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15諾貝爾獎】實至名歸屠呦呦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5-10-7 23: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蠢豬 發表於  2015-10-05 23:54

  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獲獎者中,有一位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她因為發現抗瘧疾藥物青蒿素而獲此殊榮。

  

  諾獎得主屠呦呦。圖片來源:hket.com

  青蒿素是什麼?熔點156-157℃的白色針晶 ,分子式為C15H22O5,分子量282——這些來自屠呦呦小組的這些測定結果,讀起來似乎並不怎麼有趣。但它卻是我國的科學家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真正靠自己研製出了抗擊瘧疾的良藥。發現青蒿素的歷史,不得不說是我國醫學進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事出有因,皆因……越南戰爭

  1965年,美國政府覺得「特種戰爭」已經收拾不下來越南這個小國家了,於是開始直接派軍隊參戰,侵略越南的美軍達到了50萬人。越南的領導人胡志明想必是頭疼得厲害,但是好在他知道背後還有一個老大哥支持他,那就是中國。

  1965年,建國僅僅16年的新中國甚至還沒有解決老百姓的基本醫療問題,當年毛澤東指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他認為,正規院校的醫生不管從培訓方式還是診療手段上,都不符合中國農村的需要。這就促使了1966年~1976年之間的「赤腳醫生」培訓的大規模開展。

  在這段年月里,毛澤東的一句話被反覆提及:「革命戰爭是民眾的事,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干,而是幹起來再學習,干就是學習」。結果,芒硝外敷、中藥內服治療闌尾炎和冬凌草治療食管癌這樣的方法大行其道。

  也正是在這樣的時期里,知識分子的勞動是被抹殺的。在醫藥界,赤腳醫生的光芒徹底遮蓋住了這些倒霉的「臭老九」。

  1967年,越南方面向中國求助,說反侵略戰爭中對付瘧疾實在藥物匱乏。這點要求當老大哥的自然不能不滿足。於是在5月23日,中國政府啟動了對抗瘧疾的「523項目」。在當時的「文革」背景之下,科學研究幾近停頓,這個項目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類,被堅定地推動了下去。靈感,來自傳統醫學

  開始,523項目下達的時候,研究人員曾經奔著滅蚊子、制新葯和針灸等五個方面使了兩年勁兒,然而並沒啥成果。

  這時候有個軍代表提了個建議說不如添點人。這是個好辦法,於是在1969年39歲的屠呦呦代表北京中藥所也加入了進來。

  這個時候的研究,其實如同大海撈針一般。研究者們前前後後試了四萬多種草藥,天知道這裡面有沒有真正管用的東西。屠呦呦也不例外,在研究的前期,她的目光一直盯在胡椒上,後來還分離出了胡椒酮晶體。但是這個也不是她要找的東西。

  直到突然有那麼一天,屠呦呦的靈感被一本古書激發了出來——晉朝的葛洪寫的《肘後備急方》里說了一個治瘧疾的藥方:抓一把青蒿,用水泡了以後,絞成汁全喝掉。

  於是,屠呦呦就按照葛洪的方法……成功地發現了青蒿素?

  當然不是。

  要是這個方法真的管用,那麼瘧疾豈不是早就被攻克了。工作,用現代醫學的手段開展

  屠呦呦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是個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人,熟悉以現代科學方法研究藥物的套路,比葛洪水平可高多了。

  一進項目組,屠呦呦就開始對現有的藥物進行了歸類研究,這比不管不顧地把自己能知道的所有藥物都記錄下來的李時珍都高出許多。那時她就發現,青蒿這個東西被用得很多,但研究了一下覺得這玩意兒療效不怎麼樣,就沒理它。

  事實上,葛洪記載的內容她也根本沒用,反倒是葛洪沒提到的事兒提醒了她。葛洪沒提什麼事兒呢?那就是加熱!真正的思維縝密的科學家,正可以在這種時候敏銳地發現別人所看不到的細節。屠呦呦想到了:會不會是提取過程中,有些環節會加熱,而這破壞了藥物的有效成分呢?如何才能在不破壞有效成分的前提下提取出來它們呢?

  辦法自然是有的。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我國的科學家對於分離中藥材的化學成分就有了一套很成熟的辦法。大致就是三步:第一步溶劑泡。第二步把粗液里的酸性或者鹼性成分去掉。要是第二步還得不到單體成分,那就採用第三步色譜分離。這一套玩法屠呦呦也熟得很,之前的胡椒酮就是用這個辦法提取出來的。

  通過改進第一步的實驗方法,屠呦呦最終大大提高了抗瘧疾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1971年10月4日,提取出的藥品對鼠身上的瘧疾表現出了100%的抑制率。第二年的3月8號,她在南京參加會議的時候公布了研究成果,報告的名字叫做《用毛澤東思想指導發掘抗瘧中草藥工作》。

  

  用於提取青蒿素的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個成果一出來,大家的研究方向也就明確了,都奔著青蒿開始研究。既然在耗子身上管用,那就得在人身上試驗了。藥學家說,得知道這東西毒不死人才能做臨床試驗,軍代表勉強同意了,然後問一個人夠不夠啊,藥學家說至少7個人。於是,連屠呦呦在內一共8個人,自己吃了自己研製的青蒿素,全沒事。

  於是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就開展了起來,整個523項目的研究人員,在山東、北京、雲南等地轟轟烈烈地搞了試驗,成果倒是非常可喜。而且好幾個地區的研究所都是獨立提取出了青蒿素這個東西。在之後的日子裡,青蒿素拯救了成千上萬瘧疾患者的生命。兩種醫學的分野

  那麼,青蒿素到底算是個什麼東西?這個問題可是非常關鍵,這是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存在本質區別的地方。傳統醫學的體系並不關心這棵草里到底有什麼成分,吃了管用就行。但是現代科學體系下的藥學研究,卻需要深入到分子水平。

  

  青蒿素(artemisinin)的分子結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樣的研究歷程在發達國家的醫學領域已經走過一遍,成為常規。比如柳樹皮里有水楊酸, 吃了它能解熱鎮痛,直接吃柳樹皮就是傳統醫學;搞清楚柳樹皮里起作用的是水楊酸、水楊酸的化學成分是什麼、水楊酸怎麼用、有什麼不良作用,這個就是現代醫學。

  而當青蒿素的潛力出現在屠呦呦所在的523項目面前時,她選擇走的是后一條路。

  在那樣精神壓抑不被尊重的年代里,屠呦呦身為一個知識分子,在浩如煙海而大多無用的典籍中苦苦尋覓、在前人著作里無用的方劑中看見了一絲希望,並用現代醫學的方式將其付諸實現,從而拯救無數人的生命。就這點而言,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實至名歸。

  (編輯:Calo)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1: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