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子妃」不能上電視卻能上網是什麼道理

[複製鏈接]

291

主題

291

帖子

1822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rinkmilk 發表於 2016-3-24 12: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網劇內容審查標準和機製成為不少代表、委員熱議的內容。就在兩會召開前不久,熱播網劇《上癮》被主管部門要求全網下架,此前,網劇《太子妃升職記》《盜墓筆記》《心理罪》《探靈檔案》等網劇也經歷了同樣遭遇。有人唏噓政府的管理不利於產業發展,也有人呼籲對近年來屢屢踩線、打擦邊球的網劇應該加強內容審查,做到與電視劇「線上線下標準統一」。網劇和電視劇的內容審查標準與機制,到底能不能一碗水端平?

日前舉行的全國電視劇行業年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路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羅建輝表示,網劇目前存在的問題是製作粗糙、精品比較少、跟風嚴重、部分題材把關能力明顯不足,造成惡劣影響,「故意打擦邊球」現象嚴重,有意衝擊底線。有些劇的導向明顯背離主流價值觀,低俗化傾向突出,創作者主觀意識媚俗。他提出要加強對網劇的管理,雖然具體細則尚未出台,但他提到的「線上線下標準統一,電視不能播什麼,網路也不行」,一時間使網路劇的審查尺度問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行業內外的爭議不絕於耳,即使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也可以聽到代表、委員們關於網劇內容審查的意見和建議。有人認為網路劇的審查標準過低,已經成為思想藝術領域的管理漏洞,因此,包括《羋月傳》導演鄭曉龍在內的一些專業人士都呼籲「網劇、電視劇應審查一致」;也有人認為網劇與電視劇的製作、播映機制及受眾結構均有顯著區別,如果嚴格按照電視劇標準審查網劇,將會遏制產業的發展。

2011年以來,用「井噴」來形容網劇在國內從無到有、再到繁榮的過程並不為過。據羅建輝介紹,我國2013年生產網劇200部800集,2015年則達到805部12000集,現象級作品增加,產業鏈在延伸和融合發展,付費比例明顯提升,佔比達受眾的17%,年輕一代的觀看習慣正在改變,專業製作機構和人才都在往該領域流動,熱門IP成為網劇富礦,而且圍繞一個IP可以不斷開發盈利,廣告投入增速達50%以上。「這種高增長是我們以往影視行業不可能出現的,特別是手機端未來的發展將更加迅猛,這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關注。」羅建輝說。

專門從事網劇數據監測的機構骨朵傳媒,將網劇按照體量及播放量分為A級、B級和C級:A級點播量1億以上,B級1000萬到1億之間,C級1000萬以下。「我記得2014年的時候,A級劇一共有29部,總的點擊量在93億左右。2015年,A級劇達到了51部,總的點擊量在229億左右,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期。尤其是2015年還出現了一個新的級別現象,就是包括《暗黑者2》《執念師》《花千骨》等9部網劇的點擊量超過10億,這些所謂的A+劇有很大的投資、高水平的製作,還有大咖加盟,並且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非常大。」骨朵傳媒首席執行官王蓓蓓說。

哪裡有市場利益,哪裡就有資本的追逐。為了吸引眼球、提高點擊率,一些內容低俗的網劇也隨之進入市場。2014年,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完善網路劇、微電影等網路視聽節目管理的補充通知》,針對微電影、網路劇等網路視聽節目在節目內容、製作資質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嚴格把控。其間,搜狐自製劇《屌絲男士》《整垮前男友》,微電影、微劇《綠茶妹》《上位》等都曾遭下架。但內容審查管理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踩著底線打擦邊球和追求較高的思想藝術水準之間,管理和創作的掣肘到底在哪裡?

電視劇和網劇內容審查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過去,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主管電視劇的內容審查,如今,電視劇不僅要在電視台播出,還要在網路平台播出,電視劇管理司是否具有相應審查管理許可權?過去,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路視聽節目管理司負責對在網路平台上播出的視聽節目的管理,國家網路信息辦公室也履行相應管理職責,如今,台網互動漸成趨勢,優質網劇也得以在電視台播出,網劇在電視台的審查又如何完成?

同樣的內容,在傳統播出平台不可以播出,在新媒體渠道則可以廣為傳播,這樣的錯位一定不是一個國家視聽節目管理的初衷和出發點,更不可能是內容管理的理想狀態。新的形勢下,政府部門之間能否實現交叉管理?不同平台的管理機制能否理順並獲得公平?不得不承認,現行管理機制面前,許多問題都有待解答。電視劇和網劇內容審查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根據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的《電視劇內容管理規定》,我國電視劇的內容審查實行「專審」制,即國產劇、合拍劇、引進劇均實行內容審查和發行許可制度,電視劇只有事先通過內容審查並獲得發行許可證,才可以在電視台播出。電視劇審查的責任主體是國務院廣播影視行政部門設立的電視劇審查委員會和電視劇複審委員會,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影視行政部門設立的電視劇審查機構,與此同時,承擔內容審查職責的人員還須是「有較高學術水平、良好職業道德的專家」。

與電視劇內容審查相比,網劇內容審查的行政色彩明顯要弱得多,尺度也較為寬鬆:相關要求規定,網路劇的內容審查屬於「自審自查」,從事網路劇、微電影等網路視聽節目播出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應具有滿足審核需求的經國家或省級網路視聽節目行業協會培訓合格的審核人員」「應組織3名以上審核員進行內容審核,審核一致通過後由本單位內容管理負責人複核、簽發」。而業內人士指出,自審機制很容易使網站在商業利益面前有意或無意地放寬審查尺度,從而使網劇屢屢踩線或打擦邊球,觀眾對網劇和電視劇在內容上的差異化感知就油然而生。

「實際上,網劇和電視劇在內容審查的標準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同一個體制下,電視台不能播的網路上本來也不能播,這應該是一種行業自覺,只是因為機制不一樣,電視劇審查具有更多行政強制色彩,網劇審查更多依靠網站自律,就給了一些網站鑽空子的機會。」優酷土豆自製劇中心總監袁玉梅曾經在傳統影視行業工作8年,在她看來,對網劇內容審查標準和尺度的把握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一些網劇之所以「踩雷」,除了利益驅使下的僥倖心理,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於從業者經驗不足,對審查標準不夠敏感。仔細分析近期遭遇下架危機的幾部網劇,《太子妃》涉及道德風化,《無心法師》《探靈檔案》涉及封建迷信,《心理罪》《暗黑者》涉及兇殺暴力,《盜墓筆記》涉及違法犯罪,無不是傳統影視劇的「雷區」。

網劇內容審查權是否將交由政府?其行政化色彩和強制性是否會加強?對於新的管理細則,業界揣測不一,但總體仍保持樂觀態度。

袁玉梅表示,在網劇市場尚不成熟的時候,可能有一些網劇會因為各種踩線和擦邊球吸引眼球、佔得先機,但隨著市場逐漸成熟,尤其是趨於飽和的時候,嘩眾取寵的伎倆和踩線試水的僥倖心理就不再有用,真正能贏得觀眾和市場的只有節目自身的實力。「所以我覺得網站不應當去利用審查機制上那點尚可遊離的尺度和監管漏洞,去做那些在市場上苟且盈利的內容和題材,而是應該努力去關注任何平台、任何時候都適用,更適合現在的年輕人、適合互聯網受眾的內容和題材,這才是真正有利於產業發展的關鍵。」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21: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