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安倍提刀來見 中國除了憤怒更應羞愧(圖)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9-19 0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安倍提刀來見 中國除了憤怒更應羞愧(圖)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當地時間9月17日下午,在日本參議院安保法特別委員會上,該國執政聯盟憑藉人數優勢通過了安保相關法案。日本國會將於9月18日就安保法案展開投票。雖然最新民調顯示,54%的日本民眾反對國會通過安保法案,安倍內閣的支持率也從8月的38%降至36%,為史上最低水平,但是日本通過新安保法案的難度被認為並不大。
  新安保法案通過後,即使他國沒有對日本動武,日本也可以出兵援助其盟友;日本自衛隊在海外用兵將不再受地域限制;出兵援助盟友的性質從後勤支援變為戰場支援。也就是說法案生效前,日本本土受攻擊自衛隊才能行動,行動的範圍是日本本土和周邊。法案生效后,日本未受攻擊時自衛隊也可行動,行動範圍可以擴大到海外。
  日本歷屆政府依據憲法第九條,禁止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只允許行駛個別自衛權,即在本國受到攻擊時使用武力。而新安保法案通過,將徹底解禁集體自衛權,這無異於架空現行《憲法》和「專守防衛」的國策,日本自衛隊將不再是一支防禦性的武裝力量。這是日本戰後歷史上的重大轉折,安倍推動日本軍隊轉型無疑具有劃時代意義。
  對於日本越來越脫離戰後秩序,中國不高興是顯而易見的。此前7月16日日本眾議院通過安保法案后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當天就此向日方表明了嚴正立場,敦促日方切實汲取歷史教訓,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尊重亞洲鄰國的重大安全關切,不要做不利於地區和平穩定的事。
  但敦促只是敦促,中國對日本修改和平憲法,對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等事關日本戰後秩序的活動沒有能力阻止,這是日本的內政,中國無法干預。
  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發表社論稱「中國沒有能力影響日本的選擇,面對它的騷動,我們唯一能做的是軍事上進一步壯大自己,讓我們的發展超越日本的折騰」。而實際上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作為戰勝國,中國對戰敗國衝破戰後秩序無能為力,這是一個勝利者的恥辱,中國除了憤怒更應該感到羞愧。
  日本越走越離譜,難道僅僅是因為美國單獨進行了對日媾和,未對日本進行完全意義上的徹底清算,以及日本自身頑固不化、右翼勢力抬頭?除了日本應該重新反思歷史,中國作為二戰東方戰場的當事方,或許亦應當反思自己在戰後的一些做法,恰恰是自身在相當程度上造成了當前這樣一種複雜而又尷尬的現實。
  1951年舊金山和會上中國大陸被排除在外,國共甚至為了獲得戰敗國日本的肯定從而確立自己「正統」身份而陷入新一輪競爭。作為整體,中國既沒有在對日本的問題上站穩戰勝國立場,也沒有能夠以戰勝國姿態拿出自己的對日裁決方案。
  1952年,退居台灣的蔣介石政府為了「正統」名分搶先與日本簽訂日台《台北和約》,放棄戰爭賠償並接受舊金山和約下的亞洲秩序,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也在積極與日本左派進行接觸,早早表明了不要求日本道歉的基本態度。20世紀6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開始飛速發展,而社會主義中國與蘇聯關係徹底惡化,同時為日本改善與大陸和台灣雙方的關係打開了突破口。如果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圍繞《舊金山和約》發生的種種,是限於國力凋敝無法免於屈辱被動境地,那麼,中國 20世紀60年代此後以經濟關係、政治利益覆蓋歷史問題純屬「鴕鳥式」的做法。
  從蔣介石「以德報怨」到毛澤東「感謝日本」,中國對日本戰時所作所為的寬容態度,無論是出於純粹現實主義的自身眼前利益考慮,還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使然,都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助長日本戰後危險傾向膨脹的其中一個影響因素。
  現如今中國對日本修改憲法國內通過法案的議程無權干涉,是不爭的事實。但也不能眼睜睜看著日本在戰後秩序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中國的精力不該消耗在安倍談話上,而是該對於日本社會當中存在的軍國主義傾向保持高度警惕。
  歷史問題作為已經確定無疑的事實,理應拿出確定不變的態度來處理。中國原諒日本戰爭罪行與否並不是關鍵所在,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國對日本歷史態度的立場,決不能取決於中日關係一時的冷熱,中國究竟如何看待歷史與現實兩個維度上的日本,又對日本在戰爭反省和道歉方面究竟有怎樣的要求,這些細節需要的不僅是學理、法理上的具體澄清,也需要上升到執政者政治底線的高度加以確認。否則,中國的正當訴求,將不可避免地長期陷於被動境地。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015/09/18/384890.html#ixzz3m78RbPa8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0: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