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將你的意識上傳到計算機,也許永遠不行(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10-22 22: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RhymePlaya 發表於  2014-04-22 21:00

  

  題圖來自《超驗駭客》海報。

  電影《超驗駭客》中,威爾將自己的意識上傳到計算機,成為人機合一的強大人工智慧。其實在人工智慧的研究領域,還有很多假設和理論尚未確認。我們要一張張摸起大自然早已壓好的牌,如果我們運氣不好,就有可能會面對這樣一個未來——你永遠也無法上傳你的意識。

  (George Dvorsky/文)許多未來學家預測,終有一天我們能將心智上傳至計算機,且能在虛擬現實環境中自由翱翔。這是可能的——然而仍有不少棘手的問題需要考慮。以下八大理由告訴你為何大腦無法被數字化。

  話說回來,此設想並非空穴來風。不少重要的思想家都表達了對該可能性的支持,包括著名未來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如何創造心智》一書作者)、機器人學家漢斯·莫拉維克、認知學家馬文·閔斯基、神經學家大衛·伊格曼等多人。

  當然,懷疑論者樂於趁機揭穿意識上傳的偽裝。畢竟,宣稱我們能夠將意識思維轉移至計算機可是件相當不可思議的事情。

  但是多數標準的悖論都走不了多遠。典型的異議圍繞於處理能力不足、存儲空間不夠,或是擔心超級計算機速度過慢、不穩定且易導致災難性後果這幾點——在摩爾定律、兆級計算潛力的圍攻下,這幾點擔心都不足為慮。另一個流行的異議是心智無法脫離肉身而存在,不過被上傳的心智完全可以擁有一副模擬的身體,活在一個模擬的世界中。

  然而,平心而論,確實存在不少科學上、哲學上、倫理上,甚至是安全上的擔心,能夠有效地限制甚至阻止意識上傳的出現。以下是最為嚴重的八點。一、大腦功能可能無法被計算

  

  心智上傳的支持者易陷入大腦是不是一台圖靈機的爭論中——該觀點認為有機個體的心智不過是一台經典的信息處理器而已。此假設來源於邱奇-圖靈論題[1],同時也是當代認知學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但並非人人都相信大腦與計算機之間可以類比。在波士頓舉行的2013年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年會上,神經學家米格爾·尼科萊利斯如是說:「大腦是不可計算的,任何設計也無法將其複製。」他將意識上傳的觀點稱之為「扯淡」,稱其永遠不可能實現,並說「許多人都在傳播通過計算機可以模仿大腦這一觀點。」尼科萊利斯認為人類意識不可通過硅元素進行複製,因為其大部分重要特徵都是數十億個細胞之間不可預測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

  「股市漲跌之所以無法預測,正因為它無法被計算。」他說,「即使擁有全世界所有的計算機晶元也創造不出意識。」

  [注1]:該論題認為「任何在演算法上可計算的問題同樣可由圖靈機計算」。二、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解答意識難題

  

  撇開大腦的可計算性不談,我們可能永遠無從解釋我們是怎樣以及為何會擁有感受性[ 哲學上用於所有感官現象的用詞。]的,這也稱為現象經驗。

  根據心智哲學家大衛·查爾莫斯的觀點,我們或許能解答人類認知的簡單問題,比如怎樣集中注意、回想記憶、歧視,以及處理信息。但若要解釋傳入的感覺如何轉譯成主觀感受——比如對於顏色、味道或是音樂美妙聲音的體驗——被證實是極其困難的。此外,我們尚未完全清楚為何人會擁有意識,為何我們不是「哲學殭屍」——一種假設的生物,其行為反應似乎顯示存在意識,但沒有內在的心智狀態。

  在他的論文《積極面對意識問題》中,查爾莫斯寫道:

  該如何解釋為何會存在某種東西可以思考心智意象,或是體驗情感呢?人們廣泛同意體驗由物質基礎所引起,但對於其為何會如此被引起,我們尚無很好的解釋。為何物理過程會理所應當地引發豐富的內心體驗?這很不客觀合理,卻是事實。

  如果有任何問題符合意識問題的標準,且說服查爾莫斯,就是這個。三、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解決捆綁問題

  

  即便我們弄清了大腦形成主觀體驗的過程,經典的數字計算機也無法支持統一的能感知的心智。這被稱為捆綁問題——即我們無法理解心智是如何天衣無縫地分離元素並整合問題的。更不用說了解圖靈機是否可以支持這些功能了。

  更具體地說,我們仍需要弄清大腦是如何在複雜形態中分離元素的,從而將其區分為離散對象。捆綁問題同樣描述了一個物體,比如處於背景中或是我們的外圍經驗中的物體,乃至情感這樣抽象的物體,是如何被整合成一致、連貫的體驗的。認知神經學家安蒂·瑞文蘇曾說:「由此可知,捆綁問題是尋找這樣一種機制,它使得外部世界中的『客觀』實體映射到大腦內相應的神經實體。」

  沒人知道我們的有機大腦是如何耍這個花招的——至少現在還沒有——也不知道數字計算機是否可以勝任知覺的捆綁。四、如果泛靈論屬實

  

  儘管頗具爭議,但泛靈論可能屬實。該概念主張意識是世間萬物最基本、不可或缺的特徵。聽來或許有些新紀元運動[2]的感覺,但是該理論正在逐漸流通開來(尤其在考慮到我們無法解答「難題」的情況下)。

  泛靈論認為任何物體皆有心智。神經學家斯圖爾特·哈梅羅夫提出意識與現實世界的一個基本成分有所關聯——此處的「成分」類似於質量、自旋或電荷這類現象。根據此觀點,意識的原理可以在與重力或電磁力無異的自然界的另一種力中找到,很像是一種基本知覺或意識。正如哈梅羅夫所說,「這些成分本就如此。」同樣地,大衛·查爾莫斯也提出了所謂「兩面論」(又稱屬性二元論),即信息同時具備物質與體驗兩個方面。泛靈論同樣吸引了部分量子物理學家(考慮到我們存在於埃弗萊特宇宙[3]中,他們開始推測意識在量子方面的可能)以及像蓋倫·斯特勞森這樣的物理主義者的注意(他認為心理與體驗方面同屬於物質範疇)。

  這之所以會成為心智上傳的阻礙,原因在於意識也許並不具備基底中立性——此概念是邱奇-圖靈論題中的常客——實際上依靠的是特殊的肉體和物質結構,通過數字或演算法模擬的意識很可能不存在。因此,要使一個經典的馮·諾依曼結構中產生意識,就等同於企圖在虛擬環境里使用0和1去分裂原子一樣不可能做到。

  [注2]: 起源於1970至80年代西方的社會與宗教運動,並無正式定義,但其重要概念包括「一切皆有神性」。

  [注3]:即多世界詮釋(平行宇宙),由美國物理學家休·埃弗萊特提出。五、如果身心二元論屬實

  

  意識處在大腦之外的某處,類似於某種靈魂或是鬼魂,這個看法也許更具爭議。此觀念主要與17世紀的哲學家勒內·笛卡爾有關,他推測心智是種無形的物質(與物理主義者對於心智與意識的解讀恰恰相反)。因此,有些二元論的支持者(乃至活力論的支持者)認為意識存在於可知科學之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10-22 22:16 | 只看該作者
不用多說,倘若我們的心智位於身體之外的某處——比如在某處的桶子里,或者在更詭譎的情況下,位於某個模擬模型中(例如《黑客帝國》的模式)——那麼將我們自己上傳的幾率幾近為零。六、如果其發展難以避開道德難題

  

  撇開哲學與科學上的憂慮不談,某些道德原因同樣能使人放棄這項計劃。只要我們發展上傳技術,必然需要同時對動物與人類開展一些侵害性實驗。潛在傷害極為顯著。

  上傳模式通常包含掃描與映射個體的大腦,或是連續切片。若是類似於老鼠或驢這樣的試驗對象,則可以被完全麻醉,並最終需要在數碼基底中重新醒來。一旦成功,我們極有可能對於其內部的主觀體驗毫無概念。其大腦可能已徹底損壞,遭受嚴重的精神與身體上的痛苦。因此說我們早期在上傳技術方面的努力很難做得完美,而且很可能極為殘酷,並非不無道理。

  而當首位人類即將被上傳時,可能需要考慮十分嚴肅的道德與法律問題——尤其考慮到要將一位活著的、具有權利的人類的生命進行轉移。七、可能沒法確認其是否奏效

  

  這也帶出了下一個話題,即上傳后的懷疑論。人類永遠不可能確認是否真的創造出了自己的複本。這是意識問題的延續——我們將面對這樣的不確定性,也許我們並沒有轉移自己的心智,而是僅僅對自己進行了複製。

  因為我們不能測量意識——無論是從性質上還是質量上——上傳需要信念上的巨大跨越——這種跨越可能導致徹底的無意識(例如哲學殭屍),又或者是其他不可知的情況。而依賴被上傳個體的意見也毫無幫助(跳進來吧,這水好著呢……)。

  哲學家大衛·皮爾斯在給我的一封電郵中這樣寫道:

  把它想象成一盤棋。如果我告訴你怎麼走,你便可以如實重現棋局。但對於棋子的結構你卻一無所知,或者實際上它們根本沒有結構(如果我是在線下棋的話)。同樣地,我認為,這個比喻也可用在意識的結構上。在滿足可能性的前提下,基於基底的心智需要與基於基底的感受性區別開來。

  也就是說,數字基底里的意識體驗可能與模擬意識的體驗大相徑庭。八、被上傳的心智在抵禦入侵與侵害上很可能過於脆弱

  

  一旦我們的心智被上傳,就會從實質上無法避免地與巨大的上層計算結構相連接。其後果就是,被上傳的大腦對於蓄意攻擊及其他不可知入侵的抵禦總會顯得過於脆弱。

  為了避免這點,所有被上傳的人都需建立個人防火牆,以防止被重新編程、被監控、被損毀、被利用、被刪除,或是被強行複製。這類威脅可能來自於其他被上傳者、流氓AI、惡意腳本,甚至是當權者(例如作為一種灌輸秩序和控制的方式)。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即便是最嚴格的安全措施也無法阻擋複雜的攻擊;被上傳的心智永遠無法確保其自身安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3: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