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教《心經》中的心是什麼心?

[複製鏈接]

21

主題

40

帖子

17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丁小一 發表於 2015-10-16 19: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佛教的釋迦牟尼佛所開示之許多經典當中,流傳最廣,而且大家也最有印象的,首推《心經》這一部簡短的經文。 《心經》的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是佛陀在第二轉法輪時期,講述般若無分別智的大品和小品般若諸經六百多卷的濃縮版,短短兩百多字的經文當中,把一切法的根源,法界真相本心之體性,說明得清清楚楚。任何人想要很快地知道佛陀說法四十年的精華,只要好好從《心經》中去了解這個本心的體性,就可以事半功倍,在後續佛法更深入的研究或是修行中,能夠快速而正確地抓到重點,避免走冤枉路。
在《心經》的各種中文譯本中,以唐朝玄奘菩薩的譯文,總共兩百六十個字,為大家最熟悉的內容。我們就以這個版本,來說明《心經》中這個法界真相本心的體性。在還沒做詳細說明之前,我們必須把這經文的前提敘述一下:整段經文之中完全沒有出現「心」這個字,但是因為這部經的名稱為《心經》,因此所敘述的內容都是以這個法界真相「本心」為對象在說明,這是《心經》的前提。

一、「五蘊皆空」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經文的一開始, 佛陀就說觀自在(觀世音)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觀照到自己的五蘊,也就是色、受、想、行及識蘊,都是空的。但是這「五蘊皆空」的「空」有兩個層次,現象界和實相界的解釋:現象界的解釋是說五蘊都是空無虛幻無常的,終久都會壞滅;但是在實相界的解釋中,則是這些五蘊都是由俱有空性本質,也就是說雖然空無形色,但卻有其實質作用的「本心」所產生出來的,是故五蘊都是由空性的本心所產生。如果只是用現象界的五蘊都是空無虛幻無常來解釋,就會落入外道一切法空的「斷滅論」之中,成為「斷滅空」,因此後面實相界的解釋不可以省略。這一段實相界的解釋,馬上由佛陀接著開示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證明。如果這裡所講的「空」只是在說現象界的空無、虛幻的話,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說色(物質)就是空無、虛幻,而空無、虛幻就是色(物質),這樣就會變成在空無虛幻中會產生物質,就會落入「無中生有」的窘境,連在世間法中都無法解釋得通,更何況佛法?因此這裡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要從實相界來解釋,就是這個雖然無形無色,但是有實質作用的本心,藉由四大地、水、火、風因緣的和合,而產生了物質的色法,因此色法從空性本心而來,「色不異空」,而由空性本心產生了色法,故「空不異色」。其他的四蘊受、想、行、識也都是一樣由空性本心所產生,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二、法界真相本心之體性「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佛陀在開示一切諸法從現象界和實相界來看的兩種空,也就是現象界的空相和實相界的空性之後,就開始說明這法界真相本心的體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 「不生不滅」是說這本心從無量劫長遠以前,祂就一直存在,從來沒有被出生過,而且也永遠不會被消滅掉。有情眾生的五蘊,含意識覺知心,都會經歷一世的生死壞滅,但是本心卻永遠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則是說這本心沒有意識覺知心的分別性,因此祂不會去分別污垢或是清凈。 「不增不減」是說由於這本心不生不滅,因此祂不會分裂成兩個,也不會從兩個合併成為一個。因此,十方世界所有有情所俱有的這些「本心」的總數永遠固定不變,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

三、法界真相本心在空性實相境界之中,無有現象界之一切法
接著佛陀開示「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這一段開示表面上似乎否定了一切法,因此有很多人誤會而下結論說佛陀在第二轉法輪的開示為「一切法空」,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空無虛妄的。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原因就是忽略了這一部經文的前提為敘述法界真相的「本心」。如果把這個「本心」當做前提,從這個本心的立場來看世間的一切法,不是從世間法意識覺知心的立場,就真的如佛陀所開示的,空性本心的立場中沒有色法,沒有受想行識之法,乃至無智慧也沒有所得。修行人因為親證了這個無所得的法,所以才稱為菩薩,「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四、結論
《心經》中整段的經文中完全沒有出現「心」這個字,但是全部經文的內容都是在說法界真相的「本心」。而這個「本心」,絕對不是夜夜會斷滅的意識覺知心,本心和意識覺知心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心。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透過各種修行的法門,來找到這個不生不滅的本心,而不是要將意識覺知心修練到一念不生,期望最後能夠變成離見聞覺知的本心。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因為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心。
要分辨哪個是意識覺知心?哪個是「本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心經》中「不生不滅、不垢不凈」這兩句話。 「本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任何會生滅的心,都不是這個法界真相的本心,也就是說睡著無夢時就不見了的心都不是這個本心。 「不垢不凈」則是說明這個本心沒有意識心的見聞覺知性,任何會分辨垢凈、是非善惡、聰明愚鈍、輪迴解脫等境界的心體都是第六識意識的境界,不是這個本心的體性。
《心經》中所說的這個「本心」,在經典中,根據祂的許多體性,有各種不同的名字,例如阿賴耶識、如來藏、真心、異熟識、阿陀那識、第八識、真如、如、本際、實際等。雖然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但是所指的都是同一個本體,只是根據當時所要敘述的是祂的哪一個體性,而隨順以那個體性來稱呼祂。因此當在閱讀經典時,能夠把握這一個原則,就不會被表面的文字所混淆,而能快速掌握經典中真正的義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南無本師 釋迦牟尼佛!
南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菩薩!

21

主題

40

帖子

17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1
沙發
 樓主| 丁小一 發表於 2015-10-16 23:05 | 只看該作者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 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五祖弘忍)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
所以禪宗所悟,即《心經》中所說的第八識真如心,此心正是佛弟子證悟的標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主題

548

帖子

220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07
3
SPZ 發表於 2015-10-27 04:10 | 只看該作者
丁小一 發表於 2015-10-16 23:05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 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 ...

Thank you for sharing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4
Djogchen 發表於 2015-12-14 07:4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5-12-13 19:01 編輯

能夠悟出"心經"沒有"心"已不錯了!

阿那耶識是由無著菩薩提出方便教化的,正如佛陀在"楞嚴經"裡佛陀用客塵來比喻一樣   但是如果與"如來藏"相提並論,似乎有點那個啊?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9: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