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二戰時美國幹了哪件事使日本驚慌?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1-5 08: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人認為,二戰時,美國對日本實施本土戰略轟炸,使日本驚慌;也有人認為,美國對日本本土廣島、長崎兩市投放兩顆原子彈,使日本驚慌。

  非也。

  實際上,當時國美對日本本土實施轟炸,只能使日本人「內心」震驚,還沒有到「慌張」地步,至於投下的兩顆原子彈,那時的日本,已成輸光一切的賭徒--麻木不仁;這從廣島、長崎「核爆」之後、日本當時還居然通過一項「將徵兵範圍擴大至15到60歲的男子、17到45歲的女子」政策措施,就可見一斑。

  那麼,當時美國到底對日本幹了哪件事,以致令日本驚慌失措?

  1

  日本人富有,地球人都知道,但日本貧乏,地球人也應知道,這個「貧乏」,指的就是資源的貧乏;現在是,以前也是,一直是。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究其實質,就是對大陸這塊肥肉垂涎欲滴,對大陸當時豐富的各種資源垂涎欲滴。1931「九一八事變」后不久,時任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的河相達夫針對當時國際聯盟對日本侵佔東北的指責,其所謂的「反駁」赤裸裸地暴露其野心,「當今世界存在佔有國與非佔有國的鬥爭,嚴重地表明原料、資源分配的不公平;這種不公平如果不予糾正,在既得權利方面,佔有國對非佔有國拒絕讓步,那麼,解決的辦法就只有訴諸戰爭。」

  就在日本為其侵略戰爭鬼辯的同時,當時有著其4倍於國土面積的東北、佔據著當時中國政府重工業90%比重的東北,被其侵佔。實際上,何止是重工業急需的煤炭、鐵礦等種種資源?東北廣闊的黑山白水和肥沃的土地,那也是日本夢寐以求的,截至1945年,日本向中國東北地區移民總數高達155萬餘人。早在 1928年10月,「九一八事變」直接操縱者石原莞爾由陸軍大學教官調任關東軍任作戰參謀一踏上中國土地時,立刻就被如海洋一樣無邊無際的東北平原及平原上茂盛的大豆、高梁所驚呆,他喃喃自語說,「對這樣的地形地勢,我們也許得採用海軍戰術。」石原到中國東北不滿一年即進行了三次「參謀旅行」。

  2

  正是這個石原,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極力主張侵華戰爭不宜擴大化,不是他不想,而是他認為時機還不成熟,他認為日本應該極大限度地利用東北的資源加強其國力和軍力。時任作戰部部長的石原莞爾認為,「一方面要首先控制關東軍對華北工作的過分行動,另一方面要加快擴充日、滿經濟力量,加強扶植滿洲國、增強大陸兵力、建沒無敵的空軍。」

  他很清楚,以日本缺乏資源的先天不足,與中國全面開戰,無異於自殺。

  半個多世紀以後,正是這個石原莞爾的兒子,原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其傷害中國民眾感情言論之多,無法計數,不僅他2000年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發出「中國是日本的最大威脅,因此中國最好分裂成為幾個小國,日本應儘力促進這一進程」這一法西斯言論,2012年4月更放出狂妄之言稱,日本東京政府將從私人手中「購買」釣魚島。

  在日本,軍國主義從未離去,甚至可以說,幾乎是代代相傳。

  3

  「七七事變」之後,為了儘快吞併中國,1937年11月,日本與德國結成聯盟,當時在中國政府和國民黨任顧問的德國人,悉數撤回德國。而德國自希特勒1933 年上台後,開始法西斯統治,並於1938年3月吞併奧地利,整個歐洲已經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1939年9月1日德入侵波蘭)。

  日寇侵略者在中國節節勝利,於是,不可避免地與當時在中國有著切身利益的英、美等國,發生衝突。1939年4月9日,時為北平偽臨時政府海關監督程錫庚在天津英租界被抗日誌士所刺殺,即「天津租界事件」,日本要求英國交出實施刺殺者,沒有談妥,於是,日侵華日軍於6月14日開始對英、法租界實行了封鎖。

  為此,英國向美國求救,美國痛快地答應下來。當時,隨著日寇侵佔中國進一步擴大,美國在華利益受到很大的損害,同時,日軍與駐華美軍先後發生多次交手,尤其是發生在漢口日軍毆打美海軍一個下士事件,激起當時美國海軍極大憤怒。當時,日本駐美國大使堀內在發出日本外務大臣電報中稱,「近來美國報紙都在顯著位置刊登在中國各地毆打美國人事件和搜查美國人事件。受此等報道的刺激,最近不少人寄信給本大使發泄憤慨之情。由此可見,此等事件對廣大國民有多大影響。」

  4

  1939年7月26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赫爾,向日本駐美大使堀內提出通告,稱,美國以六個月為期,將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無疑,這對於當時為全力侵華戰爭的日本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據美國國務院1939年4月6日發表的新聞公報數據顯示,日本為進行侵華戰爭,1937年大量屯集各種原料和用于軍事工業及重工業的原材料。1937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的鋼鐵、飛機及其零件、車床、石油、汽油、銅、鉛,分別比1936年增加了15.3倍、1.5倍、2.5倍、0.5倍、0.5倍、1.4倍和 1/10;1938年,日本又繼續從美國進口大量的戰略原料,從美國進口量所佔份額極大,石油及石油製品、機器、廢鐵、銅、飛機、鐵合金、鉛、汽車分別占 65.6%、67.1%、90.4%、90.9%、76.9%、82.7%、45.5%、64.7%。

  從1937年至1939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總額每年保持2億多美元。其中用於作戰使用的軍需物資所佔份額,1937年為58%、1938年為66%、1939年高達81%。

  可想而知,美國提出廢除與日本之間的通商航海條約,對於日本意味著什麼。

  當 1941年日本陷入中國全民一致的抗戰泥淖之中時,為攝取資源,又將目光投向南邊即實施「南進」政策;而且,日本認為,「一旦下決心對美英開戰後,就可以接收第三國在中國的租界、切斷滇緬補給路線、加強封鎖力量,以完餘切斷中國與英美的聯繫。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還可以促進中國事變的解決」。

  實際上,當時的日本,因為美國開始對其實施「禁運」,以致於不得不要求侵華日軍從「上海租界購入第三國物資」,因資金短缺,當時日軍更是「從日本弄來了金條、鴉片、砂糖及煤炭等在租界出賣」。

  這就是當時日本侵略者真實的寫照。為此,1941年12月8日,日本不得不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至1942年夏,日本先後佔領了新加坡、緬甸、菲律賓、印尼、關島、威克島、新幾內亞、阿留申群島和太平洋上大部島嶼。

  5

  眾所周知,日本因侵略戰爭,最後「身敗名裂」。

  至今,日本仍「死不悔改」,反而磨刀霍霍。現在,2007年因「身體健康」原因而曾黯然辭職的安倍晉三,全然不顧經濟低迷的日本和支持率低下的現狀,又開始與中國「討價還價」起來。

  讀史明智,中國可以借鑒很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3: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