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打工之路:奢侈的親情和愛情

[複製鏈接]

18

主題

37

帖子

17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ail 發表於 2015-8-10 12: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農民工身上,我們看到已婚的男人,卻和妻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工廠宿舍;我們看到年輕的媽媽,卻在孩子斷奶后一年都沒有再見過他/她;我們看到新婚的夫妻,因為請不到假不能回家歡聚;我們看到流動的孩子,在媽媽加班不能回家的傍晚,一個人在路邊徘徊……我們看到,今天的農民工有多麼自由,自由地流動,可是自由得一無所有: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只不過是資本主導的、工廠制度規訓下的、能夠源源不斷地創造財富的生產力,不再是擁有親情和家庭的活生生的人——工業區沒有家庭,資本主導的經濟發展不需要家庭,這就是家庭離散、親情奢侈的真相。

離散的家庭:一代又一代

‌‌「春節在家呆了兩個星期。剛開始到家抱我女兒的時候她會哭,把我當成陌生人。和她最熟悉的時候也就是能牽著她的手走路,還是不讓抱‌‌」,年輕的爸爸小江這樣說著,顫抖的聲音有些內疚。

和老公在同一個工業區但分居兩地的小念接過話茬,‌‌「很想念父母,但買不到票。他呢,一直加班,就大年初一和初四放假兩天,我們倆見了兩面。‌‌」

不管是家鄉的孩子還是父母,對於奔波到千里之外打工賺錢的他們來說,始終是心頭緊緊牽著的一根線。

2014年,中國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60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甚至有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

這些正當壯年的家庭支柱,為什麼要承擔這種家庭離散、骨肉分離的痛苦?這些在城市建起了高樓大廈、製造出光鮮亮麗的手機和衣服的人們,為何是現在的樣子?

生產的剝削和消費的壓榨:直到最後一毫

在農村——農民工的家鄉,農業的收入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那些最年輕、最有活力的勞動力只能一步步走逼進城市。流光溢彩的城市在被塑造為文明、發展、繁華樣板的同時,農村卻失去了從經濟、文化到意識形態上的所有價值——在這樣日益蕭條的農村,他們看不到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在農村沒有出路‌‌」成了他們對現狀最準確的表述。

而城市裡的收入狀況又是怎樣的呢?曾有天真的記者問一個打工媽媽:為何不把孩子接到身邊?媽媽面無表情地說,根本沒那個條件。為維持廉價勞動力這一比較優勢,行政力量和市場力量共同將勞動者的工資壓到很低的水平——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工人的平均工資水平只有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六分之一!以富士康普工為例,2300元的底薪,再拚命加班80個小時(每天工作十小時、周六不休息),除去為農民工定製的最低水平保障——五險一金,實際到手工資約3800元。夜班、加班、不知不覺中增加產量的高強度勞動、嚴苛的管理和難聽的話……正是獲得3800元工資需要付出的代價。

然而,即便在臟、亂、差的城中村,消費壓力仍然很大:隨便吃兩個用地溝油炒的素菜就要10元,水電價格是當地居民水電價格的兩倍,房租每隔幾個月就要上漲50-100元錢,不到一年時間一盤炒粉就從三塊五漲到了六塊……村裡那些總在促銷的化妝品店、六兩稱的水果檔、吹噓發財迷夢的彩票店,以及花里胡哨的各色廣告牌還在不斷刺激工人的消費慾望,毫不掩飾自己想要掏空工人口袋的企圖。如果說工人在工廠流水線上被迫用青春去換取金錢時遭受了層層剝削,那麼,他們在生活的社區里,也被節節攀升的物價和消費主義鼓吹的慾望壓榨著,直到獻出最後一絲血汗。

據新生代課題組2014年底的調研顯示,絕大多數富士康工人除每月寄1000塊錢回家以外,他們的年底平均結餘僅6500元。這點收入要維持一家人都在城市的生活是多麼困難!平均每人每月1500塊的結餘,如何保證一兩個孩子的生存和教育?要知道,富士康為員工福利而建設的幼兒園,一個月就要交2500元!

農民工,本是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更好生活而徘徊於城市和農村之間,可巨大的犧牲卻僅僅換回不夠養家煳口的收入,他們為城市建設和國家發展付出了艱辛和汗水,卻連自己家人的生活、孩子的教育都無法保證,還不得不繼續漂泊著,忍受與至親至愛分離的痛苦。

在農民工身上,我們看到已婚的男人,卻和妻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工廠宿舍;我們看到年輕的媽媽,卻在孩子斷奶后一年都沒有再見過他/她;我們看到新婚的夫妻,因為請不到假不能回家歡聚;我們看到流動的孩子,在媽媽加班不能回家的傍晚,一個人在路邊徘徊……我們看到,今天的農民工有多麼自由,自由地流動,可是自由得一無所有: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只不過是資本主導的、工廠制度規訓下的、能夠源源不斷地創造財富的生產力,不再是擁有親情和家庭的活生生的人——工業區沒有家庭,資本主導的經濟發展不需要家庭,這就是家庭離散、親情奢侈的真相。

資本和父權的陰影:奢侈的親情和愛情

對很多人來說,即便離散的家庭也是值得羨慕的,因為家庭的存在本身就是奢侈,也是強權。身邊那些突然消失的工友,常常是被逼著回家相親或結婚去了。工業區雖然能不時看到小情侶的身影,然而,年輕的農民工通過相親找對象、先結婚後戀愛的現象仍普遍存在。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和家庭,對他們來說,太奢侈。

低收入無疑是首要障礙。每月省吃儉用剩下的1500元,即便在房價只有3000元一平米的家鄉小縣城,都要近10年才能買一個只有50平米的房子;在各種‌‌「愛她,就送她……‌‌」、‌‌「買房送老婆‌‌」的廣告圍攻中,他們更加追求浪漫的‌‌「現代‌‌」消費。資本的剝削和消費的壓榨再次橫亘在打工者與親情、愛情中間,家人團圓成為奢望,美好愛情成為奢侈。

第二道障礙便是金錢決定的階級位置和自我身份認同。尤其是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他們想留城市,卻沒有住房和社會保障;他們想成為真正的城市人,卻得不到城市的認同。沒錢的事實、極強大的不穩定感和不安全感、人為的制度性安排及在社會結構中的底層地位,混合著‌‌「打工仔‌‌」的自我認同,形成強大的自卑感,也成為摧毀年輕農民工的親情和愛情的直接黑手。

使親情和愛情變得奢侈的第三道障礙,是在資本主導下重生的父權文化。幾乎所有打工者的父輩一直以來對子女輩的要求就是‌‌「打工賺錢,結婚生子‌‌」,並且在一定年齡患上了‌‌「逼婚症‌‌」,以日常通話和節日回家為契機向子女灌輸父輩的價值觀念。農民工雖然在外出打工的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自主權和反抗空間,然而,他們無法從根本上抵抗父權在流動中對子代身體、家庭和感情的控制;作為婚戀主體的年輕人,往往不得不在偽裝成親情的父權面前低頭,以‌‌「接受‌‌」一份婚姻的態度去放棄一份奢侈的愛情,再以夫妻分居或共同外出或親子分離的方式,重新投入資本製造的宏大世界工廠,奉獻自己的青春、愛情和親情。

來源:破土,作者:告也

責任編輯:祥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7 08: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