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歡樂頌》22樓小群體的動態平衡[原創]

[複製鏈接]

2

主題

2

帖子

6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xinlijiankan 發表於 2016-5-3 23: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學而第一》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這個人很樂觀。事實上,一個人從遠方來,加入一個群體,結果更應該是「有朋自遠方來,待上一兩天,不亦樂乎?」如果待上幾個月,甚至幾年,結果很可能就是一部《歡樂頌》,充滿酸甜和苦辣。

(2)
好友分享,孩子對久未見面且要長時間相處的親人的期待和興奮。我為她們高興,同時也潑下冷水:一個人加入已有的穩定關係之後,一個系統的平衡也就暫時打破了,每個人都是要經歷一些磨合的痛苦之後才能開始幸福的生活。問題是這個磨合需要多久?

(3)
人從出生,就自動的加入家庭這個群體,如果一直認為孩子只是依附的角色,在ta自我意識覺醒后,家庭定會迎來翻天覆地的衝突,不過希望在於,如果父母有到老學到老的能力或者每個個體都能恆久忍耐,衝突的過程會縮短。

(4)
Tuckman在1965用「形成、風暴、規範、表現到結束」的模式描述了群體發展的五個階段。如果把一個小群體的數目湊成奇數、且要長期相處一個月以上,多半會演變成現實版的《歡樂頌》。我用了四分之一個周末的時間,把此劇刷到22樓姑娘們幫安迪解決網路謠言危機那段,然後在想,接下來是不是要重點介紹姑娘們和各種男人的故事了嗎?因為作為一個群體,她們已經進入群體動力模式的「表現」的後期階段了。

(5)
在安迪和曲筱綃搬入22樓以前,兩個剛入職場的姑娘和一個有著八歲左右代溝的樊勝美大姐大概也是經歷了不少的磨和合才進入了大家互相體諒、幫助和關心的「表現」階段。等高智商安迪和富二代曲筱綃的突然加入,五個人的新群體的動態平衡循環又開始了。我以前寫過一篇《一個測量壓力水平的工具》的文章,講述了因為變化而帶來的壓力都是可衡量的,舉個例子,安迪換工作(壓力指數51)+工作職責的變化(壓力指數29)+異域搬遷(壓力指數47),所能看見的壓力變化值大概是130左右(比父母去世帶來的壓力指數100還高)。新加入的這兩位帶來的壓力和對其他已經開始享受動態平衡福利的三位造成的衝擊,推動著這個新群體進入新循環的第一個階段:形成。

(形成——曲筱綃搬來了)

(形成——安迪第一次出場)

(6)
在「形成(forming)」的階段,群體中的每個人潛意識裡開始思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以及我要到哪裡去?」這樣的哲學問題了,偶爾也會從本我和自我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問問「她/他(們)是誰?」。這個時候,大家互相自我介紹,先物理性和化學性地認識一下對方。比如,曲筱綃剛搬進22樓時,給邱瑩瑩和關雎爾的那盒昂貴的巧克力。邱和關注意到這個乾瘦的傢伙居然送了這麼昂貴的巧克力(對曲筱綃物理外形和所屬階層的情緒認識)。

(風暴——曲筱綃引起的衝突)

(7)
劇本中,「形成」這個階段不能花太長的筆墨,因為第二階段「風暴(Storming)」才是最有料的,看別人起衝突是最容易有代入感,也最合適在道德正確的隊列中刷存在感。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個體的差別引起的個性衝突、各種不舒服、權力的爭奪、挫敗感會隨之而來,每個人會在極度掙扎中尋找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比如:曲筱綃和邱瑩瑩之間智商與社會經驗的對比、曲筱綃和樊勝美在審美和物質實力上的較量、邱瑩瑩和關雎爾因為友情忠誠度的衝突、還有邱瑩瑩與安迪這兩個單純的人在不同智商水平的差異……

(規範——曲筱綃覺得樊勝美關鍵時刻很有勇氣)

(8)
等個體滿足了的各自的控制欲、並從和其他成員衝突中獲得的教訓中,慢慢進入第三個階段——規範(Norming)。這個階段,群體成員開始接納彼此的個性,盡量避免大的衝突,營造和諧的群體氣氛。比如邱瑩瑩覺得自己需要成功學、曲筱綃覺得關雎爾就是安迪的小跟班、因手撕渣男寢室而獲得認可的樊勝美、安迪的超高智商和曲筱綃的江湖智慧,每個人都有了相對明確和穩定的個性定位。


(表現——姑娘們力挺安迪)

(9)
規範過後,這個群體就開始進入「表現 (Performing)」這樣正能量、高功能階段。一旦個體在群體中的定位清晰、且在了解了這個群體的溝通結構之後,大家就開始發揮各自的創造力,每個成員都有一定的使命感、一種被接納感和以組織為中心的榮譽感。當安迪被人毀謗為小三之後,樊勝美、曲筱綃、關雎爾和邱瑩瑩團結起來抵禦打擊傷害的過程,把這個組織的功能推向高潮。

(10)
結束(Adjourning),故事的結局可能會以某些人搬離而進入結束的階段,大家在各自的新生活中又開始新一輪的動態平衡。

(11)
我想,那些有智慧的人,一定是能迅速地在變化中捕捉自己角色和定位的人,又或者他們境界太高,以至於都不隨境遷了。對於普通人,為了讓自己在關係的變化中應對自如,想想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群體動態平衡和失衡,也就有可能在以後的各種情形下有所準備。

(《歡樂頌》樂譜)

Reference:
《歡樂頌》
Group Dynamics AlbertaHealth Services Health Professions Strategy and Practice

那些能看到美的人會永遠不老。

我的原創微信公眾號: 家庭心理健康
歡迎關注,歡迎交流。原創轉載請註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3: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