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臭氧層根本不存在![轉帖]

[複製鏈接]

16

主題

102

帖子

40

積分

版主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黑俠 發表於 2004-12-19 11: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臭氧層根本不存在!



在高中《地理》(2004年人教版)第51頁上,有「大氣環境保護---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的篇章,在「中國環保部網站」上,有中國政府官員在這10多年來砍殺我國氟里昂(氯氟烴)的偉大「政績」。但是,臭氧層果真須要保護嗎?保護了嗎?臭氧層存在嗎?寫這課本的專家教授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嗎?有必要給中學生講這些還在爭論的問題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把臭氧層問題搞清楚了嗎?他們根據什麼經典原理來審定這篇教材的呢?困可能天底下的讀書人大多數還蒙在鼓裡,不知這西方科學圈子裡的一場世紀騙局。
下面我來向同學們講講這場騙局的構成,也請各中學的化學老師做個實驗,看本人講的有沒有道理。如果化學老師的實驗與《地理》老師的說法不同,就請地理老師閉嘴,別再那麼毫無顧及地欺騙學生。



先看1年前在網上發的帖子:

臭氧層根本不存在!-----簽維也納公約是中國科學家的恥辱

「保護臭氧層」的口號喊了20年,國際首腦們的會議從蒙特利爾開到了維也納,政客們簽字、宣誓、立法、頒行、動員、獎勵、督促、落實、檢查、懲罰……科學家們觀察、研究、實驗、抽樣、統計、計算、跟蹤、拍照、建模、分析……好不忙呼!
這裡面自然有我們中國科學家的貢獻與功勞。可如果我們都靜下來仔細想一想,臭氧層存在嗎?臭氧氣體分子O3 比氧氣O2 還重,它是如何「擴散」到23公里高空去的呢?O3 都能上去,那攀登0.8公里高珠穆朗瑪峰的登山隊員還用得著背氧氣瓶嗎?20公里高空的U2型偵察機還會因為缺氧而經常熄火嗎?如果O3 能「浮升」那麼高,雨後海邊散步的人們還能嗅到臭氧嗎?

當把這些小學生思考的問題弄清楚時,我們會突然發現,臭氧層根本不存在!「保護臭氧層」行動純屬一個人類共同關心的國際玩笑,您與我的理性尊嚴都被一批假洋科學愚弄了20年!當然,還有更顯赫的人物也在其中。為揭示「臭氧層理論」的虛妄,本人於1997年在《地球大揭秘》、1999年在《國土再造》等書與文章中做了一般性討論,現轉貼於下,請各位網俠公論。





《地球大揭秘》第二章 第二十三節:臭氧層會消失嗎?

?在24公里高度密集著一層臭氧,因它吸收了來自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使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線的傷害,人們自然把它看成是生命的保護傘。臭氧(O3)呈淡藍色,是氧(O2)的同素異形體,比氧重,且更容易溶解於水,在實驗室里對氧氣放電,就可獲得臭氧。反應式為:
? 3O2放電2O3

?現我們帶上一瓶臭氧O3,乘熱氣球向20公里高空浮升,然後將這瓶臭氧倒出。倒出的臭氧O3是向24公里高空浮升呢,還是向地面下沉呢?由於臭氧O3比氧O2重,它肯定向地面沉降。如此說來,24公里高空根本就沒有臭氧O3分子層存在。?平流層中間的臭氧是從哪裡來的呢?如前所述,水第二次蒸發后,負氫氧根離子(OH-)浮到平流層底部還原為水(H2O)和氧氣(O2)並放出電子,在20公里高空強烈的太陽輻射條件下,一部分氧氣便結合為臭氧,反應式為:
3O2輻射2O3

? 由於臭氧(O3)有專門吸收太陽紫外輻射的性格,從紫外線中「吸入」足夠的能量之後,最外層的部分電子剝離,轉化為正臭氧離子(O+3),同時體積膨脹,比重降低,向上浮升,在24公里高處聚集起來,構成阻擋紫外輻射的臭氧正離子圈層。

?臭氧的成因說明,臭氧層的厚度與太陽紫外輻射的強度成正比。當太陽紫外輻射強時,更多的高空氧分子會被紫外線轉化為臭氧正離子,上浮到原臭氧層,使之加厚。當紫外輻射減弱時,更多的臭氧正離子會尋找電子,還原為臭氧分子,或還原為氧氣分子並向低空降落,使原臭氧層變薄。這種自然的化學平衡與實驗室里的化學平衡是同一個道理,人們完全可以實驗模擬。

? 由上可知,赤道上空的臭氧層會比兩極厚,夏季會比冬季厚,白天會比夜間厚,太陽活動高峰期比低谷期厚。除非某時耀斑突然爆發,紫外輻射驟然加劇,臭氧層來不及及時補厚,才會有一部分紫外線射入低空,對生物產生危害。?現代環境科學關於人類使用氟里昂製冷設備,會破壞臭氧層的推論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氟、氯化合分子根本浮升不到24公里高空。現南、北極臭氧空洞被發現,並非人類使用氯、氟后才出現,那裡從來就是空洞。一是因為兩極紫外輻射弱,臭氧層本來就薄;二是兩極處在西風風筒的中心,如同水面漂浮著油層,一旦水和油麵被卷進旋渦中心,你就無法看到油麵,因為油和水在旋渦中心混在一起了。試問,既然太陽紫外線射不到南北極圈,那裡出現臭氧空洞對地面生物有什麼危害呢?南極的企鵝不照樣健康
地生存嗎?




《國土再造》第二章第三節: 臭氧O3層根本不存在?

下民不可以佑(保護)8萬公里厚的磁層之天,難道不可以佑5公里厚的臭氧之天嗎?如果不加強對藍天的護佑,頭頂上的臭氧膜層真的穿了洞,怎麼辦??其實,所謂「保護臭氧層」,只是環保大媽們的一場鬧劇,23公里高空根本沒有什麼臭氧分

子O3層。義大利的阿伏伽德羅(Avogadro,1776~1856)早在1811年就測定了不同氣體的比重,如果以地面混合空氣的比重為1,那麼氫氣H2的比重為0.0695,故氫氣球可以浮上藍天。水蒸氣H2O的比重為0.622,因而能在對流層頂部形成雲層。氮氣N2的比重0.967,而且數量巨大,故能充滿平流層及其底部的浩大空間。氧O2的比重為1.105,所以在5千公尺以上的喜瑪拉雅山區氧氣非常稀薄,含氧量不足10%,而海面空氣的含氧量多在21%左右。二氧化碳CO2氣的比重為1.529,因而有些盲目下到地窖的人會被二氧化碳氣窒息而死。臭氧O3比重是1.657,在雷雨過後的海邊就能嗅到大量的臭氧,一些山谷里的臭氧含量也比山頂更高。氯氣Cl2的比重是2.49,一些制氯氣的工廠發生泄漏事故以後,住底樓的人最先中毒身亡,住7、8樓的人往往沒事兒。這些日常生活經驗說明,臭氧O3不可能無緣無故往23公里高處聚集,這裡面必有還未弄清的原因。 ?

任何科學都必須以觀測、實驗為基礎,大氣化學研究所的專家只須放兩個氫氣球,就可取得兩瓶23公里高空的氣體樣品,進行化學分析,看看那裡的臭氧O3與裝在中學化學實驗室玻璃杯里的臭氧O3有什麼區別,為什麼玻璃杯里的臭氧O3不浮到23公里高空去,為什麼23公里高空的臭氧O3不掉到玻璃杯里來。要完成這項證明,實在是小菜一碟的事兒,可環境科學家們論文寫了幾千噸,連這點化學「疑難」都不去認真弄弄清楚,怎麼能以理服人呢??顯然,這裡的大氣化學疑難是人造的,自然界中的臭氧O3要向23公里高空浮升的話,那麼實驗室里裝臭氧的杯子就應該像裝氫氣H2的那樣倒扣過來,以阻止其向上浮升。既然實驗室里的臭氧要從桌面流落到地面,那麼自然界里的臭氧也會如此,5公里厚的臭氧層應緊貼在地面,平原上的人類將被「淹沒」在5公里厚的臭氧O3氣海里,並先後窒息而死。既然這種現象沒有發生,那23公里高空的臭氧必與實驗室里的臭氧不同。也就是說,目前人們通常所說的那種臭氧O3層根本不可能存在。?

環境科學家不會同世界開這天大的玩笑吧?如果臭氧O3層不存在,那我們這些臭氧層的保護者豈不是受騙了?筆者當然不相信這種騙人的事情會在光天化日之下發生,雖然不敢肯定始作俑者有否誤導別國環境科學的動機,可這裡面必存在某種學科之間的誤會。通過高層大氣的輝光放電現象,大氣物理學家可以通過輝光光譜來判斷各層大氣的主要化學成分。23公里高處的輝光光譜特徵確實同臭氧O3的光譜特徵一樣,當然能斷定那裡就是臭氧氣層。?

但高空臭氧與低空臭氧的物態卻大不相同,低空臭氧O3是分子物態,高空臭氧O3+卻是離子物態。雖然兩種臭氧都由3個氧原子組成,有共同的光譜特徵,但高空臭氧離子外層卻少了幾個電子,其體積也比低空臭氧分子大,密度比氮氣N2還小,故能浮升到氮分子氣層之上,形成一層5公里厚的臭氧O3+離子氣層。?失去外層電子后的臭氧離子O3+體積應該更小,密度更大,更應沉降到地縫和礦井裡,怎麼會浮升到氮氣N2之上去的呢?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氣體分子間隙」這一基本物理概念。在一個大氣壓強、氣溫為O℃的標準狀況下,氣體分子的總體積只佔氣體體積的4/10000,即1公升臭氧O3氣體中,氧O3分子的實際剛性體積之和只有0.4厘米立方,另999.6厘米立方都是分子自由活動的間隙。注意,不要把這種間隙理解為「真空」,對間隙的性質問題我們先擱置下來。打個比方,在1「公升」宇空範圍內,每個臭氧分子O3有如每顆星星,把全部星星集中到一處,星星的總體積只佔這宇空的萬分之四,但質量是這宇空物質的全部。?

當這些臭氧O3分子在太陽紫外線作用下失去若干個外層電子之後,其質量沒有明顯的變化,因為分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然而,失去幾個外層電子之後,臭氧離子O3+同分子O3有了明顯不同的空隙要求。O3+要求佔有比O3更大的空間空隙。如果原來的O3隻需要佔有1升空間的話,在它們都變成O3+后則要求佔有4升甚至5升的空間。一般說來,被電離或光解得越厲害,失去的自由電子越多,要求佔有的空間就越大,相同容器里所裝的離子數目就越少,密度就越低。?

在自然界,因臭氧離子O3+的比重只有0.4左右,密度比氮氣N2小,故它能浮升到23公里高空,處於氮氣之上。臭氧分子O3的密度比氧氣還大,故它只能掉到礦井底部或漂浮在大海海面。同理,某些負離子的密度比分子略大,如臭氧負離子O3-與負氧離子O2-也會向海面與礦井沉降,處於地面氮N2氧O2分子之下。如果我們在23公里高空灌滿一瓶臭氧離子O3+,當帶回到地面吸入所失電子之後,它會還原成臭氧分子O3,其體積就只剩小半瓶了。同理,如果把地面的臭氧負離子O3-或分子O3帶到高空,當太陽強紫外線剝離它們的部分外層電子之後,體積會增大,氣瓶會脹破,這一實驗並無什麼難度,上下各跑23公里就有結果,實在算不上尖端。?

當然,讀友還會追問,23公里高空的臭氧離子圈層又是怎麼形成的呢?從哪裡冒出這5公里厚的O3+呢?是上帝特意製造出來的保護傘??至於地球臭氧離子層的來源問題,本人已在《地球大揭秘》第二章二十三節做了說明,這裡不再贅復,金星與火星氣層中的臭氧O3+也有相同的形成機理,即臭氧離子O3+是太陽紫外線曬出來的。地球南北極區沒有太陽紫外線的直射,那裡終年無力的斜陽,怎麼可能光解出臭氧離子O3+呢?太陽紫外線從來不到南北極圈去,那裡要臭氧層幹什麼?南極還要戴草帽?臭氧空洞不正好讓企鵝多曬點宇空的星光暖暖身子??

1997年,國外一些臭氧專家驚呼:「不得了了,南極的臭氧空洞越來越大!照此速度下去,地球臭氧層100年後就消失了,誰來保護地球啊!」其實,這些專家如大海的蜉蝣,看到一次漲潮就預測洪水就要翻天,而不知兩極臭氧空洞的大小是隨太陽紫外輻射強弱周期而變化的,南極臭氧空洞擴大,正說明太陽紫外輻射處於減弱期,紫外輻射減弱了,還要那麼厚大的臭氧層幹什麼呢?雨都停了,還要撐傘嗎?事實上,南北極圈的空洞面積這幾年又減小了,因為太陽正在步入下一個活動高峰期。




第四節: 我為氟里昂辯護?

1931年,美國北極冰箱公司為一種新型製冷劑FD12註冊了專利,到70年代,世界以氟里昂為製冷劑的冰箱年產量已接近5000萬台,隨後,氟里昂空調也陸續走進了千家萬戶。?氟里昂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化學冷凍劑和噴射降溫氣體,其分子式為CF2Cl2(二氯二氟甲烷)或CFCl3(三氯氟甲烷)等,因其分子式中含有氯、氟、碳三種元素,所以也被叫做「氯氟烴」或「氟氯烴」,它本來是一種無毒、無腐蝕性、不燃燒、不爆炸的化合物,對地面大氣與人類健康不構成威脅。半個多世紀以來,沒有任何給空調、冰箱加氟里昂的工人被送醫院急救,也沒有氟里昂造成其它嚴重事故的報道,歷史已經證明,它是人類的朋友,對環境並沒有什麼傷害。?

1970年,美國人在討論超音速飛機可否使用氟里昂為冷卻氣時,某專家第一次提出了它破壞臭氧層的可能,即飛機帶到平流層底部的氟里昂有可能被強紫外光分解,其中的氯Cl原子有可能去爭奪臭氧O3中的氧原子,使臭氧O3變為一氧化氯ClO和氧氣O2。其化學過程如下:?

CFCl3 ---紫外光射---CFCl2 + Cl?
CF2Cl2---紫外光射---CF2Cl + Cl?
然後?
Cl + O3 --- ClO + O2?
ClO + O --- Cl + O2?

其實,當時美國的專家只是表示一種擔心,並沒有表示堅決反對。況且,高空的光分解與化合反應過程並沒有到此完結,因為氧氣O2在太陽紫外射線作用下,又會還原成為臭氧O3。

3O2 --- 紫外光射---2O3?

這一還原過程同我們在實驗室里用電火花制臭氧O3的原理一樣,而且氟里昂分解出來的氯Cl原子也會重新結合為氯氣分子Cl2,並向地面沉降。?

到70年代中期,西方一批「環境科學家」據美國專家的隻言片語,做起了另外的文章,他們說全世界每年約有1000萬噸灌入冷凍壓縮機的氟里昂跑到了大氣層,使高空臭氧數量減少,臭氧變薄,南北極區相繼出現了臭氧空洞,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皮膚癌患者增加到14萬,而且每年有4人因皮膚癌喪生,白內瘴發病率增長也與此有關,甚至海洋生物也受到了株連。……一時間,氯氟烴(氟里昂)由人類的功臣變成了罪惡的殺手,並驚動了世界各國的首腦,大家一起想辦法出主意,來制伏氯氟烴這伙地球的「公敵」。

1987年,132個國家的環保部長跑到蒙特利爾簽訂了「保護臭氧層」的議定書。1996年11月27日,164個國家的首腦跑到維也納開會,大家一致同意毀掉2.1萬噸氯氟烴。「可喜」的是,後來實際毀了7.5萬噸!當然,這個數字是各國統計局編報的,到底毀了多少斤兩,只有寫報告的記者們知道。但就另一些記者的嘴皮,說地球的製冷設備在以幾何級數增長,被淘汰設備泄漏的氯氟烴也在同比增長。可與此同時,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了,南極的臭氧空洞在2000年縮小,這都是各國領導重視的結果。看來,國際首腦會議開得越頻,氯氟烴泄漏越多,臭氧空洞越小,臭氧保護者的功勞越大。?

1998年秋,本人與某國環保總局臭氧司E副司長作了如下對話:?
雷:在下敢問司長閣下,臭氧究為何物焉??
E:臭氧者,O3是也,氧O2之同素異形體也。?
雷:臭氧海拔幾何?層厚幾許??
E:高度約海拔23公里,厚約5公里。?
雷:氟利昂CF2Cl2、臭氧O3、氧氣O2、氮氣N2四者誰輕誰重??
E:氟利昂最重,臭氧次之,氧氣O2又次之,氮氣N2輕。?
雷:取25公里高玻璃長筒,灌上述四氣與其中,誰居其上,誰居其下??
E:氟利昂原子量為120,臭氧O3原子量48,氧O2原子量32,氮N2原子量28,按阿伏加德羅定律,氮氣比重0.967最輕,應居其上層,氟利昂比重4.14,應居其下層,臭氧與氧居其中也。?
雷:現打碎此玻璃高筒,四氣互換其位乎??
E:其層次應不互移。?
雷:然則地球8公里高處之珠穆朗瑪峰何以缺氧焉?23公里高處之臭氧何以高懸其上,而不下就其位焉?氟里昂何術何能而高升於九天之上焉??

E副司長無言以對,答吾「可以研究」云云。讀友別以為我在編撰寓言,雖然E君不知臭氧O3憑何身居23公里高位,但他的臭氧司副司長照當,保護臭氧層的文件照發,臭氧層保護經驗交流會照開。?據說江蘇某市生產氟利昂的基礎設施較好,其產品也一直供不應求,本是一方的創利大戶。就因為環保局臭氧處的官員盯得緊,只好下馬。又斥資上千萬元進行技改與轉產,後來還得了面環保錦旗,受到了臭氧管理部門的表彰。(詳情可查環境保護網,2004-2-8加)?

這類似兒戲般的政策在世界各國都有上演,而真正吃虧的還是咱們中國這些發展中國家。人家玩製冷劑玩了半個多世紀,錢都賺夠了,正當中國要發展製冷工業的時候,西方三流環保科學家隨便編個「科學故事」,就能有效扼制你的經濟增長,使你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與機會損失超過修一座三峽大壩。而這些所謂的「國際框架公約」對於發達國家本身來說,只是一些政客哄輿論的糖票,有誰像我們中國這樣認真呢?再說,人家洋專家本來就是騙你玩的,你一個司長、處長還真能把氟利昂玩到天上去??

如前所述,23公里高空的臭氧離子O3+同地面的氟里昂氣體分子有天壤之隔,即使你用協和式超音速客機把氟里昂運到23公里高空,也破壞不了那裡的臭氧層,因為被破壞的臭氧又會自動還原為臭氧。況且你地面泄漏的氟里昂自己浮不到23公里高處去。簡單的數學計算表明,人造的那點氟里昂氣體在海洋表面一鋪,連一毫米厚的影子都找不到,怎麼可能去改變大氣的成分呢?有哪位嚴謹認真的環保科學家在海面取過空氣標樣,分析出其氯氟烴分子所佔的大氣比例?這些毫無科學根據的環保理論,可以去騙騙不學無術的傻瓜,怎麼連部分官員也會一同入局呢? (其實,周光召院士很早就對類似問題提出過真知灼見,只是未引起重視罷了.2004.2.8.加)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2

主題

197

帖子

4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洋博士(十一級)

Rank: 2

積分
44
沙發
tubage365 發表於 2004-12-19 14:18 | 只看該作者
真的 假的

我都被說動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2: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