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個子高,有多重要?(圖)

[複製鏈接]

3159

主題

547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2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4-8-26 07: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PanSci 發表於  2013-12-26 11:15

  

  長得高了不起啊?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巴西雨林的原住民把高個兒和財富、權力、參與儀式、生育力聯想在一起;心理學家發現,高大的業務員比矮個兒的業績好;反過來,受試者對陌生人身高的評估,也隨著陌生人身份的不同而改變。

  幾千年前,和比較高的人在一起有演化上的優勢,因為他們的體型在採集食物與抵禦敵人方面都比較有利。如今高度雖然對生存已經沒有任何體型上的優勢,但是過去的想法仍深植腦中,我們還是會把高個兒和成功聯想在一起。這是一種錯誤卻很有說服力的觀感,影響涉及許多層面。

  尺寸很重要

  心理學家雷斯理.瑪代爾(Leslie Martel)與亨利.比勒(Henry Biller)要求學生評估不同高度的男子的心理與身體上的諸多特質,並在著作《身高與污名》(Stature and Stigma)中說明了研究結果。書中提到男性與女性都認為身高不到165厘米的男性比較不正面、不安全、不陽剛、不成功、不能幹。連我們使用的言語也反映了身高的重要,我們稱備受尊崇的人為「大人物」,是我們「景仰」的對象。沒錢時,我們說現金「短缺」。

  

  「大傢伙」是我們敬仰的對象。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即使在浪漫與婚姻的世界里,尺寸大小也很重要。利物浦大學的演化心理學家教授鄧巴(Dunbar)與同事一起分析4000多位健康波蘭男性於1983年至1989年間接受強制健康體檢的資料,他們發現膝下無子的男性比有子嗣的男性約矮3厘米。唯一的例外是1930年代出生的男性。鄧巴認為那是因為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剛好進入婚姻市場,那時的單身男性較少,女性選擇有限。

  這種成婚與身高之間的關聯似乎舉世皆然。1960年代,美國范德堡大學的人類學家托馬斯.葛雷格(Thomas Gregor)到巴西中部的熱愛雨林區和孟希納古人(Mehinaku)一起居住。在這裡,高度還是很重要。孟希納古人認為高個兒有魅力,大家尊稱他們是「wekepei」,矮個子則被貶為「peritsi」,這字和「itsi」押韻,意指陽具。他們會把高個兒和財富、權力、參與儀式、生育力聯想在一起。葛雷格發現,男性愈高,那能接觸的女性愈多。3位最高男子交往過的女子數和7位最矮男子交往的女子數相同。

  個子越高,成就越高

  身高對職業也很重要。1940年代,心理學家發現,高大的業務員比矮個兒的業績好。1980年的調查顯示,美國《財富》五百強企業的執行長中,有一半的人身高至少183厘米。《應用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最近的研究顯示,在職場上,每一寸身高都很重要。佛羅里達大學的管理學教授提莫西·賈奇(Timothy Judge)與同事丹尼爾·蓋伯(Daniel Cable)分析了4份追蹤受試者一生的研究資料,他們仔細檢視這些人的個性、身高、智商與收入。賈奇鎖定身高與收入的關係時發現,比平均身高每高1英寸則每年多賺789美元,所以183厘米高的人每年比能力相當但身高165厘米的同事多賺4734美元。以30年的職場生涯做複利計算,高個子比矮個子同事多賺數10萬美元。

  政治界也受到研究者的嚴格檢視。美國43任總統中,只有5位低於平均身高,而且上次選出低於平均身高的總統已經是一百年前的事了(170厘米的威廉·麥金利總統〔William McKinley〕於1896年接任,媒體稱他「小男孩」)。多數總統都比平均身高高好多,里根身高185厘米,老布希和柯林頓都是188厘米。另外還有證據顯示,有些候選人了解了身高對於選民的重要性,他們會刻意善用這個優勢。1988年的總統大選辯論中,老布希刻意拉長和邁克·杜卡基思(Michael Dukakis)握手的時間,這顯然是布希競選團隊總幹事精心策劃的結果,為的是讓大家清楚看到布希比較高。

  

  這次握手時布希團隊精心策劃的。圖片來源網路

  個子可以預測選票?

  地位與身高的心理關係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不只認為高大的人比較能幹,也認為能幹的人比較高大。這也是很多人發現某些好萊塢明星身高未及平均身高時很驚訝的原因。例如,達斯汀·霍夫曼只有165厘米,麥當娜也只有162厘米。Celebheights是專門探討名人真實身高的網站,他們常派身高已知的人站到名人身邊合影,藉此判斷名人的高度。作家雷夫·凱斯(Ralph Keyes)在他的著作《人生高度》(The Height of Your Life)中推測了很多演員不高的原因,他認為很多比較矮的人需要培養鮮明的人格特質,以顯示他們的強大,克服身高的劣勢。

  這也衍生出一個有趣的現象,身份地位的改變會讓人對高度做出不同的判斷。昆士蘭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威爾森(Paul Wilson)率先以科學實驗探討這個奇怪的現象。他介紹一位學者給不同班的學生認識,請學生評估他的高度。威爾森在學生不知情下,改變每次介紹的方式。有一次他告訴全班這個人也是大家的同學,第二次他說他是講師,第三次變副教授,最後一次變成教授。結果學生評估的身高隨著他們認定的身份不同而改變。當大家把他當成學生時,大家覺得他身高173厘米;當他是講師時,身高多了3厘米;變成副教授時,又多3厘米;變成教授時,大家認為他有183厘米高。

  1960年加州大學的哈洛·卡薩姜(Harold Kassarjian)調查了3000位選民,問他們在即將來臨的總統大選中會選肯尼迪還是尼克松,以及他們兩人誰比較高。事實上,肯尼迪比尼克松高3厘米,但選民的看法卻不是這樣。尼克松的支持者中,有42%表示尼克松比較高,肯尼迪支持者中只有23%認為尼克松比較高。

  1990年代初期,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菲利普·海恩(Philip Higham)與威廉·卡門(William Carment)做了另一個更深入的實驗。海恩與卡門請選民在大選前後分別評估3大政黨黨魁的高度(布萊恩·穆羅尼(Brian Mulroney)、約翰·透納(John Turner)、艾德·鮑德本特(Ed Broadbent))。穆羅尼贏得大選后他的身高多了2厘米,透納與鮑德本特大選敗北后,身高分別縮了1厘米與2厘米。

 

3159

主題

547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216
沙發
 樓主|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4-8-26 07:28 | 只看該作者
 我想知道這種效果能不能用來衡量選前大家對政治人物地位的觀感,所以2001年,我和《每日電訊報》的科普類編輯羅傑·海飛德合作,做了一項特別的政治民調。我們請1000位有代表性的樣本選民評估英國兩大政黨黨魁的身高。根據兩大政黨總部所發布的資料,當時工黨與保守黨的黨魁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與威廉·海格(William Hague)的身高都是183厘米,但選民卻不這麼認為。

  

  這兩個人雖然一樣高,但是在選民心中可不是這樣。圖片來源spokeo.com

  我們的結果也呼應了20世紀60年代卡薩姜的研究結果,我們發現選民評估支持與反對的領導人時會有偏誤。工黨支持者認為布萊爾超過實際身高的比例比保守黨支持者多出許多。同樣的,保守黨支持者認為海格超過實際身高的比例也比工黨支持者高出許多。簡單地說,支持者覺得他們認同的候選人比較高。那我們的身高民調可以預估大選結果嗎?

  英國2001年大選前我們讓英國民眾評估候選人的身高,覺得布萊爾不到男性平均身高的選民只有35%,但是覺得海格不到平均身高的選民高達64%,也就是說選民認為布萊爾比較高,而海格是矮冬瓜。2001年大選的結果如何呢?布萊爾的工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原文發表於PanSci,節選自《怪咖心理學》,漫遊者文化出版。轉載時文字部分有修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8: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