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是個年輕人,我為什麼不喜歡柏阿姨

[複製鏈接]

1120

主題

3569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15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ea2011 發表於 2015-6-17 04: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是個年輕人,我為什麼不喜歡柏阿姨
2015-05-31 錢佳楠 錢佳楠

我是個年輕人,我為什麼不喜歡柏阿姨

前幾日,一位採訪對象對我說,你現在或許還沒有體會,等再過幾年,你的角色會發生轉變,你的父母會逐漸老去,不僅是身體也包括精神,你會成為他們的家長。

聽的時候並未引起我的共鳴,但回家一想,其實我大約已在角色轉換之中,我像很多父母擔心孩子看過多言情劇一般擔心父母看過多的柏阿姨。誠然,柏阿姨在她那個年紀的人群中實屬擺事實講道理的,也能普及法律常識,她的調解也多半能道出問題的關鍵,但這檔節目一旦置放在媒體平台,傳播的不僅是一檔節目,而暗含著一整套價值觀,我在其中看到的是一種偏於保守有時甚至會引發誤解的價值觀,我甚至發現,我原本相對開明的父母漸漸謹小慎微起來,這其中不乏這檔節目潛在的影響。


真理在握的姿態

和很多同齡人聊起柏阿姨,我身邊的朋友不喜歡她的居多,問為什麼,他們都說不喜歡她那種真理在握的姿態。這種姿態或許連柏阿姨自己也習以為常,沒有察覺,但是在節目中,她的調解方式有時候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就「我」論事,用「我」為楷模來說服「你」。

柏阿姨在節目中非常喜歡「以身作則」,講到婆媳問題時,對年輕的媳婦,她會搬出自己如何侍奉公婆的辛酸往事;而對同齡的婆婆,她又會細數自己是如何視媳婦為自己人的。這其中就暗含了一種姿態——我是過來人,我是對的,我是真理。其實這種姿態年輕人很熟悉,就是家長的姿態,當我們在決定某種新嘗試的時候,我們的家長就會跳出來,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你這樣做是不對的,這令我們很是反感。由於中國自古以來是農業文明,因而我們習慣於信奉年長者的經驗,但信奉經驗有一個問題,在於個人的經驗都有前後的語境,經驗不能脫離開具體的天時地利人和而成為理論準繩,簡單地說,三十前年不行的現在就不一定不行。

然而,柏阿姨的節目中「以身作則」顯然還是把自身經驗上升到教條層面:我的家庭是和睦美滿的,我這件事是如此處理的,你應該汲取我的人生智慧。這種簡單化的經驗傳播除了在調解對象或者觀眾心目中鞏固她「家庭成功」的典範形象之外,其實沒有太多的益處,因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你這樣對你的婆婆行得通並不意味著我這樣對我的婆婆行得通,而顯然柏阿姨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她往往說完自己的家事後就會來一句大道理的總結,所以我講,年紀輕的人要懂得感恩。然後接受調解的人似乎就信服了,但我從來在想,他們真的可以就依賴這些「成功經驗」就解決生活上的所有難題嗎?如果真的如此簡單,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不用愁了,人手一本名人傳記,複製他的人生履歷就可以了,但事實上,生活不是這麼簡單。


兩個潛在的不平等

或許連柏阿姨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她的調解思路中一直暗藏兩個潛在不平等,一是男女不平等,二是長幼不平等。

先說男女不平等,柏阿姨的價值觀顯然屬於一種上世紀50-60年代人的保守價值觀,在他們那個年代,男女當街拉拉小手已經有礙風化,如果再有進一步親昵的行為或許會以流氓罪拘禁,而這些陳年往事雖然已經隨著社會的開放成為過去,但不可否認,這些記憶深深影響了他們這代人,致使他們所以為的「開明」實際上不過是在原先的「保守」價值觀上做一些象徵性的妥協,並不是真正隨著思想的開放而開放。

柏阿姨曾有一句話惹惱了全上海的女性,即「貞操是最好的嫁妝」,私以為這恰好能代表她潛在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的問題癥結還不在於封建保守,而在於她雖然也是女性,但對男女兩個性別實際上握著雙重的裁判標準。我完全同意柏阿姨要求女性自尊自愛,但是如果動不動就上升到「長江大堤,嚴防死守」(這是一句多麼怪異的口號?),則顯得過了,因為我們都知道,沒有男性被要求貞操,柏阿姨也沒有在節目中強求男性自尊自愛,因而在這個價值體系中,女性成了道德倫理的唯一承擔者,男性則可不受約束,這本身就不平等。

在調解夫妻婚姻內部的矛盾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雙重標準。譬如上節目的女性如果說她婚後一直是在家照顧孩子的,柏阿姨一定會要求她出去工作,把孩子給公婆待(她沒有考慮到,家庭中的很多問題都是公婆以錯誤方式教育孩子引起的,這點黃飛珏在一期節目中就講得很明確,他對一位父親說,你慢慢會發現很多問題上你是錯的,你兒子那一代才是對的)。這也是她那個時代的受限,眾所周知,中國的女性解放不是自下而上的抗爭,而是自上而下的命令,來自毛的那句「婦女能撐半邊天」,女性出去工作就似乎解決了所有問題,但其實沒有這麼容易。我們看到中國的女性實際上過得比以往更辛苦,很多相應的政策都沒有跟上腳步或者已被擱置,女性在外工作要面對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下班回家還需要承擔所有的家務(丈夫往往可以兩手一攤,什麼都不管),如果女性一旦放棄其中的一樣,就會被婆婆指為好吃懶做,這個指責標準本身就錯漏百出。而柏阿姨顯然也是這種單向婦女解放思維的擁護者,因而你會在節目中看到她嚴厲指責女性不出去工作,但很少指責男性不承擔家務。

她對男女不同的道德標準也時常體現在這樣的思路中:女性不出去工作,她會問這個女子:你年紀還輕,為什麼不出去工作?如果是男性沒有工作,她還是會問這個女子:你知道他沒有工作,怎麼可以嫁給她?

最後的最後,所有的一切都成了女性的選擇和女性的犯錯,因而調解者只好哭泣,為自己的「愚蠢」承擔後果。這裡還有個很糟糕的邏輯謬誤,譬如處理婚姻中男性出軌的問題,柏阿姨也會罵這個臭男人,會罵小三,但「罵」這個行為似乎只是為了幫台上的原配出口惡氣,到頭來她會緩下語氣好言相勸,你看你現在怎麼辦,小孩都有了?對付男人要有策略,你越跟他發脾氣,他小三那裡走得越勤快,你要抱著孩子多給公婆看看,把公婆爭取到你這一邊來。

柏阿姨永遠視女性為受害者,反正小孩都已經有了(這輩子已經毀了),接下去還能怎麼樣?她從來沒有勸女性走出這個受害者模式,走出自憐和自傷,一者,如果婚姻真的已經無法挽回,完全可以早作了結;二者,女性自立自強才會有魅力,一味妥協和依附只會失去自我的價值。然而沒有,最後她還是把女性趕回分崩離析的家庭,侍候公婆和孩子,唯獨犧牲掉自己。

再說長幼不平等

如果是兩代人因為觀念的不同上柏阿姨的節目,到最後,柏阿姨往往要求孩子向父母表達感謝或者認個錯,最後相互擁抱一下,一道笑一下給觀眾看看,然後回家。有時候明明是家長犯下的錯誤要孩子承擔(比如有一位母親改嫁後為了保住自己的婚姻多次犧牲兒子的教育機會),但柏阿姨一定會勸孩子,你的父母年紀大了,已經無法改變,你既然改變不了他們,就要改變自己,大氣點,來。

這樣的邏輯表面看來沒有問題,和諧極了,既然父母犯下的錯誤已經無可挽回,那麼寬恕是人間最大的美德(多麼瓊瑤?),你好我好大家好。可問題偏偏不是這麼簡單,柏阿姨這樣的調解思路中會助長老年人的驕橫,我老故我有理——我們知道,生活中的錯誤不會有一條恆定的終點線,家長還會繼續犯錯,如果不在意識上認清自己的問題,接下來又變成子女單方面的妥協和愚孝,或者就像一期節目里的,柏阿姨在後台告訴孩子,你父母年紀大了,思維固化,改不了的,你表面上答應他(找女朋友結婚),其他以後再說。這就是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里指出的名實不一,通俗點說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國幾千年就是這麼過來的,可這套方法不是對每個老人都行之有效,大多思維頑固的老人可不是這麼好騙的,你答應了他一,他會得寸進尺,最後一切變本加厲,這絕對不是生活的智慧。

換一個角度看,老年人真的完全無法改變嗎?我覺得也不一定,很多問題是先給自己關上了門才發現自己找不到出口。我們對老年人思想頑固的錯覺其實來源於他們的安全感缺失,他們害怕面對這樣一個事實,自己老了,跟不上時代了,自己在子女面前沒有話語權了。其實他們和其他人一樣渴望跟上時代,保有自我的價值。所以認清這兩條界限還是可以試著和他們一同成長的,這會是一個艱難的再教育的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好比父母教育年幼的孩子,要一起遊戲,一起旅行,一起經歷,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磨合。但最可怕的結果就是不去嘗試,認定老人就是化糞池邊的石頭,又臭又硬。我覺得表面上欺騙他們,實際上對他們愛理不理才是對他們最大的不尊重,也是最下下策的方式。

我還比較擔心的是,父母這代人看了柏阿姨的節目后便會覺得自己就是無法改變的,就是要你們(子女)來迎合我,至少我覺得我的父母已經冒出這股苗頭了。這樣,才真是切斷了我們之間本應可以有的溝通橋樑。


三、煽情的陷阱

另一個讓我不喜歡柏阿姨的調解的原因是她過於煽情,兩方面的煽情,一是罵人,二是落淚,這兩方面的情感力量對於長遠的解決家庭矛盾都沒有太大的幫助。

這兩種情況會觸發柏阿姨的憤怒,一是對出軌的男人和他的小三,她會斥責,這也是她聚集廣大觀眾力量的支持的源泉,大家看著真是解氣,一同高呼,罵,活該罵。可冷靜下來想,這個男人會因為你罵就回頭嗎?小三會因為你罵就軟化嗎?不會。柏阿姨認為輿論的力量是強大的,但這不正是文革思路嗎?發動廣大的觀眾朋友們來盯著你,來罵你,讓你不敢這麼做——這種外化的道德倫理是否可以內化,絕對是打問號的,一時的不敢能否成為夫妻重歸於好的起點,這也是可能性極低的。二是對一些柏阿姨認為不講道理的人,她也會斥責,這些不講道理的人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電話打過去,他們不願意接受調解,不願意出來說話,柏阿姨會憤怒,我是為你好啊,我是要對你公平啊,有什麼不能擺上檯面上說的?這種姿態也有天然的問題,作為調解人,她應當認清一個事實,別人不接受你的調解是理所應當的,他們不想讓家事成為公共事件是情有可原的,可是在節目中,這成為他們無法溝通或者不講道理的證據,這就變成了媒體在行駛暴力了。

還有她的眼淚,在最近幾年的節目中,變得越來越頻繁,由於我平日從事教育工作,我知道在教育工作中有條黃金定律,一個老師不能輕易發怒或者落淚,因為一旦發怒或者落淚,學生就清楚你的底線了,那麼下一次你再發怒或者落淚,他們就不再恐懼或同情。顯然,柏阿姨不這麼想,或者她可能確實是真情流露,但凡講起知青,她就聯想到自己,然後落淚,但凡講到父母不在,她也代入自身,然後落淚,然而一次一次落淚勢必讓調解人的眼淚變得越來越廉價,激起的同情也越來越淺薄,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談判心理學中,我們知道談判者和談判對象之間的情感交流只有在一個關鍵點起作用,就是危機時刻,譬如一個人要跳樓了,千鈞一髮之際,你表現出同情:我也有類似經歷,我是理解你的,你不要放棄自己,下來吧。在這種時刻情感可以打動對方,讓對方軟化,可是調解畢竟是個通往長久生活的平台,一時的軟化無異於解決根本矛盾,還是應當回歸理性。無怪乎有網友在網上評論柏阿姨時說,很多人不是被勸服的,而是看到她的眼淚無奈屈服的。

在我看來,她的憤怒和眼淚成功地將其包裝成一個受中老年觀眾喜歡的性情中人(這是一條傳播定律,性情中人或大眾以為的性情中人都容易走紅,因為觀眾厭惡虛假,厭惡被愚弄),然後有助於她的價值觀進一步傳播,這時候就會進入一個邏輯的悖論,有時中老年觀眾明明發現她某處的言論有錯誤,但正因為他們喜歡,所以包容,包容過後,他們的潛意識就會受影響,向她的價值觀趨近。


說明:這篇小文中的分析僅針對「柏萬青和諧熱線」和「一呼柏應」兩檔節目中展現出的柏阿姨形象,不針對其本人。筆者知曉一檔節目的形成一定經過剪輯和包裝,但不能因節目製作和傳播上的考量為託辭就掩飾這檔節目暴露出來的問題。
泉水叮咚響〜〜〜用於泡好茶

329

主題

1577

帖子

10萬

積分

貝殼二級功勛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04133
沙發
8288 發表於 2015-6-17 08:11 | 只看該作者
柏萬青應該屬於老派那一類.比較傳統的那種
不少人並不是看調解而是看人家吵相罵....圍觀
你們信不信始終會有一個人默默看完你的每條微博,卻永遠不會留下任何評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20

主題

3569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1592
3
 樓主| tea2011 發表於 2015-6-17 10:00 | 只看該作者
8288 發表於 2015-6-17 08:11
柏萬青應該屬於老派那一類.比較傳統的那種
不少人並不是看調解而是看人家吵相罵....圍觀 ...

是的,有些婚姻還是解體好⋯
泉水叮咚響〜〜〜用於泡好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0: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