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沒有小區沒有圍牆,這個城市是世上最適合步行的城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彩貝一一 發表於 2016-2-24 13: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by 假裝在紐約

最近發布的那份關於未來我國城市規劃的中央文件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其中涉及城市住宅小區的部分主要是兩條:一、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二、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

網上對於這個文件的批評和反對主要集中在第二條,也就是要打開現有的住宅小區。這麼做一是存在法律方面的爭議,因為按照物權法的規定,小區內的道路和公共場所屬於業主共有,業主在買房的時候也已經就這部分公攤面積支付了費用。另一方面,許多現有住宅小區的構造複雜,僅僅拆除圍牆和大門,小區內的道路很難有效地融入城市路網,最多只能做到讓行人通行,對於緩解交通擁堵的意義幾乎為零。

對於這些批評意見我完全同意。但是,對於文件中提到的第一條,也就是在新建住宅小區和未來的城市規劃中推廣「街區制」,我是舉雙手贊成的。

我恰好在北京和紐約都長期生活過,這兩個城市在城市規劃上幾乎可以說是一對反義詞:北京是中國式大院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登峰造極之作,到處都是封閉的單位大院和龐大的住宅小區;而紐約、準確地說是曼哈頓,則是全世界實行街區制最徹底的城市。我不是城市規劃方面的專家,只想從一個普通市民的角度,來談談自己在其中生活的感受。

在北京生活的每個人,每天每時每刻都深受這種大而無當的粗放式城市規劃的折磨。馬路寬闊無邊,從這一邊到另一邊,要麼穿過讓人心驚膽戰的車河,要麼上天入地走高架橋或地道,過個馬路有時候需要花上十分鐘。假如你不巧住在某個龐大小區的最裡頭,往往從家裡下樓再走到小區門口,又需要十分鐘的時間。

中國古人都知道「寬街無鬧市」的道理,所以北京的這些街道兩邊常常是冷冷清清,很難形成集中成片的商業鬧市,讓這個城市失去了南方城市常見的、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市井風情。

這樣極其不便利的生活體驗,必然讓人心生挫折和絕望,愈發烘托出城市的野蠻粗暴和個體的渺小不足道。

紐約則恰好相反,整個曼哈頓幾乎沒有任何的大院和小區。因為沒有盤踞的大院粗暴地切割道路的自然機理,所以曼哈頓的道路路網非常細密,而且布局工整。



這種棋盤式的格局,英文里叫「uniform grid」,就是一個個規整統一的小格子。每一個格子,就是我們常說的街區,也就是「block」。

紐約的道路主要分兩種類型,南北向的是交通主幹道,叫做「大道」(Avenue);東西向的是比較窄的「街」(Street),通常都很窄。這些小格子,就是由 Avenues 和Streets 隔出來的,因為路很密,所以每個街區都很小,沿著 Avenue 正常步速走過一個街區只要一分鐘多一點。

不管是 Avenue 還是 Street,大多數都以數字命名。Avenue 從東到西排列,一共有十幾條;Street 則有兩百多條。

即使是比較寬的 Avenue,規模和中國城市的交通動脈來說也根本無法相提並論,路中間更不會有任何隔離裝置,過馬路也是很方便的(感覺和上海的淮海路很像,寬度也差不多)。這是第10大道。

因為街區規整、方方正正,所以管理起來也非常便利。這裡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你只要知道 Avenue 上的一個門牌號,就可以根據一個公式方便地推算出離這個地址最近的是哪條街。

這個公式是這樣的:假設門牌號是N,街名是S,那麼N=S/A+B。其中,參數A 大部分時候是20。具體參數A和B是多少,可以查這麼一張表格。

我們來驗證一下。比如,第3大道600號,這個地址是我隨便想的,我甚至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存在。根據上面那個表格,第3大道的參數A是20,參數B是10,也就是說N=S/20+10。這裡門牌號S=600,所以最後的結果N=600/20+10=40,也就是說,離第3大道600號最近的一條街是40街。

上 Google Maps 搜一下,查出來這個地址確確實實位於40街和39街之間,而且更靠近40街。



沙發
 樓主| 彩貝一一 發表於 2016-2-24 13:44 | 只看該作者
下面說回紐約的街。一條典型的 Street 是這樣子的。


很多小街因為主要是住宅樓,所以比較安靜。你可能想象不到,在曼哈頓這樣一個號稱世界中心的地方,隱藏著許多這樣幽靜的小街,但出門走幾步,很快又重新進入了繁華喧囂的鬧市;大概這也算是一種大隱隱於市吧。

住宅小區的概念在這裡不存在,所有的住宅樓幾乎都臨街。

新的住宅樓也不例外。從樓里走到路邊上,只需要幾步就可以了,走到幾條街外的地鐵站,不超過5分鐘。

中國人對大院的迷戀根深蒂固,在北京建大樓,即使是在馬路邊上、無法建起圍牆,樓前也要預留出一大塊像是自家院子的空地。紐約的樓對空間的利用則十分高效,絕對不會這樣浪費。這是著名的有100多年歷史的中央車站,裡面規模宏大,像是一個迷宮。


但是從外面看上去,它的幾個入口非常不起眼,沒有大片的綠地和空地。



Google 這樣的公司,也不能例外。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樣做的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想一想我們在中國的城市,去火車站或者某座大樓,從路邊走到樓里,需要跋涉多麼長的路、需要爬多少台階,你就能明白這種方便意味著什麼。

最可貴的是,這樣對空間的高效利用,卻沒有對人造成任何不適和壓迫感,在這裡生活不會像香港那樣處處讓人感到逼仄得無法呼吸。

這裡離題說一下紐約的 JFK 機場,這是我去過的幾十個機場里最方便快捷的一個。各個航站樓所有值機櫃檯按照不同航空公司緊貼著大門一字排開,你只要告訴計程車司機你坐的是哪個公司的飛機,他就會把車停在相應的門口。從下車走到你要辦值機的櫃檯,只需要30秒鐘。而中國、包括世界的其他多數機場,下了車以後你光是找到值機櫃檯就需要花不少功夫。



可以說整個曼哈頓,真正像中國的大院那樣佔據大片面積、割裂了城市路網的,就只有中央公園這麼一個地方。

這樣的城市規劃最大的好處,就是給行人提供了非常舒適而獨特的步行體驗,讓紐約成為了世界上對行人最友好的城市,從而讓人產生了歸屬感,覺得自己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主人。在曼哈頓居住生活過的人,都會十分迷戀在這裡走路散步的感覺。

整座城市看不到任何的交通隔離帶,沒有一座人行天橋,也沒有一座地下通道,不需要上天入地,不需要繞個大老遠去過馬路,不需要膽戰心驚地穿過寬廣無邊到讓人絕望的路口。

走累了,路邊時不時會有幾座長椅,或者出現一個小公園,隨時可以找到地方坐下來(參見:被公園改變的城市)。甚至可以坐在別人家的台階上。

行人多了,商業自然也變得興盛,每條街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隱藏著無數讓人心醉的小酒館、小咖啡館、小書店。


前面還提到過方便。因為街區小,道路多,所以各種商業和公共設施的分佈非常密集,從家門口劃一個走路兩分鐘為半徑的圓,基本上就能夠找到滿足所有生活需要的東西。包括地鐵站也是這樣,走幾分鐘就能到達。我曾經在微博上感嘆過這一點。

經歷過這樣的便利之後,真的很難忍受在北京那樣出個小區10分鐘、再走到地鐵站10分鐘的不便。


第三個好處就更不用說了,能夠緩解交通擁堵。道理很簡單,路網足夠密,前面堵住了,後面的車轉個彎就能繞到旁邊的路上去繼續走,根本堵不起來。反而是像北京那種熱衷建封閉式高架道路或者大馬路的城市,一旦堵起來就只能老老實實地排隊等著,結果就是越堵越長。

當然,開放式街區到底是不是適合中國城市,需要有專業人士去進行論證,這就不是我這篇文章所要討論的範圍了。

但我衷心地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城市,能夠不再是這樣讓人望而生畏、無法親近的水泥怪物。而是能夠變得這樣生動,成為一個真正的公共空間,讓人和人之間日復一日地發生著互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1: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