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企業社會責任是中國的秘密武器嗎?(圖)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特徵不是與如何花錢有關,而是與如何負責任地、可持續性地賺錢有關。相比西方競爭者而言,更多中國企業認為,他們的未來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績效密不可分,並且開始將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視為潛在的競爭優勢 。中國已經明白,在當前的經濟和政治環境中,企業社會責任將有助於中國成為領導者而不是追隨者。

  「中國企業展開併購交易,人民幣和中國投資湧入多個不同的市場,甚至中國貸款被用於拯救處於困境中的經濟體。」最近一段時期,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消息,再加上媒體報道中國遊客和精英人士湧向國外,豪擲千金購置房產和奢侈品,國際上有些人不禁要問:中國真的有那麼富有嗎?

  答案很簡單:是的。一些中國企業和中國公民利用中國良好的發展形勢和貿易順差,積聚了大量的金融資產。

  看看2014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你會發現有95家中國企業榜上有名,比2000年的區區9家有了大幅增加。不過,這些企業大多是國有企業,比如中石化、中石油和國家電網這三家壟斷行業巨頭就位列《財富》榜單的前10強。中國企業越來越富有,但他們在國際上真的具備競爭力嗎?在日益全球化的經濟中評估中國企業的相對實力時,這也許才是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

  中國企業的銷售業績和金融資產在過去十年持續增長,在國內和國際上的企業社會責任績效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正如古語「有錢能使鬼推磨」所言,財富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中國的龍頭企業將不得不徹底改變戰略思維。

  企業只關注能否成為國內最盈利企業的日子早已過去。現在,中國的龍頭企業正努力打造國際知名、口碑傑出的品牌,同時將企業社會責任視為轉型的重要環節。

  在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開展的面對面訪談中,一些中國商界領軍人物就表達了這種觀點,他們表示,登上《財富》500強並不足以保證企業能夠維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企業若要實現其宏偉目標,必須做出變革,尤其要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改革。

  遭受威脅的「企業運營社會許可證」

  企業社會責任被廣泛認為有助於企業以負責任的、環保的方式開展經營活動。在這些領域做出積極的表現,獲得消費者和當地社區的支持,或者說取得這張「社會許可證」,被視為企業與當地利益相關方達成的一種非正式契約。例如,中國公眾最近比較關注產品安全問題,尤其是食品和藥品安全。這一話題在國內引發了激烈的討論,2003年以來,廣泛的公眾監督為企業帶來了挑戰。

  最近,一部備受關注的空氣污染紀錄片《穹頂之下》引發億萬人討論如何拯救中國的環境災難,該片被認為是中國版《難以忽視的真相》。這些討論進一步揭露和質疑企業對其造成的社會影響缺乏責任感,掀開了中國公共言論的新篇章。

  中國企業在拓展全球業務時也被寄予厚望。隨著中國企業在國外的數量和影響力不斷增加,東道國日益期待中國企業不要只關注投資獲利(尤其是資源開採項目),還要對他們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積極的貢獻。例如,中國雖然不是非洲最大的投資者,但中國投資卻經常招致批評,中國的項目也被貼上了「新殖民主義」 的標籤。

  為改變新殖民主義和脫離當地社會等負面形象,包括中鋼集團 、中石化、中國五礦集團和中石油在內的一些領軍國企開始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公布他們在非洲的社會投資及影響,努力展示企業在當地開展的可持續性活動。

  日趨謹慎的國內外消費者和投資者,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以及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這些都可以被視為推動中國企業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因素。

  不僅僅是慈善

  在大多數情況下,企業社會責任通常被解讀為企業的捐款或慈善活動—這種誤解不只是存在於中國企業之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列舉的很多實例,或者企業社會責任會議上發言者所舉的例子,都提到企業曾向某慈善計劃捐款或參與救災工作。這些行動在應對緊急情況和幫助急需援助人群方面的確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特徵不是與如何花錢有關,而是與如何負責任地、可持續性地賺錢有關。

  企業尊重和保護人權,保障員工和社區的福利,保護環境,通過優化管理消除腐敗等等,這些政策和行動都體現了企業社會責任。關鍵是企業要將環境、社會和管理問題與其核心業務和決策過程戰略性地結合起來,這遠遠超出了法律合規和慈善的範疇。

  過去,許多中國新公司在國外運營時,由於存在語言和文化障礙,工作方式往往比較孤立。另外,他們認為現有的業務做法是成功的關鍵,因此加以嚴格遵守。然而,他們很快發現,來自中國等新興國家的企業必須構建一個有效的多方利益相關者對話機制,確保與受其業務運營影響的社區及時溝通。

  根據這些建議,一些公司開始改變業務做法,採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不僅關注與東道國政府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與當地居民、非政府組織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建立信任和長期關係。這種自下而上的方法進一步降低了風險,有助於保證企業在獲得當地社區的支持后順利運營。

  這樣還有助於企業結成戰略同盟,促進整個社區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和繁榮。令人鼓舞的是,過去這些年裡,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改變了做法,對利益相關者提出的問題不再保持沉默,而是更加積極地通過雙向溝通作出回應。不少中國公司設立了「公眾開放日」,有關利益相關者和公眾可以參觀公司,對公司運營提出問題和建議。

  在海外運營時,公司沒有直接從中國帶來員工,而是雇傭越來越多的當地人,並且提供更多培訓機會,這已經成為了一種新趨勢。一種更加透明開放的企業文化開始在中國企業中形成,使得企業社會責任能進一步融入到公司業務的關鍵領域。當企業希望在海外獲得成功時,這一點尤為關鍵。

  政府支持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受到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這個轉折點出現在2006年1月1日,當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案正式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法制軌道。

  同年,國家電網發布了中國國有企業首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一方面,中國政府強力支持中國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增強企業社會責任,從而和諧地融入更廣泛的國際市場。但另一方面,中國希望根據自己獨特的經濟形勢和商業文化,對企業社會責任做出自己的定義和指導原則。

  除了將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勞動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生效)之外,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資委 )2008年發布了一份重要的政策指導文件,即《關於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

  這份指導意見是國資委當年的工作重點,旨在促進企業承諾為社會帶來更多利益,這表明來自社會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2009年,在國有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規定其下轄的所有國有企業必須在管理結構中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機制。

  國資委進一步規定,其下轄的所有國有企業如果尚未發布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必須在2012年底之前完成發布工作。由於這一政策及隨之產生的影響,中國企業陸續發布了1,600多份可持續性報告。這些報告一半來自國有企業或上市公司,與中國在1999年到2005年之間發布的22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相比有了大幅增加。

  目前,國資委正在探索如何建立一種內部機制,來評估其成員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績效,例如企業對環境的影響會如何影響企業負責人的薪酬,以及制定激勵機制,在應對嚴峻的經濟挑戰時進一步加強企業的可持續性和全球競爭力。

  同許多西方企業一樣,在企業社會責任的道路上,中國企業一開始也面臨著各種社會和市場壓力。不過,相比西方競爭者而言,更多中國企業認為,他們的未來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績效密不可分,並且開始將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視為潛在的競爭優勢。

  中國已經明白,在當前的經濟和政治環境中,企業社會責任將有助於中國成為領導者而不是追隨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20: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