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茶閑話 於 2015-7-5 21:57 編輯
《水滸傳》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古白話文小說。具體描寫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在梁山聚義,以及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 然而,在這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小說中,梁山一百零八將卻沒有一個是農民,這就有些奇怪了,「農民起義」中竟然沒有農民。有人說李逵是農民,但李逵也僅僅出身是貧農,而他本人的職業是獄卒;有人說白勝是農民,其實他是一個閑漢、賭徒,無業游民,在重大事件《智取生辰綱》中,充當的是賣酒的角色;有人說陶宗旺是農民,其實陶宗旺雖然出身「莊家田戶」,但是他本人的職業是建築工匠。 那麼,梁山一百零八將中為何沒有農民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水滸傳》歌頌的對象不是農民。《水滸傳》塑造了108個人物形象,寫得栩栩如生、各有特色,目的就是要歌頌他們。一是歌頌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人物,如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武松醉打蔣門神、石秀劫法場跳樓等。二是歌頌仗義疏財、輕財好施的人物,如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的及時雨宋江、「便殺了朝廷的命官,劫了府庫的財物,他也敢藏在屋裡」的小旋風柴進「柴大官人」等。三是歌頌用金錢干好事的人物。當然,這也只有財主才能幹,像柴進、李應、盧俊義這些地主員外的財產,後來全部被搬上了梁山,為梁山「貢獻」了。四是歌頌用知識和法術干好事的人,如吳用智取生辰綱、如雲龍鬥法破高廉等。《水滸傳》所歌頌的這四種類型的人物,農民當然沒有份兒。 其二,宋江崇拜的對象不是農民。宋江崇拜的對象是地主老財。比如,宋江三打祝家莊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請李應上山入伙」,打高唐州的目的,就是要救出柴進。宋江聽到盧俊義之名時感嘆,「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時,何怕官軍緝捕,豈愁兵馬來臨?」,崇拜之情溢於言表,因此才不惜害得盧俊義家破妻亡,用計把盧俊義「 賺」上山來。 其三,梁山的發展不需要農民。梁山需要安道全這樣的「神醫」,需要陶宗旺這樣的泥瓦匠,需要湯隆這樣的鐵匠,需要時遷這樣的小偷,但就是不需要種地的農民。因為梁山每打破一個城池,便將府庫財帛、倉廒糧米盡數裝載上山,僅打破祝家莊,就得糧五十萬石。 可以說,《水滸傳》不但一百零八將中沒有農民,而且還處處醜化農民。 在《水滸傳》作者的筆下,農民就是沒見過世面的無知的鄉下人。如,一百零四回描寫定山堡看戲的村姑農婦,「仰著黑泥般臉,露著黃金般齒,獃獃地立著……」;描寫白虎山的莊客,「都是有名的漢子。正是叫做長王三,矮李四,急三千,慢八百,笆上糞,屎里蛆,米中蟲,飯內屁,鳥上刺,沙小生,木伴哥,牛筋等」,從作者給這些莊客起的綽號來看,壓根就不把他們當人看。 在《水滸傳》作者的筆下,農民、莊客都是沒有文化、沒有知識、沒有禮貌的「村蠢鄉夫」。他們是莊主的僕役和士兵,他們唯莊主之命是從。如,史進要同少華山對抗,把莊戶們召集起來,眾人只會說:「我等村農,只靠大郎做主,梆子響時,誰敢不來!」魯智深來到桃花庄借宿,莊客開口罵道:「和尚快走,休在這裡討死!」柴進東庄的莊客對前來求點酒喝的林沖,粗野地呵斥道:「去便去!不去時,將來吊在這裡!」這些,把農民描寫得既無知,又粗野無禮。 在《水滸傳》作者的筆下,莊客們都是沒有本事的草包。公孫勝是個書生,因莊客不讓他見晁蓋,他一發怒,「把十來個莊客都打倒了」。武松打孔亮時,「那三四個村漢看了,手顫腳麻,那裡敢上前來。」像莊客、隨從這樣的,梁山好漢一拳一個,隨便一出手就打倒五六個、戳翻六七人……而且書中傷及無辜百姓的血腥場面也很多,如四十回梁山泊好漢劫法場,「這黑大漢(李逵)直殺到江邊來,身上血濺滿身,兀自在江邊殺人。晁蓋便挺朴刀叫道:『不幹百姓事,休只管傷人!』那漢那裡來聽叫喚,一斧一個,排頭兒砍將去。」…… 總之,在《水滸傳》作者的眼裡,農民毫無用處。《水滸傳》是根據城裡說書藝人的創作加工而成書。城裡人瞧不起鄉下人的心理在《水滸傳》中隨處可見。如,毛太公的兒子毛仲義罵農民:「這廝村人,不省事!」又如,戲子白玉喬對著白秀英挖苦雷橫:「我兒,你自沒眼,不看城裡人村裡人,只顧向他討甚麼!」雷橫因為被白玉喬罵做「村裡人」,感到受了侮辱,跟白玉喬爭吵起來,白玉喬又譏刺說:「便罵你這三家村使牛的,打甚麼緊?」可見在作者心裡,農民這些「村裡人」、「使牛的」,就是不曉事的。農民在作者的心中是極不光彩的,當然不配上梁山、當好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