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2005年1月19日
馬文麗:晶元注滿報國情
本報記者 吳春燕 通訊員 楊建珍 吳丹琴
她,留學美國,生活優裕,卻不願留在異鄉做「祖國建設的旁觀者」,毅然舉家回國創業。兩年迄今,把一個只有6個教師的低起點學科發展為全軍生物晶元重點實驗室,榮膺全國首批優秀骨幹教師、廣東省十大傑出留學青年回國創業之星。她就是南方醫科大學 原第一軍醫大學 基因工程研究所所長,華南生物晶元研究中心主任馬文麗教授,學
校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我在祖國建設中不是旁觀者,而是主人」
1994年,畢業於協和醫科大學的馬文麗博士和丈夫雙雙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從事分子生物學專業的博士后研究。在美國,她享受著優厚的薪酬、優越的科研環境。然而,當馬文麗博士接到母校第一軍醫大學學科建設急需人才的信時,毅然於1998年初舉家回國。
馬文麗告訴記者:「我在國外幹得再好只是個高級打工者,最多就是加薪,找不到主人翁的感覺。回國后,學校給了我更大的舞台,能按自己的思路去創新,去成就事業。」6年來,雖然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但馬文麗從未後悔當初的選擇,因為她知道自己在祖國建設中並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主人。
「一張白紙可以畫出最美的圖畫」
回國后,馬文麗很快被破格晉陞為教授,同時被任命為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及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34歲的她成了全校當時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學科帶頭人。
然而,擺在她面前的卻是一個「爛攤子」:人才流失嚴重,33名編製中有17位博士先後出國或外出學習不歸;教學和辦公條件極其簡陋,資金短缺。關鍵時刻,丈夫鼓勵她:「一張白紙可以畫出最美的圖畫,我們手裡有核心技術,不怕干不起來。」
她選擇了國際前沿的高新技術研究課題―――基因晶元技術作為學科主攻方向。回國后的第一個大年三十,她在實驗室加班至凌晨3點,準備回家時才發現實驗室鐵門已被反鎖。長夜漫漫,寒氣襲人,她只好不停喝著用電爐燒開的熱水,暖暖身子,直到天明。
經過6年多的艱苦創業,馬文麗教授終於將學科從剛回國時沒有科研經費,僅有幾百元的教學經費,發展到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基因晶元項目的首批資助,承擔國家、軍隊、省、市重大科技攻關課題12項,經費達5000多萬元;從一台幻燈機都沒有,發展到擁有數千萬元設備的華南地區最具規模的生物晶元研究中心;從原來老教授眼裡中專水平的學科,碩士點都難以維持,發展到博士點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生物晶元重點實驗室,僅用兩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原計劃10年的學科建設目標。
「讓基因技術造福每一個中國人」
說起馬文麗,不能不提起她最輝煌的一頁―――2000年3月,馬文麗首次運用一種新的基因片斷擴增技術,率先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塊應用型基因晶元,並巧妙地運用新技術來降低成本。
基因晶元的開發應用,將在環境污染、動植物檢測、器官移植、產前診斷、藥物篩選、藥物開發等方面展示出廣闊的前景。利用基因晶元技術對疾病進行早期診斷,實現對生命的微觀調控,將可最大程度地控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馬文麗舉了個簡單的例子 腫瘤疾病在形成腫瘤之前,先是引起細胞基因的改變,如果能在這個階段檢測出來,及早用藥,腫瘤就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早期治療。「我相信基因技術最終會造福每個中國人!」
在非典流行期間,作為廣東省防治非典科技攻關領導成員之一,她帶領課題組人員日夜加班,經過3個多月的日夜苦戰,成功研製出SARS早期診斷晶元及SARS基因檢測試劑盒,並進入國家葯監局的報批程序,為SARS的早期基因診斷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手握8個國家專利、其中3個是基因晶元核心技術專利,馬文麗對未來有很多計劃,比如想把基因晶元應用到艾滋病的窗口期檢測,想把基因晶元實現產業化,這將是她未來5年的最主要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