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夏一文:放下心結,把得失看淡

[複製鏈接]

178

主題

193

帖子

115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言近旨遠 發表於 2015-5-21 11: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得與失相互轉化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走向成熟的。有的人,從不為功名利祿處心積慮,也不會因得而喜、因失而悲,他失去的可能要多於得到的,但他失去的是身外之物,得到的是生活的充實。有的人,每天沉湎於患得患失的苦悶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失去了多少、得到了多少上,而不關心失去的是什麼,從不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看起來他沒有失去什麼,事實上往往因得到的東西而迷失了自我,正如16世紀法國一位思想家所說:什麼都來一點的人,什麼都得不到。
  
人生一世,榮與辱、得與失在所難免。只有具有包容心的人才能把這一切看淡。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一個運糧的官員,由於發生糧船沉沒的事故而受到處罰,盧承慶在考功時給這位官員評定為「中下」等級。那位官員得知后,既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盧承慶繼而一想,「糧船沉沒,不是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個人力量所能挽救的」,因此決定改評為「中中」等級。那個官員依然沒有發表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的感謝話,也沒有感動的神色。盧承慶見他這樣非常讚賞,脫口稱讚:「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當即又把他的功績改為「中上」等級。

有的人將得失榮辱深藏於心,有的人則因受寵而得意忘形,因受辱而愁眉不展。而具有包容心的人,心寬得能夠容納一切,自然能做到寵辱不驚。寵辱不驚是包容心的高層次境界,它不是消極的迴避,也不是看破紅塵,而是遠離名利、遠離喧囂的一種坦然,一種從容。
  
「比海更寬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靈。」生活不論如何磨人,如何將你壓縮在一個四方的小盒子里,但思維的空間是不受限制的,心靈的視野沒有藩籬,無比寬廣,任你馳騁。來去自如,生命的迷人之處就在這裡!

站得高,你就看得遠。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彩人生,各色不同;酸甜苦辣咸,五種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樂悲恐驚,七種情感,品之不盡。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如果一生無挫折,未免太單調、太無趣、太乏味。沒有失敗的尷尬和忍辱哪來成功的喜悅?也許你就是忍受不了人情的冷暖和失敗的打擊,抱頭哀嘆,早已說過「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自己還會遇到,那就當它是橫亘於面前的一塊石頭吧。擺正它,蹬上去!也許視野會更開闊、心胸會更豁達呢!
  
《老子》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因而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見得就是件壞事。認識人,認識事物,都應該是認識其根本,得也應得到真的東西,不要為虛幻的假像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麼,如果是自身的缺點、虛幻不實的東西,這樣的失又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呢?

如能將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便可寬心自如地對待周遭的人與事,時時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就是智者的選擇。
  
曾經有人用「加減法」來詮釋生命:10歲,失去童真,獲得了青春;20歲,失去了青春,獲得了理智;30歲,失去了活力,獲得了成熟……這就是得與失繁榮一生,又有誰不曾經歷,或者說不會經歷這樣的生命歷程?

人有同情心,見別人傷心——除了敵人和仇家——自己也不會快樂,總要上前勸一勸。勸告是出於善心,言語也很有哲理,然而聽的人未必都能聽得進去,聽進去了也未必照此行事,因為劇痛使人麻木。有位女作家說:「我不勸任何人任何事。解鈴還需系鈴人,自己心上的疙瘩只有自己親自動手方可解開,朋友的話,善良人的話都只是催化劑。自己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人生得失參半,才能把人生渲染得多姿多彩。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難免,一向得意容易讓人忘形;為失敗哀怨,對現實不滿也是無用之舉,一切當以「心寬」化解之。不要過分感嘆失去,因為走過的路不能倒退;不要過分慶幸獲得,因為前面的路還要面對。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得失,並滿懷熱情地去面對下一次!


--轉自作者博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6 09: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