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褚時健的勵志故事:戛灑糖廠的奇迹 (圖)

[複製鏈接]

5766

主題

5826

帖子

809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鬧木鬧木 發表於 2014-12-19 16: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內獲得成功,是不難實現的,但一個人在眾多不同領域裡獲得成功,假若不是天才,就似乎必該有神助,但褚時健卻一生從事過多種職業,且在每一個職業都創造了或大或小的傳奇,除了著名的「紅塔」與「褚橙」,褚時健還創造過其他的商業奇迹。

  下面講述的故事或許能夠揭示他不斷取得成功的奧秘。

  

  1963年,褚時健到新平縣曼蚌糖廠擔任副廠長。

  1965年,新平縣產業布局調整,曼蚌糖廠關閉,廠里的職工都轉到了新廠——戛灑糖廠。

  在褚時健的記憶里,它們就是一個廠。褚時健的幹部履歷表上也寫著:1963年—1979年,雲南新平縣曼蚌糖廠副廠長。

  糖廠就在戛灑鎮上,有一百多名員工。別看廠子不大,這在地處哀牢山腹地產糖區的新平,也是個數一數二的國企。糖廠靠近山腳,用溪水做動力,榨甘蔗汁熬紅糖。糖渣可以用來釀酒,糖和酒是主要產品。

  糖和酒,對褚時健來說太熟悉了。他從小在家鄉就烤酒,在農場又熬過糖,他覺得,自己來搞這個廠很有「譜氣」。當時糖廠並不賺錢,平日里百多號人,榨季加上臨時工可達兩三百人,一年干到頭,反而虧損20萬。縣裡沒有錢補貼,都是靠省財政負責平衡。對於一個基本沒有工業的特困縣,這也成了領導的一塊心病。

  褚時健的介入,還是從摸清情況開始。他發現,糖廠所用的榨糖工藝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據說已經有三千年歷史。土灶上有從大到小的八口鐵鍋,最大的直徑一米多。燒鍋用的是木柴,水磨碾過的甘蔗汁倒進鍋里熬。因為怕熬煳了,工人們需要一邊燒火一邊攪鍋,勞動強度非常大。褚時健算了算,出1公斤紅糖用12公斤甘蔗,耗燃料5.2斤,100公斤甘蔗只能產糖9公斤,用的燃料卻高達近50斤。因為燃料是木柴,用量又大,這麼多年下來,廠區附近靠江邊的樹都被砍光了,只有上山去砍。

  褚時健在生產會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搞企業,必須講效益。具體到一個小糖廠,就要算算一噸甘蔗能出多少糖,它的成本,也就是原料費、燃料費,還有人員、水電、機器磨損等其他費用是多少。現在這種高能耗、低產出的生產方式,怎麼可能不虧損?廠里的技術人員提出:「我們用這種方式生產了許多年,要想進行技術改造沒有資金行不通,廠里年年虧損,哪裡來錢搞改造?」褚時健說:「最現實的做法就是先從改灶和改燃料入手,花錢少,見效快。」

  那段時間,褚時健天天穿著背心短褲泡在灶火邊。新平天氣熱,他成天在火邊烤,汗流浹背,全身就沒幹過,人又長得又黑又瘦,真有點兒鋼筋鐵骨的味道。糖廠的員工都覺得這個副廠長不同尋常,就憑他肯吃苦的勁頭,肯定能搞出名堂來。

  糖廠的主打產品是紅糖,但糖的質量一直不過關。廠里過去的方法是高溫煮、高溫蒸發,不是煮過了頭顏色太深,就是蒸發后的結晶太硬,打都打不爛。褚時健琢磨出一套方法,把白糖廠生產的基本原理引到紅糖廠來,用低溫煮、低溫蒸發來提高紅糖的質量。正是這一改革,促使紅糖的一級品率大大提升。

  正趕上榨季,廠里的鍋爐壞了。大家都不會修,圍著鍋爐七嘴八舌,可誰也想不出辦法。如果進城去請師傅來修,一來一去要耽誤好幾天。褚時健不吭聲,圍著鍋爐琢磨了兩個小時,然後爬進了還帶著高溫的爐膛。幾分鐘后,全身冒著熱氣的褚時健出來了。令人稱奇的是,罷工的鍋爐好了。這一情景十多年後再次重演,只不過那時的鍋爐已經是玉溪捲煙廠的大鍋爐了。

  當副廠長的第一年,褚時健的改造就見了成效。燃料由木柴改為甘蔗渣,每公斤糖所耗的燃料從5斤2兩猛降到了8兩,節省燃料五倍多;糖榨三回,百公斤甘蔗出糖量達到了12公斤;低溫蒸發,糖的一級品率從10%一下子飆升到85%。

  這一年,糖廠贏利了,不但填平了20萬元虧損,還有了8萬元的盈利。

  這28萬元對於新平縣財政來說,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4: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