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歐洲國家為什麼不爭「釣魚島」?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2-12 14: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類走入新世紀后最大的事件,恐怕就是在這塊星球上最文明最富庶的版塊——歐洲走向統一。2003年7月,歐盟制憲籌備委員會全體會議就歐盟的盟旗、盟歌、銘言與慶典日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根據憲法草案:歐盟的盟旗仍為現行的藍底和12顆黃星圖案,盟歌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銘言為「多元一體」, 5月9日為「歐洲日」。而誕生於1999年1月1日的歐元,經過3年過渡期,也於2011年1月1日起正式進入流通領域,成為歐元區12國的法定貨幣。再經過兩個月的「雙幣流通期」,各成員國貨幣將退出市場,12國的3億多人從此將永遠告別祖輩習慣使用的馬克、法郎、里拉、先令、比塞塔、荷蘭盾等本國貨幣,真正成為使用單一貨幣的「大家庭」。歐洲的統一,標誌著人類文明分久必合的偉大趨勢正在這塊飽經戰亂的星球上逐漸形成。那麼為什麼是歐洲,而不是——比如說亞洲最先走向統一呢?

  這首先還是得從硬體——經濟——上說起。需要指出的是:歐洲各國是人類最先進入資本主義階段的先驅,這使得它們在經濟上的整合有了先天的基礎。雖然二戰後因為冷戰的原因,歐洲脫離資本主義體制而進入所謂「社會主義大家庭」,但經過半個世紀的實踐,這些國家終於認識到所謂社會主義乃空想烏托邦,迷途知返,它們又紛紛返回資本主義懷抱,浪子回頭金不換,成為更加堅定的市場經濟擁護者和實行者。除了在體制上的認同外,在經濟發展上,雖然有所差距,但歐洲各國都自有其雄厚實力,這也為歐洲統一在經濟上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認識到:實力均衡是歐洲能夠免於戰爭的必要條件,國家之間互相制衡的歐洲才能使歐洲免於戰爭。為此,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向西德總理阿登納提議,將兩國的煤鋼生產置於一個超國家的高級機構管理之下,並將該機構向其他國家開放,這項建議得到了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6國在巴黎簽訂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正式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德國積極響應法國的建議,因為戰後除了發展經濟,德國已經沒有其他的路可走。歐洲煤鋼共同體對於6國的經濟發展和安全保障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6國決定將合作的範圍擴大。後來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歐洲共同體」,直至歐盟一體化。 西歐的經濟一體化政策讓其成員國受益匪淺,除了英國和歐共體(歐盟)的關係一直磕磕絆絆。在英法德三國中,德國是歐盟擴大的最積極支持者,這個歐洲最大的貿易國希望能夠讓自己的產品更容易地進入與它為鄰的東歐市場。法國則更希望歐盟能夠在它擁有更大話語權的西歐範圍內加深一體化。

  反觀亞洲:在體制上既有最成熟的資本主義體制(如日本、韓國),又有僵硬的社會主義體制(如朝鮮),還有各種君主制國家(如不丹、尼泊爾);這些國家在貧富懸殊上也十分驚人:亞洲開發銀行2012年4月10日公布2012年亞洲發展前景報告稱,如果亞洲地區不平等狀況在過去20年維持穩定,期間的經濟增長原本可以讓另外2.4億人擺脫貧困,相當於亞洲發展中地區2010年人口總數的6.5%。但近年來,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快速成長反而進一步導致了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損及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穩定。過去10年間,富裕家庭收入所佔比重上升,地區內多數國家佔總人口僅5%的最富裕人士,掌握的總收入接近20%。如此紛繁的體制,如此懸殊的貧富,使得亞洲的統一幾乎就是鏡花水月。

  再看歷史的原因。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後果,使得歐洲各國人民和政治家進行深刻的反思,他們不能不認真考慮「歐洲統一」的現實必要性。而這種必要性也存在可能性:這首先表現在二戰後,西歐各國都清一色地成為民主國家,這使得各國政治生活上更加緊密,價值觀上更加接近。而且,民主共和制度是聯合的先決條件。因為只有在民主體制下,才能形成協商、妥協和寬容的作風。這印證了盧梭和康德曾經闡述過的共和制度與歐洲統一之間的關係。其次,經濟一體化的政治障礙基本消除。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就已開始形成統一的經濟地域。但那時經濟團結受到政治競爭的限制,沒有導致政治上的團結。而二戰後,政治競爭這一障礙大大削弱,為經濟一體化拓寬了道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戰後德國對戰爭的深刻反思,也為歐洲的統一消除了極大障礙。

  反觀亞洲,雖然亞洲在二戰中也飽受摧殘——其中尤其以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受害最深。然而戰後因為冷戰的緣故,亞洲各國分崩離析,各自建立了自己的體制。更重要的是:因為戰爭的主要發動國日本在戰後拒絕對戰爭進行深刻反省並向其他受害國做出誠摯道歉,使得戰爭傷口癒合無期,各國之間的怨氣也無法消除,這也使得所謂亞洲的統一變成天方夜譚。

  當然還得談一下文化方面的緣故。歐洲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深邃的理性,構成了歐洲一體化廣闊的人文背景和基本要素。義大利作家瑪•格•梅吉奧妮在其《歐洲統一賢哲之夢——歐洲統一思想史》一書中有這樣的說法:「在歐洲文明的共同背景下,歐洲確實存在著統一的根本因素。這種因素有著共同的、根深蒂固的古代文化和猶太基督教的背景。他們在同異族文化接觸后,既顯示出他們之間的差異性,又表現出了歐洲文明的普遍性和統一性。」這這種統一性首先表現在宗教信仰方面。具體說來,首先是基督教構成了歐洲統一的基礎。共同的宗教信仰在歐洲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起到了整合作用;從14、15世紀的文藝復興到18世紀的啟蒙運動,其脈絡都可以追溯到基督文明那裡。歐洲所有國家都經由羅馬法、基督教道德和日耳曼風俗習慣的融合演進而來,歐洲諸國信仰的基督教,其主要內容是相同的,只在宗教儀式和隸屬的教條等方面有些差別。儘管政教分離,但宗教對於政治還是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其次共同的民主追求所形成的基本價值觀。歐洲人共同的價值觀念最為突出的表現在國家及個人對待自由和民主的態度。民主的理念是古代希臘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儘管古希臘時期只有成年男性、自由民才能享有民主的權利,範圍極其有限,但是民主的精神逐步形成了自由民主的基本內涵,開創了現代革命的先河,是後來西歐各國民主化的的典範,進而在整個西歐確立自由民主政治秩序。1994年5月20日,歐盟頒布了《關於歐盟擴大的哥本哈根入盟標準》:「只要申請國能夠滿足入盟所必需的經濟和政治條件,履行成員國的義務,就可以入盟。」其中一個重要的「成員國資格標準」就是要求申請國已經「具有確保民主、法治、人權和尊重與保護少數民族的穩定的制度」。再次,是相同的政治制度。從7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反對「君權神授」思想開始,到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將這種思想進一步發展為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理論。最後形成憲政、三權分立、普選制、代議制、司法獨立和法律至上的民主法制原則,決定了歐洲一體化的法律建設和機構設置,並成為人們日常行為的普遍準則。共同的制度規範使得各國政治生活上更加緊密,價值觀上更加接近。民主共和制度是歐洲聯合的先決條件,只有在民主體制下,才能形成協商、妥協和寬容的作風。

  而所有「軟體」在亞洲都不存在:亞洲雖然是世界主要宗教的發源地,但卻沒有一種統一的宗教,尤其是具有民主基因的基督教在亞洲不佔主導地位,在亞洲宗教中,以中國的儒教和印度的佛教、日本神道教佔主導地位,而這些宗教都缺乏現代民主基因,也無法將信奉這些宗教的人民整合為一個整體。至於民主觀念和政治制度,亞洲國家也幾乎沒有任何共識——許多國家根本就沒有這些概念。指望在這樣一個思想分歧觀念對立制度不同的大陸達成統一,當然近乎痴人說夢。

  還應該指出的一點是:歐洲大陸的地理環境有利於統一的因素明顯多於亞州。歐洲的面積大約只有亞洲的1/4,歐洲各國不僅面積狹小、地域相連,而且經濟結構、政治體制和發展水平比較接近,經濟和貿易關係歷來密切,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與宗教信仰基本相同,文化差異較小,幾乎不存在所謂的「文明衝突」。歐洲各國政治經濟不僅發軔於相同的根基,而且由此產生了相似的教育制度、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這些條件在亞洲都不具備。

  不過,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亞洲國家也在逐漸由競爭而靠攏,政治文化的彼此影響也日益增加,長此以往,在亞洲出某種趨同的勢頭,也不是不可以期待的——畢竟,「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23

主題

146

帖子

3429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429
沙發
自娛 發表於 2014-12-13 12:24 | 只看該作者
這誰寫的,非常有遠見性,亞洲需要第二次文藝大復興才能有真正的變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1: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