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藝術創作不能迷失方向 要「留得住」的精品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10-20 15: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線的影視創作者一直在困惑:是掙錢重要還是要臉重要?在這之前,一些演藝界的人,甚至一些領導都說,「讓藝術見鬼去吧,我們只要票房」。有些大賣的電影、電視劇實際上是沒有營養的「垃圾」,我看了之後都覺得不該讓我的孩子看。但是我們百思不解,包括創作人員和管理者也很困惑,為什麼這樣的作品卻能被大張旗鼓地宣傳、炒作,賣很高的票房,獲得很高的收視率?

  我不反對電影或電視劇商業化,但我覺得比追求票房更重要的是你的作品是否能讓觀眾欣賞,是否對社會有幫助,直接點說就是「掙錢得要臉」。作為一個文藝創作者,你做出來的東西至少不能讓你的親人、孩子看了臉紅。所以我覺得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非常及時。市場也好,收視率、票房也好,不應該成為我們藝術創作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標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定得是很好的結合。

  商業炒作VS文藝批評,東風壓倒西風

  媒體在對文藝作品的宣傳中,存在嚴重的比例失衡,專業文藝批評的聲音很小,商業炒作的聲音卻被無限放大。

  我們現在很難在主流媒體、商業媒體上看到專業的文藝批評、文藝評論。文藝批評不專業不系統,也沒有佔有它應有的「版面」。本應該有的文藝批評、文藝評論被所謂的商業炒作、所謂的緋聞、花邊佔領。但正確的文藝批評和文藝評論,對文學藝術來說是何等重要。它告訴觀眾:哪些作品好,好在什麼地方;哪些不好,不好在什麼地方。這十幾年來,國家各方面都在高速進步,但在這方面卻沒有進步。

  一部電影、電視劇出來,所有的創作者、經營者都在策劃他的炒作點。就算這個作品不好,只要炒作得好,也能賣個好價錢。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觀眾雖然罵了,但也不妨礙投資方、創作者把錢賺了。而我們有多少人在潛心做客觀的文藝批評?那些投資者、商人從利益出發也無可厚非,但我們的文藝評論者、我們的媒體、我們的主管部門呢?他們沒有聲音,就是缺位。

  我們培養了數量龐大的「商業群眾」

  這些年,由於我們不適當的宣傳與炒作,文化戰線有意無意地培養了一大批商業片觀眾,喜歡搞笑、排斥深沉,稍微覺得不好玩,就不想看了。但觀眾不僅僅有 「商業觀眾」,還有對藝術有追求的、有品位的「藝術觀眾」。「商業觀眾」太多,就會影響投資商、購片者,那勢必會影響導演的創作,「快餐」作品也勢必會多起來。大家都只求今天的票房,不管十年後是否還有人看,更別提這片子給社會、給觀眾、給後代造成什麼影響。這就像形象工程,追求的是短期效益。

  如果我們對那些溫暖的、積極的文藝作品像商業大片那樣大力宣傳、包裝,創作者多創作打動人的作品,那些有思想、有品位的「藝術觀眾」就會逐漸培養起來,從而影響到我們的購片方,這才是一個應有的良性循環。這樣我們的電影、電視劇藝術才能成長起來,也就不會出現我們看了都臉紅,卻還能大賣的電影。

  中國電影在兩級分化里被外國人認識

  目前,我們國內賣錢的片子基本進不了國際A級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為什麼?

  很多國內特別火的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放的時候,場上的西方觀眾笑得是前仰後合,他們覺得特別低智,我當時作為中國人陪他們在那兒看電影,也覺得臉紅。反過來,個別電影也有真實,但那種真實在我們國家是「小眾」的真實,哪兒髒亂差往哪兒拍,哪兒的人心態不正常就拍什麼。於是,中國的電影就在兩級分化中被外國人認識,他們的評價一種是「你們中國的電影就是這麼低能,吃過去的老本」,另一種是「你們中國人就是這麼惡、這麼臟,心態就是這麼齷齪」……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問題,中國電影真正的文化怎麼走向世界。為什麼不拍那種有溫暖、有感動,貼近生活、正能量的電影?我說的「正能量」不是以前那種「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他們是活生生的,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為生活積極奮鬥的普通人。

  在五星級賓館里創作不出好作品

  任何一部好作品都能夠撞擊心靈。一部好作品,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荒誕劇還是正劇,導演、編劇、演員,都離不了真誠。

  我年輕的時候,也會排斥某些東西,比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在最初階段,我聽到這個很排斥,覺得虛。但一路走來,我覺得這是真理。不抓住生活里鮮活的人和事,談何創作?

  反過來,我們現在的一些創作者,不深入群眾,在五星級賓館里搞創作,抄韓劇抄美劇,找噱頭,找幾個有緋聞、有賣點的演員往裡面一裝,我覺得這是欺騙觀眾。你不接地氣地體驗生活,你談何創作?正如習總書記說的,「藝術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

  我拍我看得見、摸得著的人和事

  我的電影、電視劇都是表現小人物的生活和命運。因為他們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這麼多年來,看到他們,我心裡頭就有創作的慾望。我也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我覺得我在這個土壤裡面。《空鏡子》也好,《沒事偷著樂》也好,都是我熟悉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人和事。這些片子拍出來,有很好的收視率和票房,觀眾反過來讓我知道,我拍的這種東西是有生命力的。我的堅守,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觀眾喜歡,是他們讓我還有這種堅守。

  也有人拿很多錢說,楊亞洲你幫我拍這個。我一看就是胡編亂造的東西,給再多錢,我也拍得不快樂。作為導演,我特別引以自豪的是,干這個工作是我喜歡的,又能賺錢,反過來你賺了錢卻讓自己痛苦,那就不值得了。

  習總書記說,「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能在市場經濟中迷失方向」,我覺得習總書記對目前文藝界的問題特別了解。我們這些年的創作在某些程度上被市場牽著鼻子走。一味地追求市場,或者一味地追求藝術不顧市場,都是不對的。不論是管理者,還是創作者、媒體、電視台,大家都要齊心協力,不能再走市場高於一切、票房高於一切、收視率高於一切的老路,否則我們無法生產出「留得住」的精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7: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