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疆獨根源:被遺忘的大唐與阿拉伯之戰 (下)

[複製鏈接]

2503

主題

3368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64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法道濟 發表於 2016-1-19 23: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五日激戰:盛唐遺恥

公元747年,唐帝國終於迎來百載良機。這一年,阿拉伯帝國「東」院起火──呼羅珊發生了反對伍麥葉王朝的暴動,阿布·穆斯林率領起義者趕走了總督色雅爾,並繼續西向進攻伍麥葉王朝。三年後,黑衣大食宣布替換白衣大食,阿拉伯帝國變了顏色,但伍麥葉王朝的光復運動表明阿拔斯王朝並不鞏固。機不可失,唐帝國決定兵分兩路發起反擊,一面將征伐小勃律凱旋的安西副都護高仙芝「轉正」,準備拔掉錫爾河以西的第一顆釘子石國,一面命令北庭節度史王正見進攻碎葉的黑姓突騎施。這招叫做殺雞儆猴看,通過懲罰投靠阿拉伯帝國的兩個小國,重樹唐帝國在中亞的權威。

反攻第一戰很漂亮,高仙芝利用石國國王的天真和麻痹,奪其國、屠其民、掠其財。高仙芝由一個純粹的武將升級為封疆大吏,缺乏政治家的智慧,他在石國實行恐怖政策,只有「大棒」,沒有「胡蘿蔔」,使唐帝國長期以來在中亞積攢下的良好國際形象轟然倒塌。雪上加霜的是,石國王子在被押赴長安途中又乘隙逃走,然後用眼淚使中亞各國和阿拉伯帝國結成了反唐同盟,準備進攻安西四鎮,報亡國喪家之仇。高仙芝得到情報,決定先發制人,決戰境外,但跟隨他遠征的「番兵」只有兩支:一是拔汗那部,它的國王是靠唐帝國的幫助才重定的,助陣在情理之中;另一支是葛邏祿部,卻是別有用心而來。

研究戰史的人碰上怛邏斯之戰多半一籌莫展,因為雙方對這次戰役的記載實在少得可憐。戰役打了5天,前4天的戰況是個謎,到第5天,唐軍突然遭到致命的失敗,除了幾千人逃回,其餘非死即俘。高仙芝輸得只剩餘褲衩遮羞,他怎麼向皇帝交代?值得玩味的是,幾乎全軍覆沒的高仙芝戰後調入京城任右金吾衛大將軍,成為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級別正三品,與其原職安西都護相比,算是平調。可見,高仙芝並沒有因為這場敗仗受到處分,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奧妙盡在戰報之中。戰報原文雖已無跡可尋,卻散落在史料中留下蛛絲馬跡。作為當事人,高仙芝為自己幾乎開脫得一乾二淨:一是兵力不足,敵眾我寡。高仙芝報告說自己只有3萬軍士,其中主力唐軍只有2.1萬,其餘近1萬是「番兵」,而對方卻有10萬之眾,兵力懸殊。二是番兵叛變,猝不及防。戰役第5天,葛邏祿部突然陣中叛變,隔開了唐軍騎兵和步兵,黑壓壓的阿拉伯人掩殺過來,唐軍抵敵不住,終於一潰而散。據《舊唐書》記載,副將李嗣業急了,勸高仙芝乘夜扔下軍隊逃命,高仙芝不肯走:「吾欲收合余盡,明日復戰,期一勝爾。」李嗣業強請,說了一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之類的話,高仙芝「無奈」之下,只好答應。倒是別將段秀實看不過去,說了一句:「避敵先奔,無勇也;全己棄眾,不仁也。幸而得達,獨無愧乎!」李嗣業本是員勇將,聽了這刺耳的話當然很不好意思,趕緊聚攏了些殘兵敗卒,且戰且退。這些細節描寫多半源自高仙芝的戰報,甚至原文照搬也有可能。乍一看,高仙芝的總結合情合理,實則不然,至少有兩個漏洞。

一是兵力有問題。3萬唐軍差點就成了惟一而權威的數據,但高仙芝絕對想不到,10年之後,他戰報中的這一數據會受到質疑。原來,一個叫杜環的唐俘突然回到中土,並爆出一個秘聞:怛邏斯之戰唐軍兵力是7萬而非3萬!杜環何許人?親歷怛邏斯戰役的唐軍「文書」,他抖出這一數據於他自己沒有什麼利害關係,其可信度還是很高的。那麼,這中間相差的4萬怎麼來的,又如何瞞過李隆基?按建制,安西四鎮總兵力加上參戰「番兵」,的確只有3萬,不過當時各節度史蓄養私兵成風,這4萬「高家軍」被高仙芝在戰報中抹去了。但是,杜環「海歸」之時,高仙芝已身喪潼關,唐帝國也被安史之亂折騰得氣若遊絲,誰還有心思去算這筆舊帳,追究一個死人的責任?杜環的人微言輕,還好他有個叫杜佑的叔叔將這一數據寫進了名著《通典》,使後人得辨真相。

二是指揮有問題。高仙芝所行兩條都是客觀原因,對指揮問題避而不談,而這恰恰是唐軍在怛邏斯戰役中失敗的重要原因。高仙芝是所謂唐帝國名將,其實他拿得出手的只討伐小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的吉爾吉特城)一役而已。然而,高仙芝在這場「山地戰」中的成功經驗在怛邏斯之戰中不但派不上用場,還適得其反。討伐小勃律之戰成功的秘訣是兩個字──「偷襲」,而怛邏斯之戰中,有兩個因素決定了高仙芝不可能重施故伎:地理上,怛邏斯一帶地勢平緩,唐軍很難隱蔽行軍,加上唐帝國在中亞地區已經孤立,「制信息權」基本喪失,處於敵暗我明的不利地位。時間上,從安西到怛邏斯,少則兩個月,對方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另一方面,高仙芝善用奇兵,是個將才,卻非帥才,指揮硬碰硬的大兵團作戰就不在行了。怛邏斯之戰,高仙芝指揮的軍隊達7萬,對方更有10餘萬,這在當時已經是大兵團作戰,而高仙芝在他的代表作征小勃律之戰中直接指揮的不過3000人,玩的是小股兵力遠程奔襲,缺乏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高仙芝的名將頭銜實在值得懷疑:從軍旅生涯來看,他早期軍運亨通實際上仗著自己老爸的關係,雖然史書上說他因功得官,但並沒有幫助是什麼功,似乎並無上得了檯面的軍事建樹。

另一個讓人憂心的問題是:如果阿拉伯軍隊在怛邏斯之戰後乘勝追擊,虛弱的安西四鎮豈不是根本無法抵擋?阿拉伯帝國若成功利用安史之亂大舉入侵唐帝國,中國人今天不也成東亞穆斯林了?

奇怪的是,阿拉伯帝國在打贏怛邏斯戰役后不但沒有乘機東進,反而在第二年遣使到長安與唐帝國通好。為什麼?政策規律和當時形勢使然。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內政始終重於外交,遠交近攻往往成為其首選政策。阿拔斯王朝雖然替換了伍麥葉王朝,但前者根基不牢,後者亦未死透,雙方的內鬥還沒有退出。直到公元768年,阿拔斯王朝才基本穩定了國內政局,接著又向宿敵拜占庭帝國開戰,這一打便是斷斷續續100多年。顯然,東方不是阿拔斯王朝擴張的重點,至於安史之亂時阿拉伯帝國出兵助唐平叛,既非出自誠心,也非出自野心,而是出自劫心。

怛邏斯之戰雖然使安西四鎮遭受了毀滅性打擊,但這場境外戰尚未傷及唐帝國元氣,它很快就恢復了安西的外傷。僅僅在怛邏斯戰役后第二年,唐軍就收復了阿富汗東南部和克什米爾西部,如若不出意外,兩大帝國毫無疑問還會再度金戈相撞,但唐帝國沒有機會報仇了,一如勒內·格魯塞所說:「中國在怛邏斯戰役的失敗理論上是可以補救的,但由於玄宗皇帝統治末期,中國內部發生了叛亂,內憂與外患使它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作為八年內戰(公元755~763年)的犧牲者,中國一下子便喪失了亞洲高原上的統治地位。」

如果說東西兩大帝國的比賽打了101年,那麼前100年的時間裡,唐帝國在場上基本處於守勢。到第101年,唐帝國終於抓住機會反擊,結果卻被對手打了個1:0。當然,倘若沒有「安史之亂」象徵終場的哨聲,比賽還會繼續進行,比分也有可能改寫。可惜,歷史從來就只有「結果」,沒有「如果」。

千年餘燼:抱憾西疆

唐帝國在怛邏斯之戰中失敗了,作為一個中國人,自然會感到很遺憾:盛世之際的唐帝國居然打不過內亂之後的阿拉伯帝國,真是顏面掃盡。知恥而後勇,必須承認的是,阿拉伯軍隊的戰鬥力確實很強。儘管阿拉伯軍隊享有信息優勢,仗著人多勢眾,而且利用「奸軍」才打敗了唐軍,贏得一點兒也不光彩,但如果把同一時期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放在一起,結果是後者的地盤要大得多。在中國歷史上,除了蒙古人,還沒有一個中原王朝把自己的勢力擴展到中亞以西。農耕民族的軍隊往往喜守惡攻,擅守拙攻,在「開邊」上不可能走得太遠,當遇到強大的游牧民族軍隊時,難以佔到便宜。同時,軍事技戰術也需要開放和交流才能變得更為先進,在東方戰場,阿拉伯軍隊吸取了波斯帝國和中亞突厥騎兵的軍事優勢,而唐軍從敵人那裡學到的東西沒有那麼多。

其實,中國失去的不僅是面子,這或許才是更重要的。

造紙術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之一,但這一貢獻其實無可奈何,不過順水推舟。兩萬唐俘被帶到撒馬爾罕后,教會了當地人造紙術,接著,這項當時領先世界的科技沿著撒馬爾罕→巴格達→大馬士革→開羅→摩洛哥→科爾多瓦的路徑傳入歐洲,使文明的傳播更加容易和廣泛,大大加速了西方文明的進程。紙張對西方文明的重要意義在網路時代已經難以想像,但若能逛逛當時的歐洲、非洲和阿拉伯半島就豁然開朗了:歐洲用的是羊皮,這種奢侈品難以普及,當然不利於文明的傳播;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用的倒是廉價的埃及草紙,然而其質量實在不敢恭維,根本經不起舟車的顛簸和歲月的侵蝕。值得玩味的是,中國歷史教科書上提到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時,都不會忘了造紙術,惟獨對其背景隻字不提,以至不少人對怛邏斯戰役一無所知。

造紙術西傳了,自己還有,中亞被伊斯蘭化了,卻難再中國化,對此,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指出:「如果中國人打贏這一仗,他們很可能會使中國和佛教重新佔據烏滸河-葯殺水流域。」無論在勝利者還是失敗者的歷史書中,怛邏斯之戰都是幾筆帶過。對唐帝國而言,不過當被螞蟻咬了一口,疼痛很快就消失了;對阿拉伯帝國來說,這次東境之戰不過小勝而已,微不足道;但對中亞來說,這卻是場至關重要的戰役。《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怛邏斯之戰「使勝利者穆斯林阿拉伯人能夠讓曾是佛教的最早據點之一的廣大地區,開端皈依伊斯蘭教。」怛邏斯之戰雖然並沒有決定兩大帝國的命運,卻決定了中亞的命運,正如《草原帝國》的作者勒內·格魯塞所說:「本來屬於中國的中亞細亞,將要被伊斯蘭教國家所統治。」

帝國如風而逝,文明如土駐留,唐帝國還沒來得及鞏固中亞的中國化就黯然退出,阿拉伯帝國後來雖然分崩離析,外西域創建了薩曼王朝,但中亞地區已經被伊斯蘭化。差不多1000年後,中國軍隊才重新統一了天山南北,后左宗棠又率軍將入侵俄軍趕走,並在給皇帝的奏摺中稱「故土新歸」,西域自此重命名為「新疆」。然而,中國退出中亞實在太久了,阿拉伯人沒有永久地佔領中亞,伊斯蘭教卻做到了,大小和卓以及張格爾的叛亂,阿古柏的入侵,乃至今天猖獗的「疆獨」,無不打著穆斯林的標誌,企圖創建伊斯蘭教國家……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遠更廣,更會為怛邏斯之戰的千年後果感到驚異。科學家認為,一隻亞馬遜叢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卻可能在數千公里以外的美國佛羅里達州引起一場龍捲風,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歷史上也有「蝴蝶效應」,中國自1840年以來遭受的百年屈辱,就可追溯到公元751年的怛邏斯戰役,只是中間環節太多,以至於這種聯繫看上去似顯「荒謬」。世界歷史證明,「野蠻人」對「文明人」軍事征服之後,卻往往被對方的文明同化。伊斯蘭教使阿拉伯人有別於野蠻人,但阿拉伯帝國畢竟是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的軍事宗教大國,缺乏深厚的文化和民族基礎。隨著阿拉伯帝國不斷擴張,伊斯蘭教也如影隨形地傳播,那它為什麼沒有隨著阿拉伯人的式微,基督教和佛教等傳統宗教的反攻而消亡?

答案在塞爾柱人(突厥人的一支)身上,這個人種後來主宰了阿拉伯帝國,如果他們願意,伊斯蘭教也就壽終正寢了。但是,怛邏斯之戰後,中亞塞爾柱人很快就被伊斯蘭化,他們是帶著對伊斯蘭教的信仰入主阿拉伯帝國宮廷的。塞爾柱人這一新鮮血液注入阿拉伯帝國后,開端新一輪擴張,向東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向西不斷蠶食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如果說世界歷史是一條大河,那麼拜占庭帝國在公元1453年的滅亡則改變了這條河的流向。拜占庭帝國的大批知識分子逃到歐洲,直接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另一方面,歐亞之間陸上「絲綢之路」和「茶葉之路」由於君士坦丁堡的淪陷而堵塞,迫使西歐人掉頭從海上查找新的通道,隨即打開了大航海時代。十五至十七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先後稱霸海洋,而英國從荷蘭手中接過世界海洋霸權的接力棒后就攥住不放,利用海上優勢在世界各地廣建殖民地。一天,當廣東漁民出海時,驚訝地發現海面上排行著許多個子很大的船,在海風中搖來晃去的旗子很顯眼,像極了中國的「米」字……鴉片戰爭和怛邏斯戰役相距千年之遠,萬里之遙,竟有著穿越時空的聯繫,遙對西疆,千年一嘆!
那個虎山寨主多管閑事,嫌我罵趙婷了。你終於跳出來了!你標榜小人物,自稱不過問政治,可是一有人罵貪官,你就不高興!我罵趙玉吉,我樂意,礙你蛋疼了?她是你乾媽?還是你干爺爺?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你沒事做你的窩窩頭,管這麼多幹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3: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