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黑社會流氓都變社會精英了,人民大眾也就災難降臨!

[複製鏈接]

1417

主題

6495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8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霜天紅葉 發表於 2015-5-21 21: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黑社會流氓都變社會精英了,人民大眾也就災難降臨!


自從好來塢電影《十二怒漢》於1957年誕生,「十二怒漢」就已成為一種稱得上顛撲不破的法律題材電影模式――而非法庭上的陪審員制度模式,也就是說,在此之後,凡是依此模式認真拍出來的電影,都能被歸進優秀或者經典的行列,而同樣,在此之後,與此情況相同和相似的現實法律審判(疑罪從無),卻大多會變得臭名昭著,最有名的當屬發生於美國1990年代的辛普森殺妻案。
  年輕的中國導演徐昂很巧妙地將「十二怒漢」模式嫁接到中國的北京,展開了一個就發生在當下和我們身邊的《十二公民》的故事,應邀出演者都是頂呱呱的來自中國國家話劇院的著名演員,如何冰、韓童生、張永強、趙春羊、班贊等。
  與「十二怒漢」模式一樣,《十二公民》里的案件也發生在一個年輕人和他的父親之間,不過,與美國1950年代的《十二怒漢》著重表現了貧民窟里的社會矛盾和俄羅斯2007年的《十二怒漢》著重表現車臣戰爭后的民族感情彌合非常不同的,是中國的這部「十二怒漢」把著眼點放在對貧富懸殊的現實社會的反思,以及對由其帶來的嚴峻社會問題的反詰。
  電影里,一位出生在河南農村的少年,被自己貧苦的親生父親從小就遺棄,後由一位作為民營企業家的養父養大成人,但長大后,好逸惡勞而不思悔改的親生父親又前來尋親,並利用血緣關係一次一次向被稱為富二代的這位少年索要財物……後來,慘劇發生,那位貧窮而好逸惡勞的親生父親被殺死在一個破爛的舊式小區里,而這個少年更被多人指控就是殺人兇手。
  首都某政法大學將這宗發生在現實里的兇案呈上課堂,實驗性地請來12個社會身份不盡相同的學生家長,引進了一次大陸法系之外的陪審團制度,由這12個社會公民對這個被指認為弒父兇手的少年到底是不是有罪進行最終的陪審團裁定。
  其實,當我看到這個故事的開始,就已經料到此12人最終「一定」會裁定這位不知名的少年無罪的,但也絕不只是因為我曾熟知好萊「十二怒漢」的電影模式,更因為,我相信中國的編劇們是絕對不敢以顛覆好萊塢的方式來裁定被告有罪的――雖然在真正的西方陪審團制度里,既可以裁定被告無罪,也可以裁定被告有罪。
  從電影手段上說,《十二公民》里12位陪審員從11比1認定該少年有罪,到12比0認定該少年無罪的過程還是相當精彩的,對普通觀眾來講,也算得上是一次普及偵案與法律常識的過程,但就此12個陪審員所面對的指認那少年有罪的那些證據看,我相信在中國,若真的僅有這些證據,檢察院幾乎不可能將其作為有罪證據提交法院開庭審理的――除非這裡有我們常說的那種法律之外的黑手存在――也就是說,中國適用的法律制度幾乎不可能讓電影《十二公民》里的這種證據仍存在明顯缺失的兇殺案進入到法庭審判程序,所以,說起來這部中國電影的一個硬傷,就是沒有把準確指認少年為弒父者的證據做得更實,留了過多的空白。
  當然,電影就是電影,我們也理解,這些留在證據環節的空白其實是為了能令12位公民可以在這樣的陪審團程序里大展身手的,這不僅是這部中國電影的問題,其實在所有的「十二怒漢」模式電影里——以及在真正的現實審判中,這樣的問題或多或少都存在著。
  其實,我個人很不喜歡電影里設定了一個富二代少年涉嫌殺害來自社會底層的親生父親的案件,無論到底這12個人的陪養團最後認定這位富二代少年有罪或者無罪,在我看來,這樣的結論都比我們所面對的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顯得更為冷酷無情,除非導演真能找到如此的現實案例來說服我。
  你想想,一個社會底層的年輕父親,一個來自河南的農民工,當年主動拋棄了自己親生的幼子,結果這個幼子被一個超有錢的養父養大成人,那麼請問,這個少年是如何被這個富有的養父遇上的呢?是這位養父當年在大街上撿到了這個孩子?還是少年和自己的母親先是被親生父親拋棄,然後母親又嫁給了一個有錢人,他才從「窮二代」變成了「富二代」的?
  社會性內容,是《十二公民》強化表現法律性內容之外的空白和遺憾,不得不說,在此類現實事件里,一個富有的人勾引了一個窮人的妻子,使之拋棄了貧窮的老公而嫁入豪門的事例看起來是更多一些,也更真實一些吧,我想。
  不過,儘管如此,來自國家話劇院的一眾「超能演員」還是為本片奉獻了極為精彩的表演,可以說,他們一個比一個演得精彩,而最精彩者,我相信有人認為是飾演八號陪審員的何冰(其真正身份是檢察官),而我個人認為最精彩的表演者應是飾演2號陪審員的韓童生,一位有老北京身份的計程車司機。
  何冰堅定地認為富二代的嫌犯少年「無罪」,而韓童生則堅定地認為這位少年「有罪」,他們互相極為對立的立場,是這個故事的兩個極端,中間串起10位意志和思想程度不那麼極端的人,與彬彬有禮,且慣以理性和啟發的檢察官何冰不同,計程車司機韓童生顯然身負著這個社會裡太多的負能量,他對這位涉嫌殺死自己的親生父親的少年之所以「恨」之入骨,但其原因大多與本案的證據無關,而關聯這位計程車司機自己在現實中的境遇,比如家庭不幸、兒女不孝、世道不公、老闆不善等等,韓童生天然地認定「富二代」少年不可能是什麼好東西,也許是因為那位貧窮的河南籍的親生父親的境遇會讓他很容易想到自己吧。

  即使電影到最後,檢察官何冰終於說服了所有人,簽下了「無罪」的共同結論,但韓童生這位首都計程車司機心裡一直有一小部分沒有任何的投降或迎合,他一以貫之的表演,以及切合實際的生活行為,向我們暴露了一位久經「表演考驗」的表演藝術家的真實身份。
  不過,我依然以為,《十二公民》導演令來自社會底層的二號陪審員和那位在本案中喪命的河南農民工父親一起充當了全片的反面角色,是一種不明智也不客觀的設定,其實在歐美法系的陪審團制度中,出現在陪審團里的人們在法律審判中所發揮的作用更多的應該是做出道德判斷,而非如本片中稱得上條分縷析的偵案和技術判斷,換句話說,那些以陪審員身份參與了法律審判的人底層民眾的個人道德觀,或者團體的道德觀是需要更加被認同的,而非如本片里所表現的這樣,一如韓童生飾演的這位出私車司機,為了狹隘的私人經歷而輕易使用法律賦予的權力,而其本人又在私德上存在太過明顯的缺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十二公民》里何冰與韓童生的對立,亦被賦予了當下中國社會精英階層與草根階層間的諸等對立,他們是電影里個人故事被最多釋放的兩個角色,也是個人性格最為突出的兩個角色,或者說他們才是公民中的公民;就我個人的判斷,若果導演在創作中若能將這兩個角色在這場所謂的「公民運動」中的作用正好對掉一下,可能這部影片的價值觀格局和大眾號召力會大不一樣;總之,雖然電影在中國更傾向於是精英的藝術,但太過精英式的思維方式,若不小心、不受節制,則很容易會走向反大眾和反底層的另一面。
笑對雲捲雲舒,淡看潮起潮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6: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