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9月3日,是一個備受世界矚目的日子。這天,不僅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們用莊嚴盛大的閱兵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國的風貌。當舉國上下都在關注閱兵,為國家、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自豪之時,網路上卻有人謠傳共.產.黨在抗日時期游而不擊,趁機壯大自己的力量,國民黨軍隊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我們有目共睹,有經歷抗日戰爭人民的口口相傳,有照片,有史料記載......顯然,我們不難看出這是「有心人」的陰謀論,他們企圖篡改歷史和抹黑中國共.產.黨,製造各種不實謠言。這是極不負責任和嚴重違背歷史真相的。
中國共.產.黨提出持久戰戰略鼓舞民心士氣
日.本在發動全面侵華的時候叫囂過「三個月滅亡中國」,不是沒有道理的。縱觀1937年前的百年歷史,中國在面對列強入侵時,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約兩個手都數不過來。所以當時日.本理所當然地認為中國是一個軟柿子,設想通過三個月左右時間的猛烈進攻,並不需要攻克中國的所有城市,就能徹底擊垮中國政府的抵抗意志,達到滅亡中國的目的。據多方記載,日.本在部署侵華戰略時完全不曾預料中國戰至最後兵一卒仍不放棄的情況。國民黨軍隊在日.本侵.略.者的攻擊下,一敗再敗、一退再退,南京陷落後,舉國上下悲觀情緒蔓延。正在這個時候,共.產.黨從實際國情出發,駁斥了「亡國論」、「速勝論」,提出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極大地增強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於是日.本從1939年開始陷入了一個巨大的麻煩,即被迫在中國戰場上維持大量的前線兵力。1940年之後日.軍部署在我國的兵力大幅上升,據史料記載,1941年太平洋爆發時,日.軍僅在太平洋戰區投入10個師團,占其總兵力的19.6%,而在中國的兵力則占其總兵力的68.6%。
中國共.產.黨提出對日.本侵.略.者實施游擊戰爭
關於「小打小鬧」的游擊戰到底有什麼用,毛澤東在1938年的時候發表過一篇文章,叫做《戰爭與戰略問題》,可以很好的概括這個問題:「在抗日戰爭的全體上說來,正規戰爭是主要的,游擊戰爭是輔助的,因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命運,只有正規戰爭才能解決。如果沒有最廣大的和最堅持的游擊戰爭,而使敵人安穩坐占,毫無後顧之憂,則我正面主力損傷必大,敵之進攻必更猖狂,相持局面難以出現,繼續抗戰可能動搖。」相比國民黨的幾百萬正規軍,共.產.黨在抗戰開始時軍隊也就不過十萬,大概可以用不值一提來形容。說正面抗擊日.本軍隊,這有點天方夜譚。因此共.產.黨從自身實力出發,堅持游擊戰爭,以其政治主張、鋼鐵意志和模範行動,始終戰鬥在抗日戰爭最前列,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發揮著中流砥柱作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遊擊戰取得輝煌戰果
1937年9月,八路軍的首次出擊――山西平型關大捷,便一舉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自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主動出擊,在全國範圍內廣泛進行敵後游擊戰,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游擊戰不僅配合了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的作戰,還迫使日.軍將進攻的大量兵力轉用於防守其佔領區,消耗和牽制著日.本大量兵力,形成獨立的廣大的敵後抗日戰場,從而出現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在戰略上互相支援、互相配合的抗戰局面。1940年秋,八路軍在華北進行了著名的百團大戰,不僅牽制了日.軍的兵力,推遲了日.軍「南進」的時間,對支持正面戰場作戰起了積極作用,而且打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有力地回擊了對游擊戰「游而不擊」的指責。在抗戰後期,國民黨軍隊面對日.本侵.略.者仍然毫無還手之力,屢次遭到大潰敗,反而是中國共.產.黨開闢的敵後戰場成為抗日戰爭主戰場,使日.本侵.略.者疲於奔命、被大量消耗。八年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餘支,各種炮1800餘門。
中國共.產.黨從侵.略.者手中收復大量失地
通過不斷地開展游擊戰爭,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把日.本侵.略.者拖入了戰爭的泥潭,並一點一點從日.本侵.略.者的手中收復失地,先後在日佔區開闢了晉察冀、晉西北和大青山、晉冀豫、晉西南、山東等抗日根據地。到1945年春,全國根據地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軍隊發展到近100萬,以及民兵約220萬。這些根據地就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運用游擊戰下來的。這些抗日民主根據地,大多是1939年以前國民黨放棄或因軍事失利被日.軍佔領,而由共.產.黨從日.本人手中奪回來的。所有提出所謂消極抗日,悶頭髮展論調的人,都不妨思考一下,這100萬平方公里的解放區是如何產生的?難道是日.本侵.略.者白送的?
毋庸置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結果,而中國共.產.黨為全民族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這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歷史的真相也是不容抹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