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透視娛樂圈毒文化:明星以「吸毒找靈感」辯解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從多年前的賈宏聲、朱潔,到張默、謝東、滿文軍,再到李代沫,6月13日,國內又一知名導演因吸毒被拘留。業內人士稱,在娛樂圈裡,一些藝人吸毒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毒文化」幾乎成為娛樂行業發展的畸形伴生品。

  知名導演再次涉毒被拘:「它就像個惡魔。」

  6月13日7時30分許,北京警方在北京南站安檢口例行檢查時,一名中年男子掏出身份證后突然逃跑,被民警當場控制。經過尿檢,這名男子對毒品反應呈陽性,隨後他交代當天5時在家中曾吸食毒品。

  這名50歲的男子是國內知名導演張某,繼2008年因吸毒被公安機關處理后,這是他第二次涉毒被抓。

  「這東西就是一個惡魔,任何一個天使碰到它都會死掉的。它會緊緊纏繞你。」在拘留所里的張某沉重地說。他告訴記者,最初是2007年左右,在一次酒吧的聚會中,看到了幾個圈裡的朋友在「玩」搖頭丸。

  「我可能是個比較自閉的人,當時因為生活各個方面心裏面有點鬱悶,朋友說這個特別好玩,於是就碰了。」張某回憶,「用了以後比較溫暖,心裏面會有一種幸福的感覺。最早的時候,感覺"敞亮了"。」

  雖然在毒品「過勁」以後,張某出現了大量出汗、失眠,甚至空間感錯亂的感覺,但並沒有引起他的注意,在「朋友」的關心下,他一次又一次地追求「溫暖」。

  「第一次感到比較舒服,就願意不斷地去嘗試。中間朋友也給我用過一些K粉,直到後來碰到更可怕的東西—冰毒。」張某說,有一段時間他出現不明原因的嗜睡癥狀,於是「朋友」告訴他,「溜冰」可以提神。

  2008年,張某因吸毒被警方抓獲。「家人很痛苦,出來以後他們還是接納我的,但是我太對不起他們了,尤其是我的女兒。」張某說,當時七、八歲的女兒雖然沒有表達過,但他能夠感覺到女兒對他的失望和疏遠。

  張某說,此後他曾經試著用工作、讀書、聚會喝酒來「遠離」毒品,但並沒有很好的效果。

  「我原來記憶力特別好,能背下一兩百個電話,現在可能幾個電話都記不住。」張某說,更嚴重的是,毒品讓他變得更自閉、更猜疑,沒有思考的能力,而這也導致他在吸毒后的電影作品被認為「沒有力量」。

  時尚、靈感、社交?娛樂圈為何出現「毒文化」

  在普通人的認知中,吸毒無疑是一種惡劣的行為,然而在娛樂圈的部分人眼中,這種行為卻被貼上了「時尚」「文化」等光鮮亮麗的標籤。隨著明星涉毒一次次被曝光,人們不禁追問,為何毒品在娛樂圈屢禁不絕,甚至已形成一種特殊的現象?

  — 尋找靈感,流行的「亞文化」。在最初的明星涉毒事件中,不少明星以「通過吸毒尋找靈感」來自我辯解。西方國家不少「先鋒」藝術家聲稱通過毒品的致幻作用,可以讓人尋找到藝術創作的靈感和火花。「美國六、七十年代有這種亞文化,這個亞文化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也在影響今天的亞洲。」張某說。

  —追求時尚。「娛樂圈大部分是年輕男女,喜歡去夜店這樣的場合。這時候有人拿出這些東西(毒品),說這是最近最流行的東西,一些意志力不強的人難免就會上鉤。」業內人士說。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一些二、三線的藝人因為擔心被嘲笑「不時尚」而吸食毒品。

  — 緩解身心壓力。為了改善自閉的傾向「追求溫暖的感覺」,同時也是解決自己嗜睡的問題,張某選擇了毒品。業內人士說:「演員可能需要連續幾天通宵拍戲、錄音,在新片、新唱片宣傳時要馬不停蹄地趕通告、參加各種活動,身體和心理的確會很疲勞。有些人就會藉此宣揚新型毒品提神、緩解壓力。」

  —社交「潛規則」。「比如一個二、三線的藝人被邀請參加聚會,在場的都是一線"大咖",跟他們一起吸毒,就意味著你被帶進了這個圈子,以後就有了更多的機會。」業內人士說,「幾年前就聽說過,幾個一線的明星在別墅里聚會,不少人參加,每人都要"來一口"。」還有的場合下,大家都在「玩」,如果你不吸,毫無疑問會被排斥在「圈子」之外。

  此外,不少藝人在成名前經歷比較坎坷,一旦一夜成名,內心會感到空虛,需要尋求刺激,心理和行為容易進入「失范」狀態,受到圈子裡「毒文化」的誘惑。

  破解娛樂圈「毒文化」需良方

  「因為娛樂明星本身具有較高的關注度,所以明星涉毒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正因為這些明星本身的人氣、號召力和示範效應,他們涉毒更會給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帶來巨大的不良影響。」北京市公安局禁毒民警說,「破解和消除娛樂圈的"毒文化",也是禁毒工作關注的重點之一。」

  「吸毒者中普遍對合成毒品的成癮性和危害性認識還很模糊。」民警介紹,今後警方將通過進社區、進學校、進娛樂場所等各種途徑,廣泛宣傳合成毒品的危害。

  「娛樂圈實質上是個名利場,任何人在名利面前心態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華策星之藝人經紀公司宣傳總監王錚說,面對種種誘惑,藝人們需要有人不時地在身邊冷靜地提醒。

  「公司要求旗下的藝人,違法的事不能做、黃賭毒不能沾。」王錚介紹,每當媒體報道有藝人涉毒,公司都會及時向旗下藝人通報。「他們很驚訝,這麼有名氣的明星,以前還合作過,因為這個(吸毒)就鋃鐺入獄了。借著這種驚訝,我們就會告訴他們,一旦越雷池一步,你的身體、形象、口碑等,失去的東西特別多。」

  「公司更多的是引導他們用健康、正當的方式減壓,例如引導他們去健身,既能保證良好的身體狀況,經常運動還能讓藝人保持陽光的形象。」王錚介紹。

  「所謂的"亞文化""找靈感"都是給自己找的借口。」張某想告訴所有人,「永遠不要讓自己碰這個東西,永遠不要認為自己可以控制這個東西。」

  「我要和它徹底決裂,要向它宣戰。請求大家原諒我,我想做回一個正常人,一個負責任的導演和父親。」張某表示,如果有機會,他願意投身拍攝禁毒題材影片,「我要向青少年傳播這方面的知識和感覺,要真正讓大家認識到這個東西它的確是個惡魔」。 (記者盧國強)

  從多年前的賈宏聲、朱潔,到張默、謝東、滿文軍,再到李代沫,6月13日,國內又一知名導演因吸毒被拘留。業內人士稱,在娛樂圈裡,一些藝人吸毒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毒文化」幾乎成為娛樂行業發展的畸形伴生品。

  知名導演再次涉毒被拘:「它就像個惡魔。」

  6月13日7時30分許,北京警方在北京南站安檢口例行檢查時,一名中年男子掏出身份證后突然逃跑,被民警當場控制。經過尿檢,這名男子對毒品反應呈陽性,隨後他交代當天5時在家中曾吸食毒品。

  這名50歲的男子是國內知名導演張某,繼2008年因吸毒被公安機關處理后,這是他第二次涉毒被抓。

  「這東西就是一個惡魔,任何一個天使碰到它都會死掉的。它會緊緊纏繞你。」在拘留所里的張某沉重地說。他告訴記者,最初是2007年左右,在一次酒吧的聚會中,看到了幾個圈裡的朋友在「玩」搖頭丸。

  「我可能是個比較自閉的人,當時因為生活各個方面心裏面有點鬱悶,朋友說這個特別好玩,於是就碰了。」張某回憶,「用了以後比較溫暖,心裏面會有一種幸福的感覺。最早的時候,感覺"敞亮了"。」

  雖然在毒品「過勁」以後,張某出現了大量出汗、失眠,甚至空間感錯亂的感覺,但並沒有引起他的注意,在「朋友」的關心下,他一次又一次地追求「溫暖」。

  「第一次感到比較舒服,就願意不斷地去嘗試。中間朋友也給我用過一些K粉,直到後來碰到更可怕的東西—冰毒。」張某說,有一段時間他出現不明原因的嗜睡癥狀,於是「朋友」告訴他,「溜冰」可以提神。

  2008年,張某因吸毒被警方抓獲。「家人很痛苦,出來以後他們還是接納我的,但是我太對不起他們了,尤其是我的女兒。」張某說,當時七、八歲的女兒雖然沒有表達過,但他能夠感覺到女兒對他的失望和疏遠。

  張某說,此後他曾經試著用工作、讀書、聚會喝酒來「遠離」毒品,但並沒有很好的效果。

  「我原來記憶力特別好,能背下一兩百個電話,現在可能幾個電話都記不住。」張某說,更嚴重的是,毒品讓他變得更自閉、更猜疑,沒有思考的能力,而這也導致他在吸毒后的電影作品被認為「沒有力量」。

  時尚、靈感、社交?娛樂圈為何出現「毒文化」

  在普通人的認知中,吸毒無疑是一種惡劣的行為,然而在娛樂圈的部分人眼中,這種行為卻被貼上了「時尚」「文化」等光鮮亮麗的標籤。隨著明星涉毒一次次被曝光,人們不禁追問,為何毒品在娛樂圈屢禁不絕,甚至已形成一種特殊的現象?

  — 尋找靈感,流行的「亞文化」。在最初的明星涉毒事件中,不少明星以「通過吸毒尋找靈感」來自我辯解。西方國家不少「先鋒」藝術家聲稱通過毒品的致幻作用,可以讓人尋找到藝術創作的靈感和火花。「美國六、七十年代有這種亞文化,這個亞文化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也在影響今天的亞洲。」張某說。

  —追求時尚。「娛樂圈大部分是年輕男女,喜歡去夜店這樣的場合。這時候有人拿出這些東西(毒品),說這是最近最流行的東西,一些意志力不強的人難免就會上鉤。」業內人士說。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一些二、三線的藝人因為擔心被嘲笑「不時尚」而吸食毒品。

  —緩解身心壓力。為了改善自閉的傾向「追求溫暖的感覺」,同時也是解決自己嗜睡的問題,張某選擇了毒品。業內人士說:「演員可能需要連續幾天通宵拍戲、錄音,在新片、新唱片宣傳時要馬不停蹄地趕通告、參加各種活動,身體和心理的確會很疲勞。有些人就會藉此宣揚新型毒品提神、緩解壓力。」

  — 社交「潛規則」。「比如一個二、三線的藝人被邀請參加聚會,在場的都是一線"大咖",跟他們一起吸毒,就意味著你被帶進了這個圈子,以後就有了更多的機會。」業內人士說,「幾年前就聽說過,幾個一線的明星在別墅里聚會,不少人參加,每人都要"來一口"。」還有的場合下,大家都在「玩」,如果你不吸,毫無疑問會被排斥在「圈子」之外。

  此外,不少藝人在成名前經歷比較坎坷,一旦一夜成名,內心會感到空虛,需要尋求刺激,心理和行為容易進入「失范」狀態,受到圈子裡「毒文化」的誘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5: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