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何李嘉誠選擇「脫中入歐」?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8-21 09: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亞洲首富李嘉誠過去半年多來,不斷從大陸和香港撤資。李嘉誠家族旗下集團出售大陸房地產的動作更大。

  去年,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相繼宣告或將拋售百佳超市、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OFC寫字樓和廣西西城都薈廣場和停車場,涉及金額達410億元。

  現在,和記港陸逾七成股權也快賣給大陸房地產企業泛海控股。李嘉誠持股7.84%的新加坡房地產基金亞騰資產管理正在洽談出售上海黃浦江的盛邦國際大廈。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內李家父子拋售的樓盤價值已達250億元。同時,李氏父子已經很久沒有新增房地產項目了。據說,李嘉誠已經兩年沒有在大陸拿地了。

  李嘉誠嘴裡所說的「撤資純屬子虛烏有」,已經成被自己的行為所反駁。而這些也說明他對中國房地產未來走向並不看好。

  李嘉誠成為亞洲首富,靠的就是他對香港房地產的投資。李嘉誠在香港所投資的房地產從來不會輕易變賣,而是通過出租等方式獲得利潤。他認為,收租雖不像賣樓那樣牟取暴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時間愈長,物業愈會增值。這也可以看出李嘉誠對香港土地價值的長期信心。

  然而,內地房地產儘管已經不能再像過去幾年那樣瘋狂增長,但如果經濟平穩發展,內地物業仍可為其帶來不錯的收入。可見,李嘉誠對內地經濟前景可能要比其他看跌的商人和專家更悲觀一些。

  我們無法知曉李嘉誠本人自己如何盤算,但他多年來漂亮的戰績可以大大增加他現在的決定的可信賴度。

  他從戰後經濟復甦嗅到對塑膠花的需求,投入大量生產,成為「塑膠花大王」,卻又在自己成為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商之時,看到了市場的飽和,毅然轉向塑膠玩具——塑膠花兩年後嚴重滯銷。

  1967年,香港更發生反英暴動,房地產一片死寂之時,李嘉誠卻看到了房地產未來的希望,大量收購土地和樓宇。樓市復甦之後,他因地價房價暴漲而獲得暴利。70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630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 35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就能賺取 400萬港元。隨後成立長江實業。

  但為什麼李嘉誠卻要投資歐洲,尤其是英國呢?

  看看李嘉誠在歐洲的投資組合,會發現李嘉誠在歐洲房地產上投入並不太多。誰都知道,歐美這些國家會通過高額稅收讓人無法通過兼并土地來圈錢。李嘉誠把更多的錢投在了諸如電力、燃氣、水務、港口等公用事業上。

  這是在覺得中國房地產風險太高,而歐洲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所做的決定。而這種投資策略也是照搬其「香港模式」。李嘉誠家族在香港便擁有許多公共事業的股份。李嘉誠旗下的香港電燈,幾乎每投資100元就能有30元穩定回報。而他們在歐洲投資的公用事業年回報也可以維持在15%左右。

  這些穩健而獲利頗豐的投資,卻是內地所不能提供。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2: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