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第三次工業革命 會發生在中國嗎?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15-1-16 10: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明鏡網/日期: 2015-01-15
  中國經濟最需要的是進行一次脫胎換骨的變革,而唯有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才能做到此,那麼第三次工業革命會發生在中國嗎?回答顯然是:痴人說夢話,這怎麼可能呢?第三次工業革命只能夠發生在美國。但是如果對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即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何會發生在美國與德國,而不是英國?也許我們會冷靜許多。

  學術界對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及14、15世紀科技革命為何會發生在西方而不是東方討論了很多,但很少討論為何第二次工業革命會發生在美國與德國即後起資本主義國家,而不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對第一個問題的討論,學術界的共識是制度革命推動了科技與工業革命,並由此形成了東西方的大分岔與大分流。當馬克斯·韋伯將西方資本主義興起歸於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時候,無異於是說貪婪是西方世界興起的根源,正是對財富的貪婪激發了衝動,並由此轉化為冒險與投資,轉化為節儉與勤勉,轉化為財富的創造,科技的發展,工業的興起與城市的建立。所以,後來道格拉斯·諾斯認為如果一個社會沒有經濟增長,那是因為沒有為經濟創新提供刺激。而西方世界的興起應該歸於制度革命,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正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因為正是這樣一個有效率的組織造成了一種刺激,將個人的經濟努力變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的活動。反之如果社會沒有刺激個人去從事引起經濟增長的那些活動,便會導致停滯狀態。

  那麼,對於第二個問題學術界討論的共識又是什麼呢?一般歸於落後國家的后發優勢,實際上還是制度問題,因為投資行為主要受制於預期利潤,利潤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於制度。19世紀是歐洲的世紀,更是大英帝國的世紀,以產業效率為中心,英國創造了一個貿易的而非領土的帝國,但是,在1870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由盛而衰,其原因在於資本的流出與對外投資的加速發展,1870年至1913年間,英國的對外投資增長了近250%,1913年達到了40億英鎊,相當於近一半的英國儲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除了土地之外,英國資產的一半多在海外。無疑對外投資從短期和對資本來講比國內投資盈利更高,但是,長期來看對英國和世界經濟結構都是一種深遠的變化,這種影響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對於英國來講由於投資轉向,經濟結構由生產創新型結構轉變為食利與消費型結構,財富與利潤主要來源於海外投資而不再是國內生產,所以資本對創新與生產興趣下降,更關心金融與海外投資的回報,由此是英國錯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推動了后發國家的崛起,美國的崛起與繁榮很大程度上得益於19世紀後半期的全球經濟結構的變化與資本和技術的轉移,當時英國人和英國公司每年都將他們一半以上的存款投資到美國,這甚至超過了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投資。雖然這些投資帶來的收益使英國每年的國民收入得到增加,但是這些投資本身讓美國企業完成了現代化,美國在一夜之間從以農耕為主的社會成為以工業為主的都市化社會,成為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功的象徵。不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創新源於英國和法國,但是這些創新的運用卻在美國,美國不僅融入了當時英國的世界經濟體系,而且順勢而為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原因關鍵在於美國是一個生產與創新型的年輕經濟體。

  但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走向由盛而衰的軌跡,美國之所以走向失落根本原因也在於其對外投資的加速與國內產業的轉移,因為高工資,以及美國國內市場的飽和,利潤空間的稀薄,導致美國公司將加工和製造遷移到低工資的發展中國家,最初是轉移到日本,亞洲四小龍,然後是中國。美國跨國公司在這些國家進行生產加工,然後再將產品通過廉價的現代化運輸工具返銷到國內和世界其它地方,這樣顯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但是製造業的轉移導致美國產業的空心化,導致失業率的劇增,中產階級每況愈下。而且因為美國自己生產的東西越來越少,除了農產品和別國無法加工生產的高科技產品,美國的消費越來越依賴於進口。結果貿易赤字急劇上升,美國2010年貿易赤字總額達到49789億美元,其中對中國貿易赤字擴大到207億美元。怪不得已故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經講到,也許美國失去的就是中國得到的,中國得到的就是美國失去的。

  無疑,美國是在重蹈英國的覆轍,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投資的轉向逐步改變了美國的經濟結構,從生產創新型經濟轉變為食利與消費型經濟模式,資本更加關心海外投資的回報而不是國內的生產與創新。而中國崛起無疑得益於20世紀末期與21世紀初經濟全球化與資本和技術的大轉移與大分流,中國不僅抓住了機遇而且順勢而為。由於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資本和技術的轉移和輸入,中國迅速成為全球最大和最廉價的生產和加工基地。首先,1978年以來中國獲得了5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世界投資中心,美國500強企業前10名都有在中國投資,並且它們在中國的生意份額越來越大,超過其本土成為盈利的主要來源。由於大量外資的湧入使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平均增長率達到9.5%以上,是美國經濟增長率的3倍,由此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和製造業大國,結束了美國在製造業110年雄踞全球首位的歷史。製造業的迅速發展,中國隨即又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根據統計中國GDP總額事實上已經超越美國。最近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發表文章預言:中國世紀從2015年開始。但是,顯然從GDP世界第一到中國世紀還有很長的路,目前而言中國最需要的是一次脫胎換骨的經濟結構變革,而要達此目的,唯有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那麼,第三次工業革命會發生在中國嗎?顯然許多人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痴人說夢話。美國依然是世界創新大國,擁有許多世界一流的大學與研究機構,許多創新都源於美國,所以美國是最能夠推動與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國家。但是,從經濟結構來看,美國已經不是生產創新型國家,財富與利潤主要來源於海外投資而不是國內生產,所以即使創新,但是運用極可能不是在美國,而是在中國。相比之下中國是一個年輕的生產創新型國家,它的財富主要來源於生產,而要生產就必須創新,這樣才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也許這一差異可能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會發生在中國而不是美國的主要原因。不是嗎?第二次工業革命誰會預料會發生在美國呢?但是事實上卻發生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6: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