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其他佛教及佛學界人士為何無法正式響應蕭平實的評論?

[複製鏈接]

21

主題

40

帖子

17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丁小一 發表於 2014-11-20 1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丁小一 於 2014-11-20 10:10 編輯

我是學佛之人,從小就對修行非常有興趣。特別是「開悟」這一件事,從我高中的時候就非常嚮往能讓人開悟的修行。然而,由於當時對於何謂開悟連個基本的認識都沒有,被他人所誤導,以致浪費了十年的光陰;而後在一個機緣之下,經由友人的介紹接觸了蕭平實的書籍,才對「開悟」有了正確的認識,也才開始正確的佛法修行。

  「開悟」從表面的語言文字上來看,似乎是簡單的兩個字,然而卻有相當大的涵義。一者開悟是進入佛法內門修行的重大關卡,二者要如何開(亦即方法、程序為何)?三者悟的標的為何?這三個主要意涵在蕭平實的書上可以輕易地找到,在此我不一一詳述。縱觀近代的台灣、中國地區甚至全世界的佛教界,只有蕭平實能對「開悟」做正確以及全方位的詮釋。有鑒於當初自己被誤導而浪費了十年的青春,今日因此特別寫了這一篇文章;除了要告訴大家若想要開悟可以先從蕭平實的書籍入手,另外還要告訴大家,其實我們從經典之中就可以輕易搜尋到釋迦牟尼佛於二千五百多年前所告訴我們的,開悟之標的即是「如來藏」。而文章之所以立這個題目,主要是在彰顯無法出書正式響應蕭平實評論的佛教界人士,其主要的錯誤在於錯解了「開悟」之標的,而他們的錯誤只要我們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加以分析,並稍加以經典比對即可輕易驗證。換言之,他們所犯的主要錯誤明顯而且重大,以致於一般理性的人即可輕易看出其破綻,遑論要如何響應向來以破邪顯正聞名的蕭平實著書,對其所做的各種客觀而且詳實嚴謹的評破。

  關於那些錯解「開悟」標的之人,他們的錯誤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者以為自己找到的「開悟」標的就是經典所說的「如來藏」,第二類者則是直接否定開悟的標的是「如來藏」。以下將引《心經》以及《央掘魔羅經》的內容來闡明正確之開悟標的應該為何。而之所以引這兩部經,主要在於它們將開悟標的「如來藏」的體性講得非常清楚,特別是《心經》。另外,雖然《心經》是學佛人耳熟能詳的大乘經典,而《央掘魔羅經》是屬於所謂小乘阿含部的經典;然而,無論是前面時期的小乘或者是後面時期的大乘,事實上釋迦牟尼佛都是以「如來藏」為核心來講述佛法,只差在於是明說「如來藏」或者隱說「如來藏」,或者使用其他的如來藏別名。

  以下先引《心經》的內容: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CBETA, T08, no.251, p. 848, c7-22)

  《心經》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漢譯版本為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濃縮后之二百多字的極精簡經典,屬於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亦是大乘佛法中重要的經典之一。《心經》是在講「如來藏」的體性,衪和五蘊(色受想行識)的關係是非一非異,亦即「如來藏」的體性和我們所見的三界一切有為法是非一非異。雖然在《心經》中沒有出現「如來藏」這三個字,但是我們可以在後面的《央掘魔羅經》中看到釋迦牟尼佛直接用「如來藏」這三個字來指稱「常恆不變的心」,這和《心經》中的「空(性)」,所指是同一個心。因此只要能正確了解《心經》中這個「空(性)」字的意涵,就不會犯了如前面所指的「開悟標的」之錯誤。而對於《心經》中這個「空」字意涵的解釋,包含正確與錯誤的總共可以歸納出三種:一者「空性」、二者「生滅無常空」、三者「空無」。《心經》中有關「空」的義理可分成四段,依序如下:

第一段: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段: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第三段: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第四段: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此四段經文的概略意思解釋如下:

第一段:
觀見到本來自在心的菩薩,當他觀行到很深到逹解脫彼岸的智能境界時,依此本來就自在的心,將照見到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生滅無常空,因而能解脫,能度一切苦厄。
第二段:
舍利子!「色蘊」不異於「空性」,「空性」不異於「色蘊」;因為「色蘊」即是「空性」的一部分,是由「空性」中所出生;「空性」即是包含了「色蘊」,是和「色蘊」相依運作。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亦是同樣的道理。
第三段:
舍利子!是諸法「空的形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第四段:
因此,「在無餘涅盤之中的時候」,無色蘊,無受想行識等蘊,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第一段的五蘊皆空的「空」,是在講五蘊是生滅無常,故說為空。

第二段是在講五蘊和空性非一非異的關係,經文中的「空」字即是指「空性」。

第三段的「空的形相」是指「空性」的形相;不過,如前面二段經文所解釋的,「五蘊」既然是「空性」的一部分,分開來看時雖是生滅無常,但若和「空性」一起看待:此世的「五蘊」雖然消滅了,但是未來世還是會從「空性」中出生「五蘊」,以此角度來說,「五蘊」亦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第四段是指無餘涅盤時「五蘊」不現行於三界中的情況,五蘊不現行只剩如來藏這個空性心的時候,當然也就不會有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等等一切三界有之法了。


  《心經》中所談的「空」只有兩種,「生滅無常空」以及「空性」。前者所指即是五蘊的生滅無常;後者則是指「常恆不變的心」—如來藏,其性如「空」故說為「空性」。「空無」絕對不會是《心經》中所要講的「空」,因為「空無」所指的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即是指無法從其中得到任何的法或者說其沒有任何的體性,也無法依它修行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從其中若有任何一絲絲的可得或者可依憑即不能稱其為無,此為很簡單但很重要的邏輯,當思惟清楚。

以上略解《心經》的義理。開悟時,找到的標的要能符合《心經》所講的,也就是找到恆常不變的「空性—如來藏」,才能說是「開悟」。

21

主題

40

帖子

17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1
沙發
 樓主| 丁小一 發表於 2014-11-20 10:11 | 只看該作者

其他佛教及佛學界人士為何無法正式響應蕭平實的評論?~ 2

本帖最後由 丁小一 於 2014-11-20 10:14 編輯

下面將引一段阿含部經典《央掘魔羅經》經文。引這一段經文的目的除了是要和前面的《心經》相呼應,說明《心經》所說的「空性」就是「如來藏」外;另外就是要強調第二類者直接否定開悟標的是「如來藏」的離譜錯誤。犯了第二類錯誤的人以釋印順為最有名,在引出《央掘魔羅經》前,我們先引如下一些釋印順的著述,看他如何否定大乘法以及否定「如來藏」: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是「後期大乘」(經)的主流,經「初期大乘」的演化而來。「佛法」而演化為「大乘佛法」,根本的原因,是「佛涅盤后,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佛功德──如來光明智能莊嚴與凈土莊嚴,菩薩的自利行與利他行,都在這一願求下開展出來。十方一切佛的功德莊嚴──理想中的佛陀,從菩薩行的實踐中實現出來,就是成佛。……
(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第一章、第三節、第一段。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4/yinshun34-02.html
又說到:
……釋尊開示的佛法,是「無我」論,沒有自我實體,而在緣起 prati^tya-samutpa^da的原理上,成立生死的延續,這與神教是根本不同的。在釋尊的正覺中,沒有神教所說的「我」──「如」,沒有如如不變而隨緣來去的,所以釋尊對他們提出的問題,一向是不加理會。……

我覺得,探求如來藏思想淵源的學者,一般都著重在「藏」,而不注意到「如來」,這對如來藏思想的淵源,以及如來藏在佛法中的真正意義,可能得不到正確的結論!所以,對如來是神我的異名,這一世間神教學者的見解,有必要將他揭示出來。(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第一章、第三節、倒數第一段。)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4/yinshun34-02.html

釋印順認為如來藏、大乘等佛法是演化而來的,是「佛涅盤后,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而非釋迦牟尼佛親口所演述;並且認為沒有如如不變的「如來藏」,「如來藏」只是外道神我的異名。對於釋印順的這種講法,我想只要是正信佛法者,一定不會認同他;因為,若依他的講法,佛法將只是個撥無因果、連基本邏輯都不能符合,遠比一神教等諸多外道都還不如的戲論而已。
以下引一段《央掘魔羅經》經文,該部經是被收錄於《增壹阿含經》中。
經文如下:
《央掘魔羅經》卷4:「爾時央掘魔羅白佛言:『世尊!奇哉!如來哀愍一切眾生,為第一難事。』佛告央掘魔羅:『非是如來為第一難事。更有第一難事,謂於未來正法住世餘八十年,安慰說此摩訶衍經:常恆不變如來之藏,是為甚難。若有眾生持諸同類是亦甚難。若有眾生聞說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隨順如實,是亦甚難。』……若菩薩摩訶薩,於正法欲滅餘八十年,棄捨身命,演說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是為甚難。若能維持彼諸眾生是亦甚難。彼諸眾生聞說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能起信樂是亦甚難。』」(CBETA, T02, no.120, p. 537, c19-p. 538, a21)
如該段經文中所提到的:有一恆常不變的如來藏。而於正法最後住世的八十年時,能演說如來藏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眾生要能受持如來藏(證得如來藏)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眾生聽聞到有如來藏的說法而能隨順信受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此段《央掘魔羅經》所說到的恆常不變的「如來之藏」即是《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空性」。
以上是略從《心經》及《央掘魔羅經》切入,來說明「開悟」的標的是恆常不變的「如來藏」。如同文章的前頭所提到的,「開悟」是進入佛法內門修行的重大關卡;有心於佛法上用功者,一定不要弄錯了「開悟」之標的,否則永遠入不了佛門。再者,也請務必保持客觀的態度來檢擇自己所找到的「開悟」標的,千萬不要如大多數無法出書正式響應蕭平實評論的佛教界人士,在被蕭平實評論之後,為了名聞利養等等各種原因而不願改正自己重大而且明顯的錯誤,而一直堅持自己誤認的意識心為如來藏,或者直接說沒有如來藏,一切都是緣起性空、性空唯名,或者說所謂「滅相不滅」就是恆常不變心之謬論。否則輕則道業延遲,重則造下毀謗佛法之大惡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Djogchen 發表於 2014-11-20 22:44 | 只看該作者
印順法師是從緣起的角度去看如來藏,蕭同學從空性去看如來藏,如此這般,爭論到彌勒佛降世也爭論不完

只要認真能領悟到佛陀在楞嚴經卷二裏如何開示如來藏,就可解開這結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

主題

40

帖子

17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1
4
 樓主| 丁小一 發表於 2014-11-24 09:24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4-11-20 22:44
印順法師是從緣起的角度去看如來藏,蕭同學從空性去看如來藏,如此這般,爭論到彌勒佛降世也爭論不完

只要 ...


汝喚
何為[空性]?
何為[如來藏]?
二者關係為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
Djogchen 發表於 2014-11-24 10:15 | 只看該作者
丁小一 發表於 2014-11-23 20:24
汝喚
何為[空性]?
何為[如來藏]?

。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

主題

40

帖子

17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1
6
 樓主| 丁小一 發表於 2015-9-14 13:43 | 只看該作者
印順認定如來藏為神我思想~
如: 印順在他的著作[印度佛教思想史]云:「『初期大乘』的發展傾向,終於出現了『後期大乘』的如來藏說。如來藏說的興起,是『大乘佛法』的通俗化。如來,也是世俗神我的異名;而藏garbha是胎藏,遠源於『梨俱吠陀』的金胎hiran!ya-garbha神話。如來藏是眾生身中有如來,也可說本是如來,只是還在胎內一樣,沒有誕生而已。大乘以成佛──如來為目標的,說如來本具,依『佛法』說,不免會感到離奇。但對一般人來說,不但合於世俗常情,眾生身中有如來,這可見成佛不難,大有鼓勵人心,精勤去修持實現的妙用。稱之為「藏」,又與印度傳統神學相呼應,這是通俗而容易為人信受的。
」印順說萬法的實相心如來藏是後期"發展興起"的,並謗為富有外道神我思想,還認為眾生身中有如來,與印度傳統神學「金胎」神話相應。

試問: 此等說法與您所舉之楞嚴經所言如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7
Djogchen 發表於 2015-9-15 01:59 | 只看該作者
丁小一 發表於 2015-9-14 00:43
印順認定如來藏為神我思想~
如: 印順在他的著作[印度佛教思想史]云:「『初期大乘』的發展傾向,終於出現了 ...

在解釋愣嚴經裡的了義之前不得不再提起印順法師為何所判的如來藏為外道的神我以便分析樓主你把蕭君的空性作一比較:
印順法師用畢生的時間去研究的只是阿含經裡的雜阿含,換句說話只是達到了佛陀初轉法輪之我空,但到了二轉和三轉法輪的時候那我空就變成了三腳凳中的只是一隻腳,無法總結這個了義,所以從論證的角度去看印順法師所下了神我的結論是因為他用了反證法。

佛陀除了二轉法輪講般若和三轉法輪講如來藏外,在他得道不久曾經對香巴拉國王講"時輪金剛"亦即是後來龍樹菩薩的大中觀__他空

楞嚴經有關如來藏佛陀是總結了我空和他空作一了義,經云: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此乃是對阿難所開示。可惜的是阿難仍未開悟,無法接受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

主題

40

帖子

17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1
8
 樓主| 丁小一 發表於 2015-10-16 21:02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5-9-15 01:59
在解釋愣嚴經裡的了義之前不得不再提起印順法師為何所判的如來藏為外道的神我以便分析樓主你把蕭君的空性 ...

汝言: [...佛陀初轉法輪之我空]、[ 佛陀除了二轉法輪講般若和三轉法輪講如來藏]
請問:
依什麼而說[我空]?
又依什麼說[般若]?
又佛陀...得道不久曾經對香巴拉國王講"時輪金剛",出自何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9
Djogchen 發表於 2015-10-17 05:27 | 只看該作者
丁小一 發表於 2015-10-16 08:02
汝言: [...佛陀初轉法輪之我空]、[ 佛陀除了二轉法輪講般若和三轉法輪講如來藏]
請問:
依什麼而說[我空] ...

汝不聞:佛陀的四締十二因緣皆朝向我空之義?斷見思二惑成就聲聞緣覺,斷根本無明 成就阿羅漢

般若空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成就菩薩位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0
Djogchen 發表於 2015-10-17 08:23 | 只看該作者
偉大的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顯示出世證果,八相成道等艱難歷程。在他示顯圓滿覺悟的次年三月 十五,在靈鷲山講說般若經的同時,應香巴拉月賢國王與其九十六千萬個城的眷屬的祈 求之下,在南印度功德山附近有一個叫莊嚴聚米塔的寶塔,在寶塔的寶瓶裡下化《略續 》中的法界語自在,即:圓滿時輪金剛身、口、意壇城的七百二十二尊佛;中化金剛界 壇城;上化《時輪根本續》中所講的吉祥星宿壇城的一千六百二十尊佛,進行世間與出 世間的灌頂,宣講《密集金剛》二萬五千頌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7: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