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克軍:一個縣委書記的風光與苦澀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1、官員的「風光」與苦澀

  很多人說,「當官是個苦差事」。但為什麼那麼多人為爭得一頂「烏紗」而絞盡腦汁,甚至鋌而走險呢?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官」有諸多令人艷羨的好處。

  物質生活相對優裕

  黨政機關的領導幹部,薪金雖然不高,但畢竟是按照級別確定的,與普通公務員相比,差距也不算小。工作條件和福利待遇,有明文規定的,有約定俗成的,多與級別掛鉤:機關食堂,一般要為領導設立小餐廳;出差的宿費報銷和補助標準按照級別確定,實權部門的主要領導還可以因「工作需要」突破條文限制;機關組織的住房「團購」,也參照福利分房的辦法,按級別排號;「車改」、醫療、取暖等各種補助也要體現級別……

  這些擺在檯面上的福利,差別畢竟有限,而某些實權派的灰黑收入,則很難估量。在「三講」、「保先」等教育活動中,我見到的市、縣、鄉三級領導幹部的對照檢查材料中,幾乎全部寫有「逢年過節接受土特產、煙酒」、「禮品沒有上交」、「偶爾接受禮金」之類的內容。另外,領導幹部在公務活動中享受的乘坐專車、順道旅遊、接受宴請、陪客娛樂等待遇,也足以使常人眼熱。

  社會地位相對優越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在滿足生存的需求之後,必然產生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領導幹部具有體面的社會地位,握有一定的權力,展示自我、奉獻社會的人生價值可以較好地實現,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心理需求也可以相對滿足。在「官本位」現象尚未消除的情況下,人們評價一個人的功德修養、才能業績,往往和官職大小掛鉤。一位縣級市的主要領導坦言:

  「在主幹線工作,操心的程度難以想象,但是,卻能夠按自己的意願官員辭職干成一些為民造福的實事。咱雖不敢奢望名垂青史,但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得到人尊重,獲得讚譽,總是令人欣慰的。另外,咱雖然官不大,但公文包有人拿,車門有人開,講話有人記,報刊上有名,電視里有影,也比較愜意。」

  據筆者觀察,在縣城中,受人敬重的精英群體可以分為三個檔次。第一檔次是縣級領導;第二檔次是屈指可數的企業家、重點鄉鎮及實權部門的一把手;第三檔次是副科級以上幹部、知名教師、醫生等社會名流。也可以說,在基層社會的官、商、學三界中,「官」的地位仍居首位。

  家屬親友易獲蔭庇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多年前,和同學們在公社大院的大門上貼出一副對聯。上聯是「宦門子弟有官做」,下聯是「幹部親屬不下田」。那時候,百姓心目中領導幹部的最大特權是「老婆孩子跟著美」。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方面的情況基本沒有變化:不但領導幹部的家屬、子女在讀書、就業、升遷等方面可以得到程度不同的關照,某些實權派還把恩澤之露灑向旁系親屬和同學、戰友。

  筆者曾對某地7位縣委書記的夫人任職情況進行過調查。其中,有3位任正科級職務,3位任副科級職務,1位任某局副股級幹部。從這幾位夫人的具體情況看,或多或少地借了丈夫的光。

  相對於光鮮、奢侈和特權,領導幹部特別是基層幹部的辛苦與操勞、艱難與尷尬、壓力與風險,雖然媒體時有披露,但總體上仍鮮為人知。

  「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和生活常態

  上面千條線,下邊一根針。縣鄉兩級黨政主官,即使工作目標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也很難四平八穩地上班下班,正常休息。即使偶爾躲在家裡,與父母妻兒談點家長里短,腦海里也難以完全擺脫工作中的興奮事或鬧心事。況且,不期而至的「客人」或意想不到的「事件」隨時都可能使他們的家庭聚會中斷。

  我認識的縣委書記中,有好幾位有這樣的習慣:

  天剛亮就起床(冬季6點多,夏季5點多),簡單洗漱后,不帶隨員,驅車到下邊走一圈,早飯前趕回來。農村的大田播種或田間管理是個什麼狀態,縣裡重點工程項目進展到什麼程度,城裡的背街小巷衛生狀況及鄉下的村容村貌存在什麼問題,都瞭然於胸,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自然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了。

  他們經常伏案工作到深夜。因為工作時間忙於開會、接待、談項目、聽彙報,幾天下來,文件就要堆起高高的一摞,需要開夜車處理。有時第二天要向上級領導彙報工作,或者要發表講話,需要晚上看材料。有時陪幾伙客人吃飯或觀看演出后,客人休息了,他們再回辦公室處理文件或看材料。這樣,就要經常忙到深夜。

  《瞭望周刊》發表的一篇採訪錄援引幾位縣委書記的話說,「表面看我們這些人滿面紅光,其實很多人都是高血壓,仔細看眼圈是黑的,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睡眠不足」。

  「歪嘴和尚」的尷尬和無奈

  人們常說「上邊的經是好的,都是基層這些官老爺給念歪了」。實際上,由於改革不配套、不到位,不同政策之間打架、原則要求與具體政策不協調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基層官員不得不在法律政策的邊緣上走鋼絲、搞變通。最難的工作有四項:

  一是招商引資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相關政策,招商引資不能違背國家產業政策重複上項目,不能在土地出讓和稅收政策上亂開口子。但中西部地區一直把這項工作列為主要考核指標,並輔之以嚴厲的督查獎懲措施。結果,在很多地方,投資商不但可以享受土地零地價、稅收免二減三等優惠政策,還可以得到廠房建設或設備購置補貼資金。縣鄉官員,有的是為升遷而迎合上級,有的是在高壓緊逼之下,不得不隨波逐流。

  二是征地拆遷

  上級一邊強調嚴禁暴力拆遷,一邊組織城鄉建設、危房改造競賽或會戰,並一再縮短完成任務的時限,有的地方甚至由主要領導帶隊。遇到拆遷糾紛,即使政府訴求完全合理合法,對個別「釘子戶」仍難以實施依法強拆。上級的逼迫和多數群眾回遷要求的雙重壓力,迫使基層官員不得不採取各種拿不到檯面的辦法搞 「灰黑」拆遷,留下諸多後遺症。

  三是「跑要」資金

  中西部地區相當一部分市縣,主要靠國家轉移支付維持財政運行。而轉移支付資金中的相當一部分,是需要「跑」或「要」的專項資金。「跑要」上不去,不但城鄉建設進程受阻,民生困局難以破解,連政府運轉都難以為繼。「跑要」離不開一定的智謀和技巧,有時不得不違規越線。為疏通關係而吃喝請送,為取悅關鍵人物而卑躬屈膝或醉酒傷身的事例屢見不鮮。

  四是維護穩定

  在千方百計解決一些問題的同時,還不得不採取堵截、打壓、拖延、收買等飲鴆止渴的「非規手段」控制上訪。此外,文山會海、達標競賽、考核檢查等廣受詬病的「官活」,也使基層幹部疲於奔命,有苦難言。

  巨大的壓力和風險

  縣鄉黨政領導,特別是「一把手」對各種公共事務都要承擔無限的責任。相對而言,他們的權力卻既大又小。所謂大,是說涵蓋面寬,機動性大;所謂小,是說各項政策法規的制定和解釋權控制在上級業務部門手中。要辦成一件事或者平息某些不容拖延的社會矛盾,不得不經常打政策法律的「擦邊球」,被媒體曝光或被查處的風險如影相隨。

  一位縣委書記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們整天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像驚弓之鳥,生怕安全生產、突發事件、群體上訪等重大事故發生,被追究責任」。 「表面看,我們大權在握,對治內的事情一錘定音。內心深處,我們有太多的壓力和責任、太多的苦惱、太多的困惑、太多的酸甜苦辣。」

  據媒體披露,近年來心理醫生接納公務員患者和到機關講學的頻率越來越高,公務員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軀體化障礙。比如有想辭職的,有晚上睡不著的,有靜不下心考慮問題的,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不知道如何度過現在以及今後的一段時間。」

  2、對時下「官情」的解讀不要過於簡單化

  關於從政環境的評估。某些專家在批評「官不聊生論」時說,過去當官太容易了,現在當官難,對老百姓是幸事。立論的前提是過去以權謀私風險小,現在風清氣正紀律嚴。這種看法,忽視了官場生態的複雜性。業內人士都清楚,當官的難和易,不僅僅取決於以權謀私風險的大和小。前文所說的四大工作難題和應對考核評比、文山會海等體制病的糾結與尷尬,更是基層官員擺脫不掉的羈絆。

  從治理體制現代化的角度看,當官太容易和當官太難,都是不正常的。現在的從政環境,總體上是在逐步好轉,但是,假話空話盛行、形式主義猖獗、權責界限不清等弊端遠未革除。

  關於「官本位」現象的發展趨勢

  有人預測,從嚴治官可能導致一波辭職潮出現。我覺得不會這麼簡單。

  首先,「官本位」的制度和思潮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其次,權力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仍有超常魔力,三五年內,公務員熱可能降溫,但幅度不會太大。而絕大多數公務員,內心深處都有升遷的期盼;

  第三,在官員群體中,經歷、素質和價值取向千差萬別。

  部分官員,學養深厚,「入仕」前就有「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經多年曆練,已具備順勢而為、通達權變、縱橫捭闔、攻堅克難的能力,他們不會輕易退出政界;

  部分官員,本來學有專長,雖在政界幹得風生水起,但權衡利弊,感覺重操舊業或獨闢蹊徑更能體現自身價值,他們隨時可能辭官改行,但這類官員比重不大,基層更要少些;

  部分官員,並不具備較高水準的專業技能,「吏道」又很嫻熟,除了經商,他們離開領導崗位后沒什麼優勢,而就他們的自身條件而言,經商的風險未必低,收益未必高。

  所以,未來若干年內,所謂「辭職潮」很難形成。一家媒體分別向當地機關辦公室、公安、教育、衛生、海關等部門的60名基層公務員分發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受訪者中想過辭職的公務員近六成,但最終無一人付諸行動。

  3、期盼:依靠民主法治營造良好的從政環境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努力營造良好從政環境」的要求,解決官場生態中的問題,筆者認為,必須在體制改革上取得共識,尋求突破,使公共權力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使基層官員的工作和生活走向常態。從治官的角度來說,應該寬嚴有度、收放結合。要戴牢、檸緊法治的緊箍咒;減輕、放鬆自上而下的行政壓力和綁控;擴大、落實民眾的參與權和監督權。應逐步使「國考」、「當官兒」的熱度降下來,使一部分人才轉移到其他行業上去,同時把一些適合治國理政的人才吸引到黨政機關,並形成正常的流動機制。

  加快反腐倡廉制度化步伐

  查辦案件的高壓態勢,應該保持下去,以提振全黨全民反腐倡廉的信心,形成對貪腐官員的威懾。但是,要真正做到官員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必須加快由運動式反腐向制度化反腐的轉變。

  包括,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理順黨政關係,解決黨委書記權力制約乏力的問題;改革財政預算體制,建立名副其實的陽光財政;健全行政審批制度,劃分上下級之間、各職能部門之間的權力邊界;推進人大制度和司法改革,強化人大機關對「一府兩院」的監督,促使司法機關更多地承擔反腐肅貪職責;擴大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把權力真正關在現代治理制度的籠子里,等等。

  改善和弱化政績考核

  政績考核和一票否決制,對督促下級幹事創業,完成上級各項工作部署,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顯現。

  它使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政績觀和偏重於經濟指標的考評體系互為因果,形成了難以遏制的惡性循環;

  它使「可測度性」偏高的當期經濟增長指標決定著考評結果,而難以測度的社會發展和社會評價指標則成了陪襯;

  它使偏重於對上負責的領導體制和部門「執考」的考評機制疊加在一起,強化著上級對下級的政治壓力,助長了迎考中的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

  從治理體系轉型的角度看,應擺脫「一味加強」的思維定式,逐步減輕政績考核對下級的政治壓力,讓人大機關、司法機關、新聞媒體、民間組織成為引導和制約官員行為的主要力量。應降低考核工作頻率,由每年一次改為一屆(五年)一次,摒棄形式主義,提高考核工作質量。

  大幅度壓縮會議文件,清理名目繁多的檢查評比、達標競賽活動

  這是一個老掉牙的話題。各級黨委政府一直在清理壓縮,但同時又一直在起勁製造。官員們一直在為此吃苦、為此挨累、為此抱怨,卻又似乎樂此不疲,從而成了一道特有的官場風景線。

  適度提高包括領導幹部在內的公務員待遇

  應標本兼治,堵死公務人員灰黑收入的渠道,杜絕除工作特別需要之外的公款消費。同時,適度提高公務員特別是基層公務員的薪金,解決他們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保證他們在不貪不佔的前提下,過上體面的生活。

  堅持頂層設計和鼓勵基層創新相結合,紮實有效地推進民主法治建設

  要確立法律特別是憲法的權威,促使基層幹部依法施政,並在法治的框架內放手辦事。要把部分公共事務交給社會,轉變政府職能,減輕基層幹部的負擔和工作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0: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