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城市的迷惘》:開車會成為窮人的標誌嗎?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時代變了。時尚也不同了。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風行英倫之時,如果你說將來富人多是瘦子,窮人多是胖子,誰都會覺得你異想天開。腦滿腸肥、大腹便便,是那時典型的富人形象。如今呢,肥胖症席捲發達國家。而且在這些國家中,窮人中的肥胖症最為嚴重。走進富人區,則苗條的人明顯多起來。可見,未來往往在我們的想象之外。那麼,在現今這個開車法拉利耀富的時代,如果你說日後開車的多是窮人,富人反而很少開車出行,人們同樣會認為你太不靠譜兒。但是,這種預言,是否會象貧富的胖瘦一樣兌現呢?

  《經濟學人》不久前有一篇報道,提綱挈領地展望了汽車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億多輛汽車。僅2011一年,就增加了6000萬輛新車。預計到到2020年,世界汽車擁有量可能翻一番。在主要由發達國家構成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中,步行以外的旅行,有70%靠的是汽車。歐盟的汽車製造與服務業,雇傭著1200萬人,即6%的就業人口。美國則有800萬人靠此業謀生,占私營企業工作崗位的4.5%。在發達國家,除了償還房貸外,交通是最大的一項開始。而這一開支的主要成分就是汽車。毫無疑問,汽車,是世界經濟的命脈。

  不過,未來汽車擁有量的增長,將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汽車擁有量已經到頂,甚至有可能下降。在20個發達國家,汽車旅行里程呈飽和狀態。英法德日的汽車旅行里程,從1990年開始就下降。美國算個例外,但在本世紀初也已經觸頂。發達國家從總體上看,汽車旅行里程在2004年觸頂,自2007年開始下降。如果以人均汽車旅行里程來衡量,則在2000年就觸頂,2004年開始下降。當然,這幾年的大衰退壓抑了汽車的使用。但是,汽車旅行里程下降的趨勢是從大衰退以前就開始的。在本世紀,發達國家的人口一直在增長,汽車總旅行里程卻沒有增加。

  根據對人口社會學的初步分析,我們能夠頗有信心地推斷這些現象是一個長期的趨勢,而非一時經濟波動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嬰兒潮一代的前鋒,即1945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經67歲。這是發達國家第一代大部分人都開車的。如今開車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時代都多。六十幾歲的英國人中,79%有駕駛執照。美國60-64歲這個年齡層的人中,有90%以上開車。這比任何年齡段的比例都高。這代人是最痴迷汽車的一代。他們年輕時,汽車象徵著自由、財富、美國夢,是不能不追的新潮。汽車難以和他們的生命分開。然而,他們恰恰是馬上要退場的一代。

  新一代則大異其趣。這代人考駕照的年齡普遍偏晚。有研究表明,駕照拿的晚的人,一般開車比較少。英國一項研究揭示,快三十時領到駕照的,比起年輕十歲就開始開車的人來,開車要少30%。在德國,年輕的有車家庭在1998-2008年間從20%增加到28%,但開車的卻少了。大家買了車,但越來越多的時間是放在那裡,偶然才用。2001-2009年間,美國16-34歲年齡段年收入7萬美元以上的階層,公交使用增長了100%。當然,網路的流行,也使許多開車出行成為不必要。網路購物越來越成為主流。在英國,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網上進行,美國也達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國18-34這個年齡段以網路代替汽車的比例比任何年齡段都高。也許同樣重要的是,年輕人越來越把汽車當成一個俗不可耐的日常工具,而不是什麼「美國夢」的象徵,不是非追不可的時髦。

  另一個潮流,則是城市化。在發展中國家,城市中剛富起來的中高產是汽車的主要消費者。在發達國家,農村地區最依賴汽車,城市則更靠公交、自行車、或步行。比如,美國3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中,無車家庭的比例自九十年代以來就不斷升高,目前已達到13%;但在農村,只有6%的家庭無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估計,在發達國家,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從2010年的77%上升到20050年的86%。這意味著將把快10%的發達國家人口從對汽車的依賴中解救出來。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二十一世紀發達國家的城市化,和二十世紀大為不同。汽車在二十世紀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戰後的美國代表著一個非常典型的模式。城市的發展圍繞著汽車來演繹,城市化變成了郊區化式的鋪張發展:中高產移居郊外;市區空洞化:貧困、高犯罪率、和破敗的學區,形成難以根治的城市病。為汽車服務的高速公路,則成為基礎設施的骨幹,使白領階層得以在郊區的「睡城」和都市中心辦公室之間每日遠距離通勤,最終導致公路不堪重負,嚴重擁堵。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印等新興經濟的崛起,石油資源供不應求,油價持續攀升,使這種以遠距離通勤為核心的居住形態成本陡增。同時,擁堵也使郊外中高產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面臨這些挑戰,歐洲城市首先開始了去汽車化的進程。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大力擴張自行車道,強化公交體系,同時減少停車位,增加停車費。倫敦、斯德哥爾摩、米蘭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徵收進城的擁堵費。美國也在討論類似的計劃。這次美國房市崩解后的復甦,清晰地顯示了郊區化的沒落和城市的復興:城市中心和近郊的房價迅速反彈。比如,最近一年多來波士頓市內的租金連創歷史最高,紐約市區特別是曼哈頓地區也房價飆升。與此相對的,則是所謂「遠郊的死亡」。有觀察家指出,有錢人開始返回城市。他們對開車感到厭煩,希望在工作地點附近居住。這樣的潮流如果繼續看漲,那麼城裡的高房價就可能把窮人擠走。當富裕的國家漸漸疏遠汽車、富裕國家中的富人漸漸回歸城裡、把窮人擠到郊區時,富人少開車、窮人離不開車的現象,就不再是什麼天方夜譚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8: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