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手術治療精神病並不算是一個很新穎的想法,從十九世紀末就已經有人陸續開始了這類嘗試,但這些手術的效果大多並不盡如人意[1][3],不過莫尼斯還是決定要再試一次。1935年11月12日,就在莫尼斯從倫敦回去后不久,他於里斯本的聖瑪塔醫院(Hospital Santa Marta)做了第一次嘗試,由於他本人的手因為痛風而不太靈活,所以手術實際上是在他的指導下由其助手利瑪(Almeida Lima)完成的。他們小心地在病人顱骨上鋸開一個口子,然後再通過這個開口向前腦葉當中注射乙醇來殺死那一片的神經纖維[1][4]。手術之後,病人活了下來,並且癥狀有所減輕,儘管病人最終沒有恢復到能出院的地步,但是莫尼斯依然宣稱他的手術取得了成功 [4]。受此鼓舞,莫尼斯又接二連三做了更多類似的手術。非常幸運的是,莫尼斯前20例手術的病人都倖存了下來並且沒留下太過嚴重的後遺症[1]。
1945年,一個美國醫生沃爾特·弗里曼二世(Walter Jackson Freeman II)對這種「手術」進行了一項「改進」,他發明了所謂的「冰錐療法」(ice-pick lobotomy),這種「手術」是真正意義上的「觸目」驚心——醫生直接用鎚子將一根大概筷子粗的鋼針從病人的眼球上方鑿入腦內,而後徒手攪動那根鋼針以摧毀病人前腦葉[6]。這種手術不但簡便快捷,而且還不需要很嚴格的消毒措施,當時精神病院里那些用來對付危險患者的束縛用具稍加改造就可以成為一個臨時的手術台,因而在發明之初便大受歡迎[7]。
1941年,當「冰錐療法」還沒被發明的時候,弗里曼為一個叫做羅斯·瑪麗·肯尼迪(Rose Marie Kennedy)的女病人實施前腦葉白質切除術以治療她的智力障礙。這位肯尼迪小姐,便是著名的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親姐姐[1][10][14][15]。手術的結果堪稱相當糟糕,肯尼迪小姐手術后智力不增反降,成了一個整天只會發獃的「木頭人」。雖然弗里曼本人也因此遭到了不少指責,但他反倒因此在民間名聲大噪,來向他尋求醫療幫助的民眾更加趨之若鶩[15]。
羅斯·瑪麗·肯尼迪(Rose Marie Kennedy),肯尼迪總統之姊,美國較早接受前腦葉切除術的人之一,因手術而終身生活不能自理。圖片來源:en.wikipedia
面對種種異狀,最先反應過來的也是科學界。早在1944年,《神經與精神疾病雜誌》(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就撰文認為前腦葉白質切除術會導致病人出現暴力傾向或是奴性和盲從。1947年,瑞典精神病理學家斯諾里·沃法特(Snorre Wohlfahrt)更是多次強調「前腦葉白質切除術過於危險,不適合用來治療精神分裂症或是其它精神癥狀。」但是,在一片狂熱的喧囂中猶如蒼茫大海中的浪花,很快就湮滅無聞了[17]。
但隨著神經科學研究的深入,額葉皮層與丘腦以及邊緣系統的功能聯繫逐漸被揭秘。在這些新證據下,越來越多科學家意識到,簡單地損毀前腦葉與大腦其他部分的聯繫會對人格造成不可逆且不可知的損害。加之許多真正對精神分裂症有效的藥物,如氯氮平、利培酮等被開發出來[1][6][10]。終於,在1950年,在蘇聯精神病理學家瓦西里·加雅諾夫斯基(Vasily Gilyarovsky)的強烈建議下,蘇聯政府最先宣布全面禁止前腦葉白質切除術[18]。到1970年,絕大多數國家,以及美國許多州都已立法禁止前腦葉白質切除術。諷刺的是,直到1977年,卡特總統在任期間,美國國會設立的「國家生物醫學與行為學實驗人類保護項目大會」(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of Biomedic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依然認為「在某些情況下限制性地使用一些極端治療手段,如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可以起到積極的療效。」[19]
更加令人扼腕的是,其實人類本來完全可以避免這一切悲劇的。就在莫尼茲得諾貝爾獎的一百年前,一個名叫菲尼亞斯.蓋奇(Phineas P. Gage)的鐵道工人在施工的時候發生了嚴重的事故——在爆破中,他被一根鐵棍從下往上穿過頭部。受此影響,他的一部分大腦永久性地遭到了損壞,而這個腦區正是後來前腦葉白質切除術重點搗毀的前額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