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紅樓夢》中隱寫的歷史7

[複製鏈接]

47

主題

145

帖子

15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第七章 解密黛玉的判詞
   (2014-05-26 10:11:56)
轉載▼
標籤:
       
應該說當今世界沒有幾個人能真正能看懂黛玉的判詞,尤其是近一百年來,在「光怪陸離」的錯誤理論的引導下,出現各種各樣牽強附會、離奇古怪的結論,讓人越看越暈眩,像是生活在北京的霧霾之中,完全是一頭霧水的感覺!好在無絕人之路,三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終於可以在正確故事背景的基礎上合理地解讀了!這主要歸功和偉大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這些普通的讀者也可以找到大量的資料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使破解《紅樓夢》之謎終於成為了可能!而黛玉的判詞是本書的重中之重,是一個人能否看懂《紅樓夢》的關鍵中的關鍵!可以說你讀懂了黛玉的判詞,就等於你看懂了一半的《紅樓夢》!應該說這一點兒也不誇張。我們先看一下《紅樓夢》第五回中黛玉判詞是怎麼寫的:
只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作者居然把黛玉和寶釵的判詞寫在了一起,這一現象很是奇怪,我會以後找機會給大家分析。我今天所要研究的是黛玉的判詞,而其中的「堪憐詠絮才」一句雖然也是關於黛玉的內容,但並無太多隱寓,所以我們主要分析以下這幾句:
只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
玉帶林中掛。
雖然只有這麼三個句,但含意相當深刻,真可謂是字字珠璣,甚至可以用「驚天地、泣鬼神」來形容!我們先看一下什麼是「玉帶林中掛」,如果你問專家,他們會告訴你這是作者在暗示其中包含有林黛玉的名字,你看看「玉帶林」反過來念不就是「林黛玉」嗎?有專家居然還說:「玉帶林中掛」是象徵著黛玉對寶玉的「牽掛」!你看其中有個「掛」字嗎?與其這樣解釋,還不如說「玉帶林中掛」是指「寶玉帶著林黛玉中午去請人算卦」呢,這樣不是每個字都能找到落腳點?
居然還有專家認為「玉帶林中掛」講的是薛寶釵,而「金簪雪裡埋」講的林黛玉!不知道他們的思路怎麼會這麼詭異的?還有一位大師居然研究出黛玉最後是「沉湖而死」的結論,甚至告訴大家黛玉死前還要大搞什麼「行為藝術」!不知道是不是那種現代派的「行為藝術」?黛玉「沉湖」而死有可能嗎?在第二十三回里有這樣一個情節:
寶玉笑道:「好,好,來把這個花掃起來,撂在那水裡。我才撂了好些在那裡呢。」林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凈,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乾凈。」
黛玉認為如果花落入水中那就把花糟蹋了,因為「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在黛玉的《葬花詞》中明明寫著「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這不但是對黛玉未來結局的暗示,也說明黛玉本身是有潔癖的,難道黛玉會跳到自己認為不幹凈的水裡去死嗎?那還叫「質本潔來還潔去」嗎?應該是「污淖陷渠溝」才對吧?所以黛玉「沉湖」一說本質上是在糟蹋黛玉,暴露了其「反紅學」的本質!
那怎麼來分析黛玉的判詞呢,我們還是換個角度來分析吧,先不要把書中判詞當成一個個體,應該從整體上來看找找其中有什麼共同規律。首先我綜合地分析總結一下第五回中所有人的判詞,看看有什麼規律。
第五回里一共出現了十五個人的判詞,我們除去黛玉和寶釵的判詞,看看其他十三個人的判詞的特點:
晴雯:壽夭(死)
襲人:嫁給優伶
香菱:香魂返故鄉(死)
元春:大夢歸(死)
探春:遠嫁
湘云:湘江水逝楚雲飛(死)
妙玉:終陷淖泥中
迎春:赴黃粱(死)
惜春:青燈古佛旁
鳳姐:哭向金陵事更哀(死)
巧姐:巧得遇恩人
李紈:枉與他人作笑談
秦氏:有一美人懸樑自縊(死)
這十三個人的判詞都是伏筆,是預言,透露的是這些人物的命運和結局,從整體來看這些人的結局無非兩種:死或最終的歸宿。也就是說黛玉和寶釵的判詞也應該符合這一原則,講的是此二人的結局,而絕對不會是類似於「牽掛」這樣的心情的狀態或人倒著讀出黛玉的名字這樣弱智的情況!我們都知道黛玉後來是早死的,正所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冷月葬花魂」,在第二十二回里有一條批語說得更明確了:
〖庚雙:問的卻極是,但未必心應。若能如此,將來淚盡夭亡已化烏有,世間亦無此一部《紅樓夢》矣。〗
既然黛玉後來是「淚盡夭亡」,所以她的判詞也應該跟其他人的判詞一樣是指她後來是如何死去的,應該說這樣的推測是相當的合理!在「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兩句後面,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批語:
〖甲戌雙行夾批:寓意深遠,皆非生其地之意。〗
〖蒙雙行夾批:寓意深遠,皆非生其地之意。〗
這條批語是什麼意思呢?我個人認為如果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是這樣:「寓意深遠,都不是黛玉和寶釵活著時候的境地的意思。」如果翻譯成現代漢語通俗地說,應該是指「寓意深遠,都是象徵著兩個人死時的情景」!這也清楚地證明:「玉帶林中掛」和「金簪雪裡埋」確實是象徵著黛玉和寶釵之死,而絕不可能是其他別的什麼「牽掛」或「沉湖」的意思。
如何說「玉帶林中掛」是黛玉之死的象徵,那黛玉的死法必需能夠與「玉帶林中掛」這句描寫得吻合才成,那她會怎麼死呢?這就需要好好總結一下我們能夠想到的各種死法,看哪一種能與「玉帶林中掛」合得上:病死、淚盡而亡、跳河、抹脖子、吃毒藥、剖腹、跳樓、遇刺、吃多了撐死、被雷劈死、砍頭、五馬分屍、被活活打死、中箭、中槍、割腕、絕食、被掐死、心臟病、腦淤血、姦殺、難產、煤氣中毒……綜合來看,這些死法好像都與「玉帶林中掛」合不上,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從象徵的角度來分析,都不像。其實只有一種死法與「玉帶林中掛」能夠完全合得上,只是沒有人敢輕易去猜,那就是上吊!我相信很少有人會相信黛玉是上吊而死的,因為太不可想象了!尤其是對「紅學」家來說,這是完全顛覆了他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死法!黛玉怎麼可能是上吊而亡的呢?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用「玉帶林中掛」來形容上吊這種死法還是很貼切的,只要你承認「玉帶林中掛」是象徵著黛玉之死,只有上吊這種死法能合得上!除非你能找到更像的死法!
關於黛玉上吊而死的這一點,書中還有別的暗示嗎?我們知道,本書的作者有一個寫作特點,那就是動不動就在一些小的地方用伏筆的方式透露一下人物後來的結局,需要我們非常留心才有可能會捕捉到這樣的信息,比如我前面提到過惜春、金釧和王熙鳳說過的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句話就明確告訴了我們她們最後的結局,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草灰蛇線」的寫作手法。這樣的寫法在黛玉身上有沒有呢?有呀,第五十七回里,《慧紫鵑情辭試忙玉》,導致寶玉犯了怪病而不醒人事,黛玉反應很是激烈,有這樣一段描寫:
紫鵑忙上來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鵑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繩子來勒死我是正經!」
真是太絕了,作者總是用這種看似正常的閑聊中的話,透露出很多後面將要發生的重要情節,這種寫法被《紅樓夢》作者用到了極致!也就說黛玉的這句話應該是她上吊而死的伏筆。也許很多人不太敢相信,其實如果你熟悉了作者這些寫作特點就能理解了,也許這也讓我們感覺很奇怪,前面我剛講的王熙鳳也是上吊而死的,怎麼《紅樓夢》中主角這麼喜歡這種死法呢?難道集體得了「上吊症候群」?我們再看看黛玉判詞之前描寫的那幅畫的那兩句,其中的內涵更加豐富了:
只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
前面講的鳳姐的「冰山」和「雌鳳」的那幅畫的解讀相信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可以負責地告訴大家,黛玉這幅畫的內涵甚至遠遠超過「冰山」和「雌鳳」!其給我們的衝擊力是相當的巨大!
  「兩株枯木」一句很好理解,應該說所有人都能看出這是一個字謎,「二木為林」,自然指的就是指林黛玉的「林」字,那為什麼說是「枯木」呢?有人會說是不是指黛玉死了呢?真的沒那麼簡單,其實「兩株枯木」這句大有深意,而且可以說是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深得讓人驚心動魄!而且並非幾句話就能解釋得清楚,為此,我會在後面專門用一章的篇幅來詳細給大家介紹,這樣簡單的四個字就能講出那麼豐富的內涵來,實在令人難以想象!
於是剩下來我們再看一下「木上懸著一圍玉帶」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問「紅學家」,他們肯定會告訴你說:這指的就是「玉帶林中掛」,這兩句話指的是同一個意思,不會有什麼別的特殊的含義。應該說這樣的觀點是大錯特錯的!試想:判詞這樣惜墨如金的地方,要包含很多人物結局的信息,而關於黛玉的關鍵的內容一共就三句,居然有人還要「合併同類項」,讓兩句表示同一個意思,這完全不合邏輯!而林黛玉是本書中的絕對第一女主角,作者對她的判詞能夠如此草率嗎?建議大家仔細看看:
木上懸著一圍玉帶
玉帶林中掛
雖然這兩句表面上看非常相似,但其實大有完全不同的含義,這就需要我們好好動動腦子,這裡是非常關鍵的地方!這決定著你對本書主旨的判斷。這句雖然不是很容易搞懂,但好在書中在這裡有提示,這真是意外之喜。在黛玉和寶釵的判詞后,出現一條批語相當重要,好像從來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條批語是這樣的:
〖甲戌眉批:世之好事者爭傳《推背圖》之說,想前人斷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說,亦非常人供談之物。此回悉借其法,為見女子數運之機。無可以供茶酒之物,亦無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筆。〗
從表面上看這條批語是在告訴我們:之所以在第五回里有判詞畫、判詞和曲子這樣預言主要角色未來結局的寫作方法,是作者借鑒了中國古代著名的預言奇書《推背圖》的寫作手法!

47

主題

145

帖子

15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7
沙發
 樓主| 秋心萬里雲 發表於 2014-9-30 10:32 | 只看該作者
那什麼是《推背圖》呢?《推背圖》相傳是我國唐朝太宗皇帝時期著名的天相家袁天罡所作,一共六十「象」,每一象用象徵和猜謎的手法預言了唐朝以後中國的一系列重大的事件,一直預言了幾千年!因此該書歷來被統治者列為禁書,現在有很多人在研究《推背圖》,想從中挖掘出中國未來走向的玄機。我在這裡不去分析此書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推背圖》至少在明期就已經很流行了,目前在網上以「金聖嘆」批著的最為有名。書中每一「象」包含有「圖」、「讖」和「頌」,每一象預言一個歷史事件,但這些「圖」、「讖」和「頌」都以猜謎的方式出現,含混晦澀比較難懂,被一些人捧為易經預言的高峰。這樣看來《紅樓夢》第五回的判詞和曲子確實借鑒了《推背圖》中的預言手法,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上面這條批語批得也是很正確的。所以我覺得《紅樓夢》不僅第五回中的判詞和曲子這樣的方式是借鑒了《推背圖》,而且書中使用大量伏筆來暗伏後面的情節這一做法也是受到了《推背圖》啟發。那這跟黛玉的判詞又有什麼關係呢?或者說這條批語寫在這裡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於是我們不得不問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條批語會出現在黛玉和寶釵的判詞後面呢?既然是要告訴我們第五回判詞借鑒了《推背圖》的寫作手法,那為什麼這條批語不放在第一個判詞附近,也就是晴雯的判詞前面呢?或者為什麼不放在最後的一個判詞邊上呢?這值得思考。我個人認為,這條批語放在這裡是在向我們暗示:黛玉或寶釵的判詞中的含義很可能跟《推背圖》中的內容有關,所以特意提醒於此。或者說:如果你看不懂黛玉或寶釵的判詞,可以到《推背圖》中找答案!果然不出我之所料,我們可以在「金聖嘆」批著的《推背圖》中找到非常重要信息,在其他版本的《推背圖》中也找到了類似的內容,大家請查看一下「金聖嘆」批著的《推背圖》的第二十七象,會有下面這張圖,而這一象中的「讖」和「頌」我就不介紹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搜一下。


《推背圖》的第二十七象是暗藏的是「大明建國」含義,我們看這張圖上在空中有兩個圓圈,下面有一棵樹,樹上垂下一個帶狀物,也有人說是把「曲尺」,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是兩個字謎,上面的兩個圓圈是指「太陽」和「月亮」,「日」「月」合起來是一個明朝的「明」字,這正如史湘雲在第四十回里說的:「雙懸日月照乾坤」的本意!而樹上垂下一個帶狀物或曲尺,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指的是姓朱的「朱」字,因為「朱」字是一個「木」字上「懸」一個「帶狀」物或一個拐彎的「曲尺」組成,所以《推背圖》第二十七象圖中隱含「明」字和「朱」字,自然是指「大明建國」!這早已經是公認的定論了,從明末清初的時候大家就認可了這一結論,並非今天我是自己的杜撰,大家不信可以去查看相關研究資料,肯定得到的是相同的答案。
而將「朱」、「明」二字以這樣猜謎的方式隱在圖中確實非常有創意!中國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於是我們驚奇地發現《推背圖》這一象跟這句「木上懸著一圍玉帶」所描述的驚人的相似:「木上懸著一圍玉帶」是一個字謎,它就是姓朱的「朱」字!而判詞中的「玉帶林中掛」指的是象徵著上吊而亡,這兩個猛一看象是很相似內容的兩句居然隱含著完全不同的含義!而我們再想想:古今中外有哪位姓朱的是上吊而死的呢?所以判詞中的這兩個鐵證完全可以確定黛玉所影射的歷史原型就是崇禎皇帝!
黛玉真的是在影射明朝的末代皇帝嗎?太讓人難以置信了吧!你如果了解明末的歷史,你馬上就能想明白,其實這兩個人的身上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先看一下崇禎皇帝朱由檢兒時的經歷:
朱由檢(1611年-1644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母為淑女劉氏,不到五歲即喪母,被先後寄養在「西李」和「東李」家裡,因從小寄人籬下,所以從小養成小性、多疑、謹慎、剛愎自用的性格特點,十歲喪父,到了1627年他的皇帝哥哥朱由校病逝,而又沒有留下子嗣,所以他受命繼位,而他從小因喪母不幸的經歷而形成的性格,嚴重地影響了他後來管理國家的時的所作所為,也是大明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驚奇地發現,朱由檢的童年跟黛玉真的很像!黛玉是六歲的時候母親去逝了,之後被寄養在親戚家裡,也就是書中第二回的《榮國府收養林黛玉》的故事。十歲左右的時候黛玉的父親林如海去逝了,她成了孤兒,黛玉也因為從小寄人籬下的經歷養成了小性、刻薄、多疑的性格,這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這是不是太讓人震驚了?我相信這也是為什麼作者要突出地描寫黛玉這樣的性格。
於是我忽然領悟到:《紅樓夢》這本隱寫明末的史書中所記載的真正的歷史是從朱由檢喪母正式開始的,這一年是1614年,也就是萬曆四十二年!這一點很讓人吃驚喲!也非常巧合,因為今年是2014年,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喪母400周年整!自然也應該是黛玉進賈府400周年整,也就是說《紅樓夢》中所記載的正式歷史是正好從400年前開始!時光如梭,400年後的今天我們終於可以正確地解讀書中的這段歷史,讓人非常激動和感慨!
《紅樓夢》中隱寫的明史始於1614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我們這些紅學愛好者真的應該好好地紀念一下,如果搞一個「紀念崇禎喪母400周年的活動」恐怕有些不妥,但搞一個「黛玉進賈府400周年紀念大會」還是應該可以的!建議有興趣的「紅學」愛好者選定一個日子,組織一下,我建議活動地址選在北京的紫禁城,活動的主題是:沿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在故宮裡走一遍,重點體會一下一進大門以後走「一射之地」的距離這部分內容!同時我也建議故宮管理部門開闢一條「黛玉進賈府」的遊覽路線,遊客可以像黛玉那樣乘坐轎子重溫這一場景!

黛玉因喪母進賈府自然是在影射朱由檢1614年喪母被寄養在李選侍(西李)家的一段史實,所以只要我們能夠認清書中角色所影射的歷史人物,就能夠很容易找出一些背後的歷史事件,我也希望大家重新閱讀《紅樓夢》並開始研究明史,肯定能挖掘出更多的秘密來!那書中還有沒有其他關於黛玉影射崇禎的暗示呢?我們再回到黛玉原型的分析上來,在第二十二回里黛玉有這樣一個燈謎:
       朝罷誰攜兩袖煙,琴邊衾里總無緣。
       曉籌不用雞人報,五夜無煩侍女添。
  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
  光陰荏苒須當惜,風雨陰晴任變遷。
有不少版本把這個燈謎記在了寶釵的身上,其實這是錯誤的,在《紅樓夢》的一個鈔本「夢稿本」中,寫得清清楚楚這首詩是黛玉的,而寶釵的燈謎應該是:
       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葉落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
因為可能是在比較早的本子里第二十二回結尾是有殘破的,所以導致後來各版本在這裡錯誤嚴重,下面有兩個不同的鈔本上有兩條很耐人尋味的批語:
〖庚辰: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嘆嘆!丁亥夏。 笏叟。〗
〖靖本:此回未補成而芹逝矣,嘆嘆!丁亥夏。 笏叟。〗
兩個條批語看來是出自早先同一條批語,然而差了個「補」字,於是意義大不相同了。很多「紅學家」根據「庚辰」本這條批語認為所謂的作者「曹雪芹」沒有寫完《紅樓夢》,只寫到了第八十回,或者「十年增刪」只針對前八十回,後面的故事不管了!不明白他們怎麼會有這樣的思路?而後來發現的「靖藏本」上的批語里多了個「補」字,意義大不一樣了,也就是說祖本第二十二回回末可能有破損,需要「曹雪芹」補寫,但還沒來得及,這個「曹雪芹」就去逝了,這也應該證明《紅樓夢》是寫完了的。可惜的是這個「靖藏本」神秘失蹤了,只剩下了一個夾在書中的帶批語的紙條!所以對此「紅學家」們一直有爭論休,誰也不服誰,有點像當年「東林黨」人的內鬥。搞「紅學」的人有一個特點,大家往往誰也不服誰,動不動就互罵,文明一點的也是老死不相往來!業餘「紅學」愛好者也是這樣,而我們的「紅學家」之間也是這樣,算是「紅學」一景!其實如果小說的故事背景搞對了,不會有這麼多曲折和矛盾了。
如果我們真的能夠理解書中黛玉這個角色影射的歷史人物,就知道「夢稿本」這裡的文字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再犯「張冠李戴」的錯誤了!不然會嚴重地影射我們對書中人物的分析。我們仔細體會一下黛玉的燈謎,無論謎底是什麼,我們至少可以看出:這描寫的是宮中生活的情景。一定要注意,這個燈謎又是一個「一喉二歌」的經典之作!
「朝罷誰攜兩袖煙」說的是下朝了以後誰的袖子里裝滿了剛才上朝時薰的那種煙呢?大家想想會是誰呢?皇帝肯定會了!而這裡提到的「雞人」是指皇宮裡報時的人,彷彿像公雞打鳴一樣,到時候就給出時間的信號讓宮裡人知道;而「五夜無煩侍女添」是指不需要讓侍女去添燈油;沒有人去添燈油自然燈油會越來越少,於是有人猜測這個謎底應該是「燭油減」,也就是諧音「朱由檢」!確實有點道理!當然我也很難確定其是否正確,但真的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個謎語的謎底是「更香」,但無論這個謎語的謎底是什麼,我們可以看出其中描寫的是宮中生活的情景,這可不是簡單的一個謎語!這明顯是在暗示黛玉所影射的歷史人物是個帝王身份!

黛玉的這個燈謎里還給我們透露出一種夫妻分別以後妻子在家寂寞痛苦心境,而「琴邊衾里總無緣」是指黛玉並沒有跟寶玉真正結為夫妻,這裡更深一層的意思需要等到「寶黛分離」那一章才能夠講明白。可能很多朋友堅持認為此謎應該是寶釵的,因為他們受到某些「紅學家」言論的影響,認為這個燈謎是指寶玉跟寶釵雖然最後結婚了,但沒有同居發生關係!也就是說寶玉一輩子只跟襲人嘿啾了一回,黛玉他沒機會上,他又不上寶釵,之後又出家了!這對於一個男人是多麼悲催的一生呀!也太難為寶玉了吧?寶玉可不是那種經得起誘惑的人!從他看到寶釵的雪白的膀子發獃就可以知道他是個什麼樣的貨色。在後面分析寶釵的文章里,我會進一步介紹這方面的內容。其實還有一些讓人不太注意的小地方確實暗示了我們黛玉所影射的歷史人物,在第二十三回里,寶玉跟黛玉開玩笑,有這樣一段:
寶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大家看看,寶玉居然說黛玉是「傾國傾城貌」,這也就意味著黛玉所影射的原型居然可以把國家給傾覆了,那她能是誰呢?肯定應該是亡國之君崇禎皇帝了!這一切是不是太不可思義了?在第三十二回里黛玉有一段很有「一喉二歌」風格的內心讀白:
「你我雖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縱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間,不禁滾下淚來。」〖蒙側批:普天下才子佳人英雄俠士都同來一哭!我雖愚濁,也願同聲一哭。〗
這段描寫從「風月寶鑒」的表面故事來看,我們都知道描寫的是寶玉和黛玉二人經常出現感情問題,也暗示了因為黛玉早死所以兩個人沒有結婚白頭到老;但如果從反面的故事也就是黛玉是在影射崇禎皇帝的角度來看,自然是指崇禎早死,大明亡國!如果不是這樣,那後面這條批語就實在讓人莫名其妙了:不過兩個年輕人談戀愛,很曲折,就算是女的早死了,至於「普天下才子佳人英雄俠士都同來一哭」嗎?這個哭的場面太過誇張了吧?只能說明黛玉這段描寫里暗示的是崇禎皇帝之死才能贏得這麼多人的哭聲。
在第七十九回迎春出嫁以後,寶玉感覺很失落,這裡有一條批語很值得研究:
因此天天到紫菱洲一帶地方徘徊瞻顧,見其軒窗寂寞,屏帳翛然,不過有幾個該班上夜的老嫗。〖靖眉:先為對景悼顰兒作引〗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葦葉,池內的翠荇香菱,也都覺搖搖落落,似有追憶故人之態,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既領略得如此寥落凄慘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一歌曰……
批書人提示我們寶玉在這裡因為迎春的出嫁而在大觀園裡失魂落魄的樣子應該是后回黛玉死後有類似情景的伏筆,也就是說在這裡寶玉先提前預演了一下后回的情節,但肯定後面的時候寶玉肯定表現更悲傷,那什麼叫「對景悼顰兒」呢?我們可以理解為對著景色悼念黛玉,但也有人認為「對景」應該還可以解讀為對著「景山」之意!因為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在景山上吊而亡的,景山原名叫「煤山」,清順治十二年(1655),改名為景山,我覺得這樣解讀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黛玉真的是在影射崇禎皇帝,那她跟寶玉之間談戀愛又是怎麼回事呢?要想了解這二人之間愛情故事的內涵,那就得分析一下寶玉的身份了,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9: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