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沒有方言,中文只會慢慢僵死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4-27 02: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要ID:ipress   

  到最後我們說話和寫文章,都像讀文件一樣正規而呆板,人人正襟危坐,個個語言無味,那時我們的生活也要悶出鳥來。

  陳冠中受邀擔任香港嶺南大學駐校作家,近日做了一場演講,談國語和方言的關係,在香港當前本土主義興起的時候,可謂應景。

  華文與中文,華語與國語、普通話,這幾種概念海內外中國人長期有不同提法,都是約定俗成,怎麼說大家都明白,也未必要定於一尊,各取所需可也,最要緊你說的時候別人明白你在說什麼。

  但陳冠中在這個時節談這個問題,應不是無的放矢,實際情況是,香港「九七回歸」后一路顛躓,再加近年本土思潮的興起,國語與方言正在爭奪生存空間。政府意欲推行「普教中」(用普通話教中文),在香港普及普通話,部分市民卻反對「普教中」,目的在捍衛粵語。

  雖然這個話題在陳冠中的演講中點到即止,但他的意思很清楚,便是捍衛粵語與學習國語並非勢不兩立,要不要學習國語,端看各人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語言與文字都是溝通工具,國語和方言各有優勢和弱點,很難說誰凌駕誰,什麼時候用什麼語言,只看具體環境下的需要。一個香港師奶到街市買菜,要不要用國語溝通?但商人到內地談生意,碰上北方行家,你堅持用粵語表達,「雞同鴨講」,生意談不成,那就只能怪自己了。

  陳冠中的《裸命》出版時,我們開了一個新書發布會,當時也有用粵語或普通話發言的問題,我們決定用普通話,理由是希望發布會的視頻放上網,可以讓更多華人讀者看到。另外現場也有一些來自內地的新聞界朋友,他們聽不懂粵語,而相信大多數出席的香港文化界朋友和讀者都能聽懂普通話——那完全是實際效果的考慮。

  還有一次,前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先生在書展演講,談他出版的新書《大中東行紀》,事前我發覺來了不少內地讀者,建議他用普通話發言。張校長在開始前先徵求在座讀者的意見,結果贊成用普通話的讀者佔大多數,張校長也從善如流。內地讀者聽不懂粵語,迢迢來參與文化盛事,香港人稍微遷就一下,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做一次演講,當然希望聽眾都明白他在說什麼,你要故意與聽眾過不去,也等於與自己過不去。

  年前黃碧雲與鍾曉陽同時在書展前出書,黃碧雲的《微喜重行》寫一個兄妹亂倫的故事,鍾曉陽更是相隔十年再有新作問世,書展時她們一起做一個對談,主持人是長期研究兩位作家的中大教授黃念欣。事前我也有提議用普通話,因為兩位作家有不少粉絲在內地,後來因忙其他事,沒有再商量,結果她們還是用粵語。我不知道現場的內地讀者多不多,事後我問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女孩,她是特地從蘇州來的,花了兩程機票和酒店的錢,來聽一場莫名其妙的演講,我也不禁替她難受。

  某些場合說國語效果好,某些場合說粵語效果好,各取所需就是了,本來不涉什麼大原則,何必為此爭吵?據說關於「普教中」,也有調查顯示,普通話教學對提高寫作能力並沒有特別幫助,此議看來也已按下不表了。

  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紅樓夢獎」,上一屆得主是黃碧雲,得獎作品是她的長篇《烈佬傳》。《烈佬傳》描寫流落在灣仔街頭的吸毒者、毒販和妓女等底層社會人物,在香港靚麗豪華的景觀背後,那些不見天日的陰暗骯髒的另類生活。整部小說用地道的粵語方言寫作,夾雜市井俚語、黑社會片語,污糟邋遢,粗口滿天飛。黃碧雲經過長時間採訪,錄取親歷者口述,再加以虛構提煉,因為太逼真生動,讀來令人有窒息之感。初選時有評判認為「紅樓夢獎」不應該頒給這樣的作品,因為地道香港文字其他地區的讀者看不明白。最後進入決選階段的七部長篇中,還是《烈佬傳》跑了出來,決選評委中也有好幾位不熟悉粵語的評論家和作家,證明他們也都不排斥以方言寫作的長篇小說。

  《烈佬傳》寫的是社會底層人物,小說中夾雜方言,具有更鮮明強烈的地方風味,更貼近生活,更生動妙趣,這是符合各種規範的「書面語」(陳冠中說法)沒辦法達到的效果。《烈佬傳》如果用規範中文來寫,讀者就無法親炙那種陰暗動物一樣膿血流溢的人生,在毒海里沒頂、不能自拔的悲慘世界,只會變成一種不痛不癢、不尷不尬的轉述,隔靴搔癢,霧裡看花,那就不是黃碧雲了。

  一般來說,官方語言都正經規範,有嚴格的語法,但因為規範,難免比較死板;相反的,方言卻以生動抵死取勝,都是生活化的口語,長期累積的各種歇後語、俏皮話令人會心微笑。更重要的是,方言是與生俱來的,有親情和鄉情的溫度,說方言不只是表達內心想法,也是對一種生活方式和草根文化的認同。唐詩名句「鄉音未改鬢毛衰」,是說鬢毛衰了,鄉音尚未改,鄉音跟了你一輩子,是你生命最深最深的一部分。

  關於國語與方言爭奪空間的問題,不只是香港有,在上海和廣東,都有一些捍衛方言的聲音。我認為那不是本土主義的問題,而是任何官方的語言,其營養都來自各種方言,只有民間生活的活潑生氣,才是語言生命力的源頭活水。沒有方言源源不絕地提供一些新辭彙、新句法,規範的中文將慢慢僵死,到最後我們說話和寫文章,都像讀文件一樣正規而呆板,人人正襟危坐,個個語言無味,那時我們的生活也要悶出鳥來。

  我在香港生活三十多年,初到貴境因不懂粵語而出盡洋相,現在粵語應算流利,但仍帶有點外來腔,更重要的是,我沒有辦法熟練掌握粵語方言中那種隨手拈來的俗語、歇後語,有時難免有表達上不能盡意的遺憾。陳冠中演講后我問他寫作時是用粵語還是用普通話構思,他說是用普通話。我說了三十多年粵語,至今寫文章時腦子裡出現的辭彙和句法也還是普通話。

  香港純文學作家中,用粵語寫作的很少,西西、也斯、董啟章等,都用規範的中文,黃碧雲也只有《烈女傳》和《烈佬傳》用較多方言。最精採的方言小說是已故作家三蘇,他的《經紀拉日記》,用方言描述六十年代香港市井風情,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生活場面活靈活現,對白「生鬼」得吃人不吐骨頭。我以為,三蘇是運用粵語寫作的頂峰,而他留下來的作品,重塑民間生活文化的繽紛場景,讓後來者從中體認香港本土生活的底蘊。

  

  ▲ Youtube紅人、瑞士廣東話美女Shangrila遊覽香港

  國語和方言都只是工具,方言可表述本土意識,國語也可表述本土意識;反過來,你要宣揚愛國情操,用國語可以,用方言也可以。語言可用來承載思想,但語言本身並不是思想,反對某種思想是可以的,反對某種語言就有點奇怪。就等於腳是用來走路的,你認錯了路只能怪腦袋,不能怪腳。

  

  作者:顏純鉤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資深編輯、作家、評論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20: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