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誰知道中國最危險的事是啥?原來是......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8-14 14: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據外媒報道,美國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所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認為,「中國最危險的事是在南海或東海擦槍走火。如果中國和菲律賓、越南或日本發生戰爭,這就會完全改變國內的政治情況。」「因為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有時候海外的戰爭會造成國內的巨變,包括政局的改變、政體的改變。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棘手的問題。」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上任已經超過一年半。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的中國政治專家李成對BBC中文網說,習近平在內政外交上確實有作為,但其做法也存在風險。

  《人民日報》客戶端星期二發表題為「追夢一年半:習近平的三大建樹」的文章,盤點習近平上任以來在反腐、改革和外交方面的建樹。

  文章說,習近平至少有三大建樹為人稱道:「鐵腕反腐,『拍蠅打虎』深得民心」;「力推改革,幅度和力度都超預期」;「外交布局,軟硬兩手凸顯『大國范』」。

  美國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所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在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說,《人民日報》提出的這三點「都有一定的道理」。

  李成說,習近平主導了中共歷史上最大規模、層次最高的反腐運動,還推進了包括取消勞教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城市化等意義深遠的改革。

  「權力鬥爭」?

  有評論認為,習近平反腐實際上只是中共黨內的權力鬥爭。李成不同意這種看法。

  他說:「腐敗已經成為關係到中共生死存亡、社會能否穩定的大問題,因為民怨非常強大。現在腐敗不是幾十萬、幾百萬,而是幾億,幾十億,腐敗的面之廣,程度之嚴重,都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聞的,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令人驚訝的。」

  「中共合法性遭到了很大的挑戰。如果不制止腐敗,中共本身就無法倖存下去,所以肯定要制止。」

  李成說:「當然,習近平在反腐的時候,是要鞏固他的權力的。你可以說,鞏固權力和派系鬥爭是有關係的。但我不覺得他在直接打擊其政治上的異己。」

  李成認為,在周永康被抓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可能不再會有政治局常委或政治局委員一級的官員落馬。

  他說:「動常委級的官員是非常非常危險的,因為會牽扯到中國政局的很多方方面面,它的多面的反應是誰都控制不了的,而且會造成人人自危的情況。我覺得這危險太大了。」

  「運動式反腐」

  李成說:「從我的觀察來講,中國民眾對習近平主席和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最近一年多來的舉措是非常讚賞的。」

  但是,「現在的反腐敗只是運動式的,而不是法制建設性的,這無法長期維持。」

  他認為,必須逐漸建立一個法制體系和各種規章制度,包括官員申報財產、官員的房地產註冊,最主要的司法逐漸走向獨立。

  李成說:「當然,建立一個司法獨立的體系,建立一個法制社會,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方向必須明確。在這樣一個意義上來講,四中全會強調法制建設,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如果中國的民眾對法制建設有信心,對今後的反腐有信心,這就是成功的。如果中國民眾對反腐非常失望,覺得完全是打擊政治異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擦槍走火」

  《人民日報》客戶端的文章證實,中國近來「划設東海防空識別區、海空常態化巡視釣魚島、對菲坐灘廢艦實施隔離限制、981鑽井平台南海鑽探油氣資源、進行南海島礁工程建設等前所未有的強硬舉措」都是習近平親自決策的。

  對於習近平在外交上的表現,李成認為,對外政策和對內政策有非常大的聯繫。

  他說:「習近平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狀況當中。他一方面要讓民眾認為他是代表著中國的利益,代表著中國民眾的情緒,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對西方要強硬。但實際上,他要做得非常非常謹慎。」

  李成警告:「中國最危險的事是在南海或東海擦槍走火。如果中國和菲律賓、越南或日本發生戰爭,這就會完全改變國內的政治情況。」

  「因為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有時候海外的戰爭會造成國內的巨變,包括政局的改變、政體的改變。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棘手的問題。」

  李成說:「如果戰爭發生,會有很多開始時預料不到的結果。這種事情會改變中國的政局,也會改變對習近平的評價。」

  反腐與股市>>>

  亞洲巴菲特看漲A股:反腐可讓上證綜指再漲15%

  中央反腐背後的改革邏輯:與經濟增長並不矛盾

  反腐背後的改革邏輯

  反腐為經濟創造可持續增長生態;中國反腐巨浪背後兼具改革邏輯

  中央強力反腐之下,我們既看到老百姓的拍手稱快,也有坊間流言,「許多地方官員都不干事了,也不敢幹事了」,因為不敢尋租,沒有幹事的動力;也因為反腐嚴厲,積極幹事意味著更多出錯概率。

  國務院7月組織了那場規模空前的大督察,目的即包括破除「政令不出中南海」之弊,推動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強力督察背後,說明官員不作為已成為一種現象。積弊多深?

  在中國當下政府部門對資源配置擁有巨大權威的經濟模式中,地方官員的消極會如何影響經濟增長?

  林卿穎是參與國務院督察組的少數媒體人之一,近距離觀察了當下強力反腐環境中政府部門真實的運作狀態。

  同時,經濟學家陸銘和合作者曾完成了一項《反腐敗、市場建設與經濟增長》學術研究,論文刊發於《經濟學》(季刊)雜誌。

  新京報特約林卿穎撰寫跟隨國務院督察組的所見所感;並專訪陸銘教授,就上述話題展開辨析。

  十八大以來,中央「拍蠅打虎」式反腐日趨苛嚴。

  高壓反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據統計,一年來在中紀委網站「案件查處」一欄公布的落馬官員,即有547人,包括1名前政治局常委、2名副國級官員和37名省部級官員,平均每個月近50人。

  但反腐也有代價和成本。有國際金融機構測算認為反腐可能拉低今年中國經濟增長0.6至1.5個百分點,這同時引發國內一些專家對經濟穩增長的擔憂。如湘鄂情等高端餐飲業,自八項規定實施后,即遭遇斷崖式下跌。

  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時,一些觀點將保增長和強反腐割裂看待,似乎非此即彼,陷入兩難。人們關心,高壓反腐是否持續?反腐是否有最優路徑可循?

  檢視強反腐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增長問題,可以看到,當下的反腐巨浪背後兼具改革邏輯,反腐和經濟增長並不矛盾。反腐和改革,其歸宿終將並軌一處,那就是建立可持續經濟增長生態。

  中央大督察:摸底施政現狀

  十八大以來,中央派出了208個巡視組,在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1214個地區和單位進行了巡視。一大批「老虎」「蒼蠅」被打落馬下。

  與此同時,國務院也派出督察組,在巡視組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力求解決問題之策。

  7月份的國務院大督察,抽調了100餘人,成立8個小組,分赴27個中央部委及16個地方省市。筆者參與其中。督察組所到之處,直面問題,務實高效,部委組每天只能搬兩張凳子在會議室打個盹,地方組則經常開會到凌晨。

  接受督察的部委和省市要求先深入開展自查,形成自查報告遞交督察組。督察組在審閱自查報告的基礎上,進駐實地督察。

  實地督察一般流程包括聽取主要負責人彙報、召開座談會、審閱文件資料。

  廣泛的督察事實上成為一次對施政現狀的全面摸底。在召開座談會之外,督察組還採取問卷調查、約談,暗訪形式深入調查;地方省市督察組則深入到縣、鄉機關、企業、高校、公共服務機構,甚至施工工地進行實地調查。

  在督察國家發改委時,參與工作彙報和問詢的發改委官員近百人,包括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內,僅司局及以上級別官員便達50人。

  因督察工作涉事之深,每日督察結束后內部總結會上,督察組成員都能直接開列受督部委省市的「問題」。這些問題以涉及未來的改革方向為著眼點,標本兼顧。

  以督察「磕」放權

  如果以「成本」視角分析反腐與經濟增長,在公權力市場中,「審批」可看作最重要的商品,也是各部門的「命根」。新一屆政府甫一成立,即以削減行政審批作為改革抓手。

  筆者見識了中編辦和國務院審改辦工作作風,面對各部門的「命根」,可謂毫不含糊,一項項磕除。

  7月5日,住建部相關負責人即接受了中編辦的約談,探討審批事項削減空間。

  住建部23項行政審批事項,可分為三類:「管企業」、「管人」和「管其他」。「管企業」包括房地產開發企業一級資質核定等;「管人」即建築師資格認定等;「管其他」則包括部分城市規劃審批等。

  中編辦認為,企業資質和人員資格審批國際上都由協會幹,住建部可以考慮將這部分職能剝離出去,騰出手來「強化城市規劃等的管理」。住建部則擔心取消后容易滋生弄虛作假,影響市場環境。

  但面對改革大勢,一周后,住建部決定,對涉及8項人員資格的審批事項將「全部取消」。

  反腐的「成本」

  根據中紀委公布的信息,截至今年二季度,查處違反「八項規定」問題數47150例,處理61703人。比較集中的「問題」主要包括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旅遊、收送節禮等。

  反腐的「成本」主要包括兩大塊,一是對相關產業的影響,如上述「問題」中涉及的奢侈品行業、房地產業、高端餐飲業、旅遊業等。二是官員不作為或消極作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這些成本,也正是部分研究者擔心「損害經濟」的緣由。

  本次規模空前的國務院大督察,其背景就是按照李克強總理的要求,破除「政令不出中南海」之弊。這項極為明確的督察目標背後,說明官員不作為已成為一種現象。

  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一定條件下,腐敗具有資源配置的功能,尤其在國有制主導下的經濟體中。這就是所謂「腐敗是經濟的潤滑劑」。

  但應該看到,從更長期的經濟發展視角衡量,腐敗無疑帶來巨大的社會損失,包括資源錯配、社會福利損失、信用成本增加等。腐敗對經濟發展危害的研究汗牛充棟。

  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認為,腐敗不但會吞噬改革的成果,而且將瓦解公眾對改革的支持,引發激烈的社會衝突,成為終結改革的致命殺手。

  「中國面臨腐敗和改革賽跑的挑戰」,周其仁說。

  反腐與改革並轡推進

  綜合國內外多家機構研究預測,中國經濟很難回到增速8%的快車道。當前中國, 經濟增長趨緩的「新常態」成為不得不面臨的現實。

  將反腐和改革一併納入中國當前面臨的「新常態」現實,可以看到,反腐與改革並轡推進,成為新治理策略核心內容。

  如果孤立起來看所謂反腐,容易放大高壓反腐的負面效應。但觀察席捲全國的「督察」行動及前後多項舉措,可以看到高壓反腐背後中央政府深化改革的決心。

  目前,行政審批、財稅預算、政府採購、司法制度、國資國企等體制機制改革多點開花,與反腐並轡推進的改革和制度建設已成勢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反腐倡廉要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指出:反腐要堅持標本兼治,當前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

  反腐背後的制度建設訴求,已為最高執政者明確宣示。復旦大學教授陸銘的研究結論認為,對於政府來說, 更為根本的反腐敗措施是建設市場,只有最大限度地完善市場,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腐敗活動的根源——政府的特權。

  陸銘的研究模型證實,當資本積累(社會的產出能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合理規劃反腐路徑,加大反腐力度,可以實現在反腐敗的過程中經濟的持續增長。

  無論反腐還是改革,其出發點和歸宿並軌一處,那就是建立法治制度保障下的可持續經濟增長生態。

  而依法治國,正是10月份即將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討論的核心內容。以如此鮮明的主題鞏固反腐成果,護航經濟增長,公眾拭目以待。

  海外投行評估中共反腐效應:將減小國企改革阻力

  讓國企和民企在房地產、鋼鐵和汽車製造等競爭性領域展開更公平的競爭,「將對生產力和創造就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中共深入反腐正在對中國經濟改革產生深刻影響。

  彭博社援引多家海外投行的觀點判斷,中國經濟可能成為中共深入反腐的「最重要受益者」。法國巴黎銀行和美國銀行的分析師認為,習近平水漲船高的影響力可能被用於推動經濟政策的轉變,以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幫助維持經濟增長的速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一份年度報告中警告,如果中國不能實施一系列涉及金融、政府支出、國企領域的政策變革,中國經濟的年度增速到2019年將放緩至5.9%。

  這一系列的變革實施進程,與當下的深入反腐並非沒有關係。

  法國巴黎銀行駐北京首席中國經濟師陳興動就提到,這肯定對國企改革有利——推進改革可能不會再那麼難了。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針對國有企業改革提出多項實質性舉措,包括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等。

  這一切需要人的配合。在此輪已持續18個月的反腐風波中,落馬的官員不乏國企系統高官,包括前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蔣潔敏,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王永春等。

  風暴過後的7月底,「三桶油」齊齊表態,要深化改革。

  在此之前的2月,中石化已經以公告的形式宣布,在油品銷售業務板塊開放不超過30%的持股比例,給社會和民營資本。這被視作中國石油領域打破壟斷的一大進展。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更是表示,計劃於今年第三季度前為油品銷售業務引入戰略投資者。

  緊隨其後,中石油在5月宣布,計劃以旗下西氣東輸一、二線的相關資產及負債,出資成立全資子公司東部管道公司。中石油將通過產權交易所公開轉讓所持東部管道公司100%的股權,評估后的總資產逾800億元人民幣,轉讓后中石油不再持有東部管道公司任何股權。

  中石油對中游的開放,被解讀為釋放了更多改革信號。

  更大力度的改革已經在醞釀。

  某專業財經媒體8月1日報道稱,近日,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社會發展司司長鄧文奎、中國石油流通協會專職會長趙友山帶隊前往五家民營石油公司調研。7月31 日,趙友山露,目前,相關的試點申報材料正在整理,隨後將上報國務院高層。「這幾家民企納入國家進口原油、汽柴油的試點單位,對國企不會產生什麼衝擊和影響。」趙友山說。

  這5家公司分別是山東晨曦集團、山東萬達集團、山東天弘化學公司、山東滙豐石化集團有限公司、唐山渤海石油有限責任公司,它們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營石油公司,被寄望成為獲得原油進口權的試點單位。

  在此之前,中國的原油進口權基本被國有石油公司壟斷,民營企業真正能獲得的進口配額極其有限。

  國企改革被視作中國新一輪經濟改革的關鍵。

  「所有的改革道路都通向和通過國企改革。」渣打在香港的大中華研究業務主管王志浩說,讓國企和民營企業在房地產、鋼鐵和汽車製造等競爭性領域展開更公平的競爭,「將對生產力和創造就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7月29日宣布對周永康進行調查的同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還開會,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提出下半年要更加註重定向調控,有效實施一些兼顧當前和長遠的政策措施。

  彭博社援引美國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陸挺的報告稱,周永康等高官被調查,顯示中共政府工作重心將能從反腐,逐步轉向實質性的體制改革,而後者對於中國的長期經濟健康至關重要。

  IMF在7月30日發布的一則報告中指出,中國需要迅速實施已經宣布的改革措施,過渡到更可持續的增長路徑。一些重點改革領域包括:金融部門、國有企業、匯率和地方政府財政。改革應著眼於消除扭曲和隱性擔保,強化制度,讓市場發揮更大決定作用(正如當局強調的).

  該報告認為,解決脆弱性和實施結構改革將導致近期經濟增長減緩,但在長期內將帶來顯著好處,促使收入和消費增加。對於2015年,IMF建議中國將增長目標設在6.5%-7%的範圍。

  這一系列改革同樣可能觸動利益。

  巴克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在近日發布的一則報告中稱,該行預測,有關預算和稅賦政策變動的細節很快將公布,其中包括對電池等污染環境的商品以及奢侈品徵收消費稅。

  有分析認為,當局的反腐可能會對某些經濟領域形成負面影響,比如奢侈品和接待服務等。甚至導致房價下跌,因為官員們不會再買入多套房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2: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