華系」動輒一款產品便佔去兩三個貨架的強勢表現大為不同,曾紅極一時的「霸王」洗髮水,被擠壓在約不足1/3貨架的狹窄空間內,如不仔細尋找甚至容易擦肩而過。

    一位不願具名的零售行業人士告訴記者,據他了解,霸王在當年的二惡烷事件之後,跟渠道的談判能力日益減弱。記者試圖向汪亮求證這一點,但他並沒有正面回答這一問題。「我只能說,這就是商業。」汪亮在電話里笑稱。

    記者在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超市看到的情況大體相似:霸王貨品上架數量少,也未被擺放到「黃金位置」,沒有推銷員的熱情推介,往往只能自行選購。

    「霸王集團的地面銷售員被當時業內稱為『霸王花\\』,巔峰時期,全國各大商超有超過9000名霸王花。」日化專家馮建軍回憶鼎盛時期的霸王,「在當時,霸王廣告營銷加地面推銷的模式可以說是國內日化行業的一個標桿,是大家學習的對象。」

    堂堂「中藥世家」為什麼如今淪落?「時運不濟,倒霉。」日化專家馮建軍告訴新京報記者,「但這種倒霉並不是偶然,跟他自己的經營有很大關係,老闆也有責任。」

    重振「霸業」恐非易事

    在馮建軍看來,霸王集團「老闆的責任」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曾大舉進軍涼茶業務上。

    2009年,霸王集團登陸港交所,募得資金16.66億港元。有了錢的霸王開始不滿足於洗髮水主業,2010年4月,霸王集團推出涼茶業務,同年6月,「霸王涼茶」開始在市面上銷售,至2010年年底,霸王涼茶網路已覆蓋全國。

    2011年,霸王涼茶銷售收入錄得1.67億元,2012年,涼茶銷售收入1760萬元;2013年,涼茶收入79萬元,虧損200萬元。霸王集團採取止損措施,宣布砍掉涼茶業務。

    「2012年,王老吉和加多寶兩家打商標權官司,老大和老二打架,傷害的是老三老四老五。」汪亮以此總結霸王涼茶業務大幅滑坡的原因。

    當被問及當時公司為何考慮做涼茶時,汪亮承認,上市募到錢后,公司也想試水多元化。當時,王老吉們正在全國市場火爆銷售,市場形勢看起來「一片大好」。「現在來看,我們認為2010年過後,我們的精力確實有所分散,沒有專註於主業。結果主業突然遇到危機,涼茶也沒有做起來。」

    「主要原因還是從洗髮水跨界做飲料這個跨度太大了,會令消費者排斥,市場不接受。」馮建軍分析認為,決策層的失誤加速了霸王的沒落。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由陳啟源、萬玉華夫婦掌控的霸王集團,家族氣息濃厚,「決策體系混亂,不系統,管理上不職業。」對此,汪亮予以否認。「企業做得好的時候,為什麼不說是家族企業?做得不好了,就是家族企業導致的?」

    接下來,霸王將把主要精力回歸併專註於中草藥防脫領域,並且打算將目標受眾定位在80、90群體。理由是,如今生活壓力和環境污染造成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脫髮現象。

    據了解,霸王正在試圖通過調整產品形象、以及後續進行的一些公益活動來「光復」霸王品牌。

    這一願景,在零售業內人士看來並非易事。「其一,洗髮水作為一種可替代性很強的消費品,消費者可以有的選擇太多了。其二,許多人直到如今提起霸王還記得『出過事\\』,負面印象很難消除。」前述零售行業人士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2: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