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當役年收入20兩,計13216元柴薪皂隸:百姓有給國家服役的義務,不過服役是有工資的。輪到當役了,派給當官的跟班,柴薪皂隸就是買柴燒水、干雜活。年收入20兩,計13216元。(明朝國家規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隸,縣丞二員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員,每人用馬夫一名,國家付工資。)

馬夫年收入40兩,計每年26432元馬夫:給政府公務員趕馬,出差辦事使用。年收入40兩。計每年26432元。

明朝正七品縣官每年約3萬元明朝縣官:正七品每月俸祿7.5石或一年45兩白銀。實際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約3萬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隸4個、馬夫一個,這5個人工資由國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筆墨費由國家補貼。新官上任,還可以先拿到40兩修理費。看起來七品縣官45兩白銀跟馬夫40兩白銀年俸差不多

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給一升米約2斤學生:「廩膳米人日一升,魚肉鹽醯之屬官給之。」——《明史·食貨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給一升米約2斤,(剛夠兩人吃)給魚肉油鹽。(註: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優待秀才時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兩白銀的廩膳費。

不過明代的學生概念不是現在的學生概念,現代的學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縣學才算是廩膳生,才可以「食廩」,所以明代秀才不幹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幹活只吃「廩膳」會很窮,所以有窮秀才之稱。

賣油的小販一年收入約20兩計人民幣13216元街頭挑擔賣油的小販:一年收入約20兩。計人民幣13216元。馮夢龍在萬曆年至天啟年寫有《三言》,其中《賣油郎獨專花魁》中秦重只有3兩白銀的本銀,街頭賣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開支,還能剩餘16兩白銀。「每日所賺的利息,又且儉吃儉用,積下東西來,置辦些日用家業,及身上衣服之類,並無妄廢。」除去一年用度剩餘16兩。所以記為年收入20兩。

殺豬的屠戶一年有36兩約23789元殺豬的:范進的老丈人胡屠戶對窮秀才范進說,「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你問我借盤纏,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裡,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儒林外史》。一天一錢,一月3兩,一年有36兩,看來殺豬的收入直逼馬夫了。約23789元。

南方農民均毛收入15750元農民:農民的收入是多少?農民「人給地十五畝,蔬地二畝。」「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設古代耕種水平低只及現代的1/2或2 /3,那麼農民每畝約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豐年加勤懇,南方農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農民人均毛收入7875,除掉農具、肥料、水利開支、畝稅(明朝每畝收稅一斗,約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幹起來,幾年裡蓋個優質磚瓦四合院不成問題。

一把菜刀30文約20元明代小說《水滸傳》中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兩值 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約20元,考慮到當時沒有工業化煉鐵,這個菜刀價格也跟我們現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這600多元錢在我們現在大酒店裡還不夠,可是在小酒家裡也確實可以隨便上菜了。

低檔房產50兩一宅,約人民幣33040元房產價格:「可成道:『在墳邊左近,有一所空房要賣,只要五十兩銀子。若買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兒就湊五十兩銀子,把與可成買房。」——《三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低檔房產50兩一宅,約人民幣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萬以上。「施小舍人急於求售,落其圈套,房產值數千金,郭刁兒於中議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員外途窮懺悔》。看來明朝有錢人的房子還是真夠貴的。

曾有過一兩白銀買一石大米物價的穩定。明朝初幾年和末期時物價曾有過一兩白銀買一石大米,正統年間也有一兩可以買四石的年景,崇禎帝國亂時還有過二兩一石的物價。但比起民國末年物價天漲,總算銀子還是硬通貨。明朝的物價基本是平穩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兩比二石大米。對穩定貨幣價格有相當作用。

人均每年負擔國家稅支0.033兩白銀,約人民幣22元明朝的商稅原先是30取1,也就是3.3%。後來明朝皇帝與內閣考慮減輕國用以減少百姓負擔,萬曆時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販、年營業額在40兩白銀也就是在營業額少於26432元以下的免稅。——這算是照顧弱勢群體嗎?農民稅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後來民田稅收減為每畝一斗米,約18.9斤。官田為一至三斗多一點。

人民稅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機構精減有關,但發生戰爭時費用大量不夠,崇禎國亂時期,為求一點兵費,皇帝幾乎四處求告。萬曆年間最好收成時全國財政一年有200萬兩白銀,還是張居正改革搞下來的。明朝萬曆時總人口約6000萬,人均每年負擔國家稅支0.033兩白銀,約人民幣22元。

明朝沒有叫化子和流浪漢,每個縣都有養濟院免費收留。《宛署雜記》載「每名口月給太倉米三斗,歲給甲字型檔布一匹。」入養濟院的條件是:「查都城內外之老疾孤貧者,籍其年以請。」由於有待遇以至於某些人發達了也不走,「間有家饒衣食、富於士民者。」也在裡面混個名字撈個實惠。

遇水災旱災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國家給田每人15畝耕種,給牛和農具。貧民沒錢買地葬的,國家給地。老人八十歲以上的,國家賜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國家養老。不過要等到八十歲。

「朝廷每端午節,賜朝官吃糕粽於午門外,酒數行而出。文職大臣仍從駕幸后苑觀武臣射柳,事畢皆出。上迎母后幸內沼,看划龍船,炮聲不絕。」——明代《菽園雜記》。明代人生活如此。清兵入關后,強權政治,焚典改史、剃髮易服,稅收重重,民皆奴才,生活檔次降低,難怪反清復明一直進行了半個清朝。

北宋人均GDP3200美元,比現在人富裕1倍。這是有嚴密考證和測算的:1.北宋朝稅峰值達到1億6000萬貫。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所以,1貫=5克。現在1克黃金=19美元,按黃金折價,現在約值152億美元。

北宋時的稅率約為1/15,且農民不像現在有額外負擔。並且也沒有戶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進城。商業尤為發達,司馬光曾說:「世風日下,販夫走卒接著絲襪」由於其他賦稅不多,那麼GDP差不多是152*15=2280億美元。當時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億,因此按此計算====為2280美元的人均GDP。

由於當今黃金的開採量有了極大的增長,現又不是金本位,黃金的價值目前以大大貶值.即使是1980年代,世界黃金也在870美元一盎司,合28美元一克. 所以,按25美元一克算應該至少比按19美元一克算合理======這樣,北宋的人均GDP3200美元!!!

2.根據我看過的另一篇考證資料,北宋的物價:米,豬肉,牛肉,雞等的價格,以當時平均收入看,其年收入全部購買這些基本物品,大致等於現在3300美元的購買力!----這也印證了上面數字基本準確(上面"1",是包含稅負的GDP,下面則是不含稅負的收入,應上面數大於下面,但總有稅收不到的地方, 故二者相等合理)

3.我還看過的另一篇考證資料,北宋農民的人均耕地是現在農民的4.6倍,而農耕技術目前不比農耕技術高度發達的北宋進步多少(除了化肥濫用外),因而,當時的農民比現在農民富3倍是正常的.

4.還有,北宋的工商業產出已超過農業!!目前中國是工商業60多%(工業+服務業),農業30%多.北宋的稅負,則70%來源於工商業,30%來源於農業.----農業為副的結構北宋已有!驚人(1949年,80%農業)

以上事實考證,北宋除了沒有電冰箱,電視機,火車飛機,有不方便外,其他方面,統統比現在的中國人多一倍財富可享受,相當於目前上海中等LBX的生活水平。(上海GDP高是外國人的錢,LBX人均生活水平也就3000美元/人),北宋全國平均生活水平(包括農民),與2006年中國最富的上海人均生活水平相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