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預測未來的世局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4-8-3 10: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光耀今年90大壽,《海峽時報》以出版新書《李光耀觀天下》誌慶。全書348頁,分11章,其中真知灼見,相當精彩,值得推介。

本書與以往李光耀相關的書比較,有兩大不同或特色:

(1)主要的不是回顧,更多的是向前看;
(2)主要的關注點不是新加坡,更多的是國際事務,特別是世界格局不同力量的變化。其中,最引起大家興趣的,或許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於美國。
李認為美國前景持續樂觀。雖然美國現在或未來會遇到一些挑戰,
但不意味著美國會走下坡路。因為美國的經濟活力及創新能力無與倫比。
即使,美國就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在走下坡了,但從下坡路衰落的時間也會很長。因為,美國迄今為止,還是全球人才匯聚的中心。
李光耀說,一些新加坡人在美國留學,也會留下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給獎學金把學生送往英國,因為我知道他們肯定會回來」
「得人才者得天下」,這即是李光耀的政治智慧與治國之道。

二、關於歐洲。
李認為衰落無可避免。根本原因,如所周知,就在歐元。具體說,就是只有貨幣一體化,卻沒有財政一體化。
所以他說,歐元先天就是要出問題的,「它的基因決定了他的消亡」。未來走向,不外三種可能:

(1)實現財政統一,但難度極大;
(2)解體,會有混亂及痛苦,但可能性大;
(3)介乎兩者之間,重組。
即形成一到多個集團,
第一集團核心必然是德國,可能還有荷、比、盧。法國則可能是第二集團的核心。
李認為歐洲之終將走向衰落,在歐元之外,還有兩個原因,就是福利制度與勞工法,這將繼續束縛歐洲的生產力與活力,
特別是當它們面對包括中國在內一眾新興國家快速崛起形成挑戰的時候,將會益發吃力。

三、關於日本。
李認為將慢慢走向平庸。李對此感到可惜。核心的問題是出生率太低及人口老化。
每一個老人需要對應的工作人口,1950年時是10人,
現在是2.8人,2020年時為2人,2060年時降為1.3人。李光耀說,新加坡靠移入大量青壯人口來解決人口老化問題,
但日本人似乎很堅持自己民族血統的純正,迄今未作調整。因此,雖然日本人有很好的素質、紀律
與團隊精神,但終將流於平庸。
李說,如果我是一個年輕的日本人,又會說英語的話,我也許會選擇移民離開。」

四、關於印度。
雖有年輕化的優勢,但長期李並不看好,主要是「尚空談,少實幹」另外,基礎建設落後,語言不統一及種姓制度也都一一制約了印度的能量。

五、關於中國。
李光耀把中國放在第一章,足見他的重視。有幾點有趣的觀察:

(1)
中國有自己5000年來的文化與歷史,相信中央強大,國家才能安全。中國絕不可能發展為一個西方概念下的民主國家,中國有自己的方式」。
中國會小心、逐步地進行
改革,包括黨內民主。
(2)
在對外政策方面,中國會繼續「低調地」強大起來,使影響力提升,但必要時也會展現力量。
(3)
講到西太平洋局勢,李認為中美兩國在爭奪亞太地區主導權的競爭已經開始,並將延續到21世紀后中葉。
未來二、三十年,中美兩國實力將實現平衡,中國有可能把美國勢力趕出12海浬、甚至是200海浬的專屬經濟區,屆時,中國將成為區域大國。
但中美應不致發生軍事衝突,唯一的「危機」是台灣問題。但李認為由於經貿依賴,兩岸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4)
中國應有潛力繼續維持8%上下的增長率15到20年,但前提是要順利推動各種改革。

總結或評論:
(一)李光耀觀世局,洞察力驚人,絕非「推背圖」之流,靠的主要是邏輯與智能。
(二)國家興衰,a.取決於人才,b.取決於制度,c.取決於民族性。
(三)指出的21世紀的主旋律是「全球一盤棋,中美大博奕」。佩服李光耀!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7: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