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紐約時報》為何選擇性失聰?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1-6 14: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紐約時報》被認為是美國嚴肅媒體的代表,與那些花花草草的小報不同,這份報紙由於風格古典高貴,被稱為「灰貴婦」。然而,近年來,這位「灰貴婦」卻常常選擇性失聰。

  一方面,《紐約時報》對發生在美國以外的抗議活動抱有極大的興趣。例如,香港「佔中」運動以來,《紐約時報》將其貼上中國版「顏色革命」的標籤,興緻盎然地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報道,竭力為非法「佔中」活動塗脂抹粉,稱「香港呼籲民主的抗議活動具有普世的吸引力」。當香港媒體揭露美國情報人員蓋瑞特出現在「佔領區」時,《紐約時報》派出記者對他進行專訪,稱蓋瑞特現在的身份是香港城市大學研究生。如此明火執仗地為美國情報人員的身份打掩護、做粉飾,不禁令人側目。

  另一方面,「灰貴婦」對發生在自家門口的抗議活動卻選擇性失聰。美國爆發「佔領華爾街」運動后,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美國主流媒體集體失語,在運動初期採取鴕鳥策略,對這場運動不予報道。在運動愈演愈烈之後,《紐約時報》又把這場運動描述為「無可識別的領袖、無明確訴求的烏合之眾」,立場堅定地站在民主黨政府一邊,對 「運動」中涉及的政府、警察、黨派等問題一概採取保守、溫和的報道策略,著力塑造美國政府親民、維護民眾言論自由權利的高大形象。

  《紐約時報》對國內外事務採取雙重標準的例子數不勝數。例如,2013年4月波士頓爆炸案發生后,《紐約時報》立即將其定性為恐怖襲擊,並迅速為「恐怖分子」貼上「車臣移民」、「信仰穆斯林」等標籤。2014年3月,中國雲南昆明發生重大暴力恐怖事件,國際社會一致譴責這起恐怖行為,但《紐約時報》卻拒絕使用「恐怖分子」的說法,僅把恐怖分子描述成「持刀襲擊者」,藉機大肆渲染所謂的「民族矛盾」。

  《紐約時報》之所以採取雙重標準區別對待國內外新聞報道,反映的是「新聞自由不能逾越美國國家利益」 的理念。對於《紐約時報》而言,新聞自由是資本的自由,是美國對外輸出革命、顛覆他國政權、肆意踐踏他國主權的自由,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美國在全球的國家利益,維護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

  美國媒體絕大多數是被資本財團所控制的,這從根本上決定了美國媒體實際上是資本財團的耳目喉舌。《紐約時報》長期以來都是索爾茲伯格家族財產,旗下還擁有《國際先驅論壇報》等主流媒體。《華爾街日報》和《今日美國》隸屬於默多克旗下的新聞集團,《洛杉磯時報》屬「時報-鏡報公司」,財政上受控於美洲銀行財團,與摩根財團也有關係。美國媒體的聲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美國大財團的訴求。換言之,美國各媒體當初對「佔領華爾街」前期運動的冷淡態度,其實就是各大財團的態度。

  深入探究西方各大媒體的股權分佈和管理層構成,還可以發現,美國各大媒體與財團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被通用電氣收購,後者則被摩根財團控制;美國有線電視公司(CNN)的後台老板是傳媒巨頭時代華納,而時代華納的13位董事會成員中,有10位都是投資公司、跨國企業、知名媒體的高管和前政府高官;擁有美國廣播公司(ABC)等媒體的另一傳媒巨頭迪斯尼集團,其董事會成員包括了波音、寶潔、維薩、谷歌、星巴克等多家知名企業的前任或現任高管。

  因此,儘管美國主流媒體宣稱追求新聞自由和新聞專業主義,然而其核心價值標準卻是高度一致的:維護資本集團的利益及其合法性,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這已成為美國媒體「政治正確」的標準,是不可觸碰的「紅線」,而其它國家的核心利益則根本不在考慮之列,由此選擇性失聰也就不足為奇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10: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