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微謠」的殺傷力何以令人驚悚?

[複製鏈接]

560

主題

662

帖子

3419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未知之佛

Rank: 4

積分
34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1月10日晚上,正當微信朋友圈被微信公開課PRO版的「我和微信的故事」刷屏之時,突然有消息曝出並迅速擴散,稱應用鏈接會盜取微信號和支付寶號。騰訊官方證實,上百萬用戶解綁微信捆綁的銀行卡或提現。(1月12日《深圳特區報》)
  在造謠與闢謠「互動」頻繁的今天,按理說,一則拙劣的盜號謠言,不至於和者雲集。但事實上,它在一兩個小時內引發的蝴蝶效應,除了讓數百萬用戶「擠兌」微信支付,順帶著也讓無辜而安全的支付寶「躺槍」。很難想象,如果相關方面沒有及時「緊急闢謠」,此事發酵下去,會給互聯網金融造成怎樣的震蕩。
  風險社會,謠言流布出的恐慌情緒,確實是無法規避的公共議題。此前,我們說「謠言止於智」;後來,我們又說「謠言止於公開」——這些價值判斷都不錯,也是止歇謠言的殺手鐧,但實現證明,僅僅在謠言后「止謠」,恐怕還遠遠不夠。
  比如面對此次謠言,從「智」來說,當事鏈接是騰訊官方的「qq.com」,而支付寶早在2014年初就被微信屏蔽了,在微信內根本無法使用支付寶,更談何用微信鏈接導致支付寶被盜?從「公開」來看,10日晚間,微信和支付寶連夜發表聲明闢謠,稱該鏈接不是病毒或木馬,不存在賬號里的錢被盜的情況;廣州、深圳、江蘇等地網安部門也表示,該鏈接指向為騰訊公司,未發現病毒。但問題是,騰訊方的說法是,「百萬級的開始提現、解綁自己的銀行卡了,他們一提現、一解綁的時候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瞬間有非常多的用戶解綁提現,我們這個伺服器也幾乎掛掉了。」盲目恐慌帶來解綁與提現中的踩踏效應,結果,這種效應反過來又似乎「佐證」了謠言。智慧也好,公開也罷,似乎僅僅也只是讓謠言的病毒式爆發「稍事休息」。
  眼下,還不知道這則謠言風起於哪裡,但「我和微信的故事」居然能扯上支付寶盜號,顯然警示了手機「微謠」的驚悚級殺傷力。中國國互聯網協會此前發布的《2015中國互聯網產業綜述與2016發展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1月,我國手機上網用戶數量再創新高,已超9.05億。隨著微博影響力的式微,微信已成為網路謠言的「主戰場」。農夫山泉、康師傅、肯德基、王健林……有無底線炒作、有競爭對手「營銷」,若真要篩選出「年度十大謠言」,微信怕是要佔到半壁江山。
  這當然不是說微信即原罪,也不能誅心於騰訊與寶寶們的「過節」,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相對封閉的私人朋友圈,傳謠的速度把闢謠的腳步遠遠甩在身後:比如面對盜號謠言,很多人選擇了「隨手轉」,而面對此後的闢謠,大多人選擇了「隨眼看」——這恰恰是權威闢謠在微信通道「到達率」有效的根源。一言蔽之,社交媒體越封閉、越私人,闢謠和澄清就變得越艱難、越費力,而顯然,眼下的微信尚不具備謠言的自凈機制與功能。
  「謠言是最古老的傳媒。」這是難以禁絕的流弊。不過,新年伊始的盜號之謠,讓我們再度領略了「微謠」的殺傷力,治理手機端謠言,恐怕已到了鬥智斗勇的時刻。

我拿你當人看,你卻學狗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0: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