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紅樓夢》中隱寫的歷史-2

[複製鏈接]

47

主題

145

帖子

15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第二章 賈府有「九道門」的玄機
(2014-05-23 11:38:34)
轉載▼
標籤:
文化

在《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  榮國府元宵開夜宴》里有這樣兩段不是很引人注目的文字,然而卻大有玄機!
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寧國府從大門、儀門、大廳、暖閣、內廳、內三門、內儀門並內塞門,直到正堂,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照,點的兩條金龍一般……
這裡轎出大門,這一條街上,東一邊合面設列著寧國公的儀仗執事樂器,西一邊合面設列著榮國公的儀仗執事樂器,來往行人皆屏退不從此過。一時來至榮府,也是大門正廳直開到底。
這是過年時賈家舉辦重大儀式的時候情景,我們可以看到:榮國府和寧國府都是「一路正門大開」、「大門正廳直開到底」,可見當時的場面相當壯觀!然而細心的人會發現:賈家壯觀得有實在太過頭了,因為我們仔細數一下寧國府的大門:「大門、儀門、大廳、暖閣、內廳、內三門、內儀門並內塞門,直到正堂」居然一共有九道!而且還是在一條直線上的,這一點實在令人驚呀!賈府憑什麼能有九道門呢?憑他家的身份和地位這絕對算是嚴重逾制了!
中國人自古以來把《易經》視為聖典,將其作為天、地、人以及事萬事萬物的指南,《素問 三部九侯論》中記載著:「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也就是說「九」這個數是陽數之極,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用的!而在中國古代也不是你有錢就可以把自己家的房子隨便想怎麼建就怎麼建的,因為中國的封建社會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而且都遵循《易經》上的原則制定的。在第五十四回里,賈母曾經提到過賈家的大概級別:
「別說他那書上那些世宦書禮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們這中等人家說起,也沒有這樣的事,別說是那些大家子。」
由此看來賈家的地位不可能建九道門!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能夠建九道門的人家天底下只有一家:那就是皇帝家,正所謂「君門九重」的道理。即使賈家的地位再高,就算達到了乾隆時期大貪官和珅「二皇帝」的地位,也不可能在家裡建九道門,否則那純粹是找死!其實早在三十多年前有位叫霍國玲的民間紅學家就提出了這一觀點,應該說還是很有道理的。她還找出《欽定大清會典》,其中對王公府邸的建置有著嚴格的規定:
親王府制:正門五間,啟門三,繚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間,基高四尺五寸。翼樓各九間。前墀護以石闌,台基高七尺二寸。後殿五間,基高二尺。后寢七間,基高二尺五寸。后樓七間,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正殿設座,基高一尺五寸,廣度十一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繪金雲龍。凡正門殿寢,均覆綠琉璃瓦,脊安吻獸,門柱丹雘,飾以五彩金雲龍紋,禁雕刻龍首,壓脊七種,門丁縱九橫七。樓房旁廡,均用筒瓦。其府庫、倉廩、廚廄及典司執事之屋,分列左右,皆板瓦,黑油門柱。
親王世子府制:正門五間,啟門三,繚以崇垣,基高二尺五寸。正殿五間,基高三尺五寸。翼樓各五間。前墀護以石闌,台基高四尺五寸。後殿三間,基高二尺。后寢五間,基高二尺五寸。后樓五間,基高一尺四寸。共屋五重。殿不設屏座。梁棟繪金採花卉、四爪雲蟒。金釘,壓脊各減親王七分之二。余與親王同。郡王府制亦如之。
貝勒府制:基高二尺,正門一重,啟門一。堂屋五重,各廣五間。筒瓦、壓脊,門柱紅青油漆,梁棟貼金,采畫花草。余與郡王府同。
貝子府制:基高二尺,正門一重,堂屋四重,各廣五間,脊用望獸。余與貝勒府同。鎮國、輔國公府制亦如之。
公、侯以下至三品官,房屋基高二尺,門柱飾黝堊,中梁飾金,旁繪五采雜花。惟二品以上房脊得立望獸。公門鐵釘,縱橫皆七,侯以下遞減之五。
四品以下及士民房屋,基高一尺,其門柱、中梁旁繪採花,與三品以上官同。
在明朝的也有類似的規定:
(洪武)二十四年六月,定官司民房屋,並不許蓋造九五間數及歇山轉角、重檐重拱、繪畫藻井、朱門紅窗……公候伯前廳中常后常各七間,門屋三間,俱用黑板瓦蓋……
由此可見,無論是清代還是明代的公候府邸最多也只允許建造四道門,試想寧國府這樣的官員家庭,有什麼資格在家裡有九道門呢?既然作者寫了這麼古怪的內容,應該說這其中必有緣故!賈瑞照「風月寶鑒」的故事知道:《紅樓夢》一書有正反兩個故事,作者強調一定要看其中反面的故事,而寧國府有九道門這樣的寫法應該就是反面故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寧國府不是一般的官員家庭,應該是影射皇帝家,是皇宮!所以才叫「賈家」,指的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虛構出來的人家。霍國玲還將寧國府這九道門一道一道的與北京故宮進行對照分析,結果能夠很好地對應上!讓人很是驚呀。大家可參考她的《紅樓解夢》一書,能夠看到其中的詳細分析過程。而在第三回黛玉進賈府的描寫中,有這樣一段也證明了這一猜測:
(黛玉)想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那轎夫抬進去,走了一射之地,將轉彎時,便歇下退出去了。後面的婆子們已都下了轎,趕上前來。另換了三四個衣帽周全十七八歲的小廝上來,復抬起轎子。眾婆子步下圍隨至一垂花門前落下。
這裡提到黛玉從榮國府正門邊上的旁門進入,要走「一射之地」,而且居然並沒有到達終點,而是轉彎以後換了幾個小廝又抬起轎子接著走!這得多大的院子呀!什麼是「一射之地」呢?是指射出一隻箭所能達到的距離,約相當於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古時五尺為步,那時五尺約等於現在的四尺。「一射之地」最多不超過兩百米,大約一百五十米到兩百米之間。也就是說黛玉進了旁門以後,居然又往前走了近兩百米的距離!真是庭院深似海呀!想必有人想從牆外用箭往裡面射也是無法射到院子裡面核心的位置的,哪個古代人家的大門距離裡面的庭院有遠的距離呢?我去過和紳和大人家參觀,也就是北京的恭王府,作為「二皇帝」,他家雖然也非常富麗堂皇,可比起皇宮來實在是小得很,從一邊的院牆到另一邊的院牆也到不了「一射之地」!想想和大人的地位,也沒有混到賈家這麼大的份上,那賈家到底是什麼級別呢?為什麼他家能大到如此地步呢?很簡單,天底下也只有皇帝他們家才有可能這麼大!也就是說榮國府的正門應該對應著北京紫禁城的午門,進了午門以後往北要走很長一段才能到下一道門,這道門就是太和門,而這兩道門之間的距離應該是一百五、六十米,正合了「一射之地」!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作者肯定是對皇宮的建築很熟悉的,至少當年進去過紫禁城!另外書中還有一些辭彙用得很值得我們深思,比如下面這些地方:
尤氏出送至大廳,只見燈燭輝煌,眾小廝都在丹墀侍立(第七回)
左昭右穆,男東女西;俟賈母拈香下拜,眾人方一齊跪下,將五間大廳,三間抱廈,內外廊檐,階上階下兩丹墀內,花軒錦簇,塞的無一些空地。(第五十三回)
大家看,這裡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用法:「丹墀」。「丹墀」,一共有兩種含義,百度上是這樣解釋的:
一、指宮殿的赤色台階或赤色地面。如漢朝張衡 《西京賦》:「右平左墄,青瑣丹墀。」《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俯視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丹墀,赤地也。」《宋書•百官志上》:「殿以胡粉塗壁,畫古賢烈士。以丹硃色地,謂之丹墀。」 唐 李嘉佑 《送王端赴朝》詩:「君承明主意,日日上丹墀。」《說唐》第五十七回:「 叔寶 來到丹墀,三呼萬歲。」 指官府或祠廟的台階。《說岳全傳》第七回:「旗牌官領命,將五人傳入,到丹墀跪下。」《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泰伯祠)三座門。進去一座丹墀。左右兩廊,奉著從祀歷代先賢神位。中間是五間大殿,殿上 泰伯 神位,面前供桌,香爐、燭台。殿後又一個丹墀,五間大樓。」
二、指官府或祠廟的台階。如《說岳全傳》第七回:「旗牌官領命,將五人傳入,到丹墀跪下。」《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泰伯祠』三座門。進去一座丹墀。左右兩廊,奉著從祀歷代先賢神位。中間是五間大殿,殿上泰伯神位,面前供桌,香爐、燭台。殿後又一個丹墀,五間大樓。這樣看來「丹墀」在《紅樓夢》中的用法顯得牽強,因為「丹墀」多用於宮殿、官府、祠廟之所,而在《紅樓夢》中「寧國府」則是居住的宅第,是住家而已,怎麼可能用「丹墀」這樣的辭彙呢?在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丹墀」出現一百九十三次,專屬宮殿或帝王祠廟。
所以從正史的角度來看,形容賈家用「丹墀」這樣的辭彙,這是明顯的僭越!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呢?這隻能從小說所隱寫的背面的故事來理解,也就是說賈家不是一個普通的官員家庭,而實際上隱寫的是皇帝家,是皇宮!再有,請大家注意在第十回里,秦可卿生病了,有這樣一段描述:
旁邊一個貼身伏侍的婆子道:「何嘗不是這樣呢。真正先生說的如神,倒不用我們告訴了。如今我們家裡現有好幾位太醫老爺瞧著呢,都不能的當真切的這麼說。有一位說是喜,有一位說是病,這位說不相乾,那位說怕冬至,總沒有個準話兒。求老爺明白指示指示。」
在秦可卿看病的情節中,婆子居然說:「我們家裡現有好幾位太醫」都來瞧過!誰家能有這麼多太醫呢?如果賈家是個官員家庭,肯定不可能這樣輕鬆地請這麼多太醫來看病!更何況這裡說的是「我家裡現有好幾位太醫」!而「紅學家」認定的作者是所謂「曹寅」家就更不可能了,一是他家遠離京城,就算能請到太醫,也不可能請這麼多人一起長途跋涉南下江寧給他家人看病,再有曹家只不過是「江寧織造」而已,也就是皇家的買辦,為皇宮採購服裝紡織品之類的,品位應該很低,估計連參政議政的資格都沒有!更不用說還能找幾個太醫給家人看病了!所以作者是曹寅後代的理論不值一駁。唯一合理的解釋是:賈家確實應該是在影射皇帝家,也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然而前面提到的民間「紅學家」霍國玲認為賈家是在影射清朝的皇宮,這一結論是大錯特錯,因為我們都知道賈家的結局是很悲慘的,從前八十回里出現的各種伏筆中我們可以知道賈家最後是:「家亡人散各奔騰」、「忽喇喇似大廈傾」、「樹倒猢猻散」這樣的場面,試想作者無論是生活在清朝的「順、康、雍、乾」哪個時間段中,他們都不可能看到清朝的皇宮有這樣悲慘的情景,除非他們能活到1911年辛亥革命看到清朝的滅亡!也就是說賈家不可能是在影射清朝的皇宮,而從作者所在的年代來看,他們能看到皇宮有如此慘烈的下場的,只有可能是明朝皇宮,也就是說賈府是在影射明朝皇宮!
由此看來作者以賈家來影射明朝皇宮,用賈家的家敗來比作明朝的滅亡,是用「以家寓國」的方式來描寫明末清初那段改朝換代的歷史,所以四大家族「賈王薛史」是諧音「家亡血史」之意,暗指本書描寫的是「國破家亡的血淚史」!這也說明此書的作者應該是明朝的「遺民」,真的是這樣嗎?書中還有其他的證據表明故事發生的背景是明朝嗎?既然有九道大門的寧國府是在影射明朝皇宮,那寧國府的統治者就應該影射著明朝的某位皇帝才對,我們首先看看寧國府中一個很奇怪的人,他就是輩份最高的人:賈敬!這個角色故事很少,書中是這樣介紹他的:
長名賈敷,至八九歲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賈敬襲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愛燒丹鍊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喚賈珍,因他父親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讓他襲了。他父親又不肯回原籍來,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們胡羼。
後來這個長期不管家事一心在修道的賈敬居然吃仙丹中毒而亡!在第六十三回里是這樣描寫的:
正頑笑不絕,忽見東府中幾個人慌慌張張跑來說:「老爺賓天了。」眾人聽了,唬了一大跳,忙都說:「好好的並無疾病,怎麼就沒了?」家下人說:「老爺天天修鍊,定是功行圓滿,升仙去了。」……大夫們見人已死,何處診脈來,素知賈敬導氣之術總屬虛誕,更至參星禮斗,守庚申,服靈砂,妄作虛為,過於勞神費力,反因此傷了性命的。如今雖死,肚中堅硬似鐵,麵皮嘴唇燒的紫絳皺裂。便向媳婦回說:「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燒脹而歿。」眾道士慌的回說:「原是老爺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壞事,小道們也曾勸說『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爺於今夜守庚申時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脫去皮囊,自了去也。」
很早就有人發現這裡居然用「賓天」這個詞來形容賈敬之死!要知道這應該是用於皇帝死亡的專用名詞,這可太讓人吃驚了!在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里,「賓天」出現二十一次,專指帝王或皇太子、皇后之死,這說明前面提到的「丹墀」和這裡「賓天」在正史中是專用辭彙,即均是皇室專用。其實如果你仔細研究就會發現:賈敬這個角色身上的描寫非常像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我們首先看:「賈敬」與「嘉靖」是諧音!嘉靖皇帝一心求長不老術,國家興衰得失,他全不管,根本不務朝政,成了撒手掌柜的了,這一點跟賈敬就很象;由於嘉靖皇帝長期服用丹藥,導致他身體越來越差,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這位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終於因吃仙丹駕鶴西遊去了,他的這個死法跟賈敬也一模一樣!這樣看來,寧國府不但是在影射明朝皇宮,而且這個皇宮中居然還有跟嘉靖皇帝如此相似的人物,怎麼會是這樣?
那小說中的故事應該是發生在什麼時代呢?到底應該是明朝還是清朝呢?在第一回里對書中故事發生的朝代有這樣的介紹:
然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卻反失落無考。〖甲戌側批:據余說,卻大有考證。〗〖蒙側批:妙在「無考」。〗
從這兩條批語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朝代年紀失落無考」只不過是作者的一個託辭而已,而這個「大有考證」肯定不是指所謂的曹寅的乾兒子騷擾驛站而被抄家這樣芝蔴大的端不上檯面的如此丟人的破事!試想這樣的事能叫「大有考證」嗎?估計除了曹家自己人閑得沒事去考證一下,誰還去考證呢?而上一節的一條批語中提到過「凡野史俱可毀,獨此書不可毀」,暗示我們《紅樓夢》應該是正史書,也絕對不是曹家慘遭抄家這樣的野史,而應該是隱寫的正史!是一個實在無法公開直說的正史!

47

主題

145

帖子

15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7
沙發
 樓主| 秋心萬里雲 發表於 2014-7-31 09:30 | 只看該作者
在第七十八回里關於林四娘的故事就可以把故事發生的背景鎖定在崇禎年間,這也是個明顯的朝代標誌!也就是說小說的故事背景應該發生在明朝!再有在第十四回秦可卿葬禮上有這樣的描寫:
前面銘旌上大書「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庚辰眉批:「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國」,奇甚妙甚!〗誥封一等寧國公冢孫婦防護內廷紫禁道御前侍衛龍禁尉享強壽賈門秦氏恭人之靈柩」。
大家仔細看一下「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朝代呢?是康熙朝?雍正朝還是乾隆朝?好像都不像吧?連批書人都稱之「奇甚妙甚」!這有什麼妙的呢?
其實早有人看出這裡寫的這個朝代更像是描寫明朝!我們看:「奉天」自然是指皇帝聖旨中常提到的「奉天承運,皇帝召曰」里的「奉天」,「洪建」應該是指明朝的「洪武、建文」兩朝,而「兆年不易」似指「萬曆」朝!這不都是明朝的暗示嗎?我的這個猜測會不會缺少證據、不著邊際呢?沒想到我居然找到了有力的旁證!
早期的《紅樓夢》是以鈔本的形式存在的,到了1791年,程偉元、高鶚合夥將流傳於世的鈔本《紅樓夢》(八十回)和他們搜集、補續的后四十回稿子進行整理,經過「細加厘易,截長補短,抄成全部」,付梓問世,世稱《程甲本》。第二年,《程甲本》又經過程高二人「准情酌理,補遺訂訛」后,再次印行,世稱《程乙本》。自從《程高本》在社會上出現后,它基本上取代了鈔本《紅樓夢》,在廣大讀者中流傳。從鈔本到印本,《紅樓夢》前八十回的原文,曾經過幾次大的篡改。從《程甲本》問世到《程乙本》印行,時隔僅七八個月的時間。程偉元、高鶚又一次對原著進行了篡改。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是十分嚴酷的,而書中有很多刺眼的內容,肯定為當時滿清統治所不能接受的,所以程偉元、高鶚進行的刪除或改動卻為我的研究提供有力了證據,也就是說他們為我指明了哪些內容是有問題的、是露骨的、是「清朝的廣電總局」所堅決不能容忍的!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在《程甲本》和《程乙本》中發現:「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這句話都給刪掉了!更能說明這裡說的是有問題的,也就是這應該是在描寫明朝!如果這裡指的是清朝的康熙年間,雍正年間,或者乾隆年間,那為什麼不保留下來呢?程偉元、高鶚如此處理的結果還不明顯嗎?實在是此地無銀三百量呀!他們的這一做法嚴重地支持了我的理論,這也是《程高本》對世人的巨大貢獻!於是我們知道他們改動的東西多半是有問題的,這也為我們發現更多的有力證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第四十回里的「牙牌令」的情節中,史湘雲說了一句:「雙懸日月照乾坤」!黛玉也順口說了一句「雙瞻御座引朝儀」。有些所謂的學者見到這兩句奇怪的酒令以後,忽發奇想,說什麼乾隆朝初期,曹家參與了弘皙發動的政變,當時朝廷出現了所謂的兩個「皇帝」,所以這兩句實際上是隱寫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歷史!這樣口無遮攔不負責任的大嘴學者真是有些「思維奔逸」的表現!且不說乾隆朝兩個「皇帝」並存、曹家參與宮廷政變等事情是不是子虛烏有、於史無征,就是從字面上也說不過去!「日月雙懸」本身隱寫的就是一個「明」字,無論如何與滿清的康熙和乾隆年間的事挨不上邊。其實 「日月雙懸」這個詞是南明小朝廷時期江南士大夫階層常用的一句話!抗清志士陳子龍詩中曾說:「日月雙飛驅神駿,乾坤半壁待女媧」,抗清明將張煌言詩中說:「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義士夏完淳詩中也曾說:「日月雙懸」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龍騰」。那這些著名文人經常說的「日月雙懸」,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日月雙懸」有兩重含義:一是代表故國情懷,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衛大明江山,二是代表對兩個並存的南明政權的承認,作為當時的文人他們都是支持的,因為畢竟都是漢人的政權!所以黛玉說的「雙瞻御座引朝儀」我們也就很容易看明白了。
其實對於普通《紅樓夢》愛好者來說還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判斷小說的故事背景:我們仔細看一下書中人物的穿著,有哪一個像是清朝人的打扮呢?無論從關於《紅樓夢》的電影還是電視劇來看,大家可以仔細回憶一下,一點清朝的影子都沒有!無論是王宮貴族還是普通宮員,再到普通人家,完全都是漢人的打扮,要知道影視劇中的造型可不是現在人自己隨便發揮的,都是依據書中的描寫設計的。
在第五十二回里那個「外國美人」的詩中有「昨夜朱樓夢,今宵水國吟」的句子,在「甲戌本」第十三回里有這樣一個批語:
〖清,屬水〗
這樣看來,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昨天是朱明王朝的舊夢,今天卻是在滿清統治的國家裡了」。於是我們忽然明白:原來《紅樓夢》這個書名的意思是指「朱明王朝的舊夢」!有位叫陳子龍的抗清志士寫過這樣的詩句:
獨起憑欄對曉風,滿溪春水小橋東。
始知昨夜紅樓夢,身在桃花萬樹中。
原來這應該就是《紅樓夢》書名的真正來歷!居然與「明亡清興」的歷史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在第一回中有這樣一句:
后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這裡提到的「悼紅軒」,表面上看是指懷念自己以前的「紅顏知己」,就像作者在第一回里有這樣的描述那樣:
自云:「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推了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堂堂之鬚眉,誠不若彼一干裙釵?作者託言,原當有自。受氣清濁,本無男女之別。……」
其實這只是書中表面的故事,而實際上「悼紅軒」是指懷念朱明王朝之意!寶玉在大觀園裡往的地方叫「怡紅院」,這裡的「怡」字是指「怡心、喜樂、高興」之意,所以「怡紅院」的意思就是「見了紅便心怡」!自然是也是暗指強烈的思念明朝故國之情。這就是《紅樓夢》典型的「一喉二歌」的手法,什麼叫「一喉二歌」呢?在石頭記鈔本中有一個《戚續本》,在此本開始處有一段清代文人戚蓼生寫的序:
「吾聞絳樹兩歌,一聲在喉,一聲在鼻;黃華二牘,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見也。今則兩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牘而無區乎左右,一聲也而兩歌,一手也而二牘,此萬萬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頭記》一書。嘻!異矣。夫敷華掞藻、立意遣詞無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賞,姑不具論;第觀其蘊於心而抒於手也,注彼而寫此,目送而手揮,似譎而正,似則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詞、史家之多曲筆。」
「一喉二歌」就是指一個喉嚨里居然可以唱出兩首歌來,戚蓼生的序大概的意思說:以前他聽說過有人能夠同時唱兩首歌,一首歌從喉嚨里發出,而另一首則是從鼻子里發出(難度那是相當的大)!也聽說過有人能用兩隻手同時都能寫字,左手能寫楷書,右手能寫草書,但這些神奇的技藝從來沒見過!然而這樣的奇事居然出現在《石頭記》一書之中!看來戚蓼生算是看懂此書了,因為他還提到了「如春秋之有微詞、史家之多曲筆」,這自然是指此書本很特別的史書!其實「一喉二歌」的情況在書中幾乎到處都是,無論是寫作手法還是正反兩面的故事都是「一喉二歌」的經典之作,也是漢語一字多音多意所產生意想不到的極其獨特的結果!更是我們研究「紅學」的一大樂趣所在!同時我們也能夠慢慢體會出作者在創作此時的時候面臨多麼大的政治壓力呀,肯定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將一段歷史隱寫在一個情色的故事之中,而更讓人驚呀的是:雖然三百年來人們一直只痴迷於此書的表面故事,但實際上其背面隱寫的故事更精彩!這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大家就能充分地體會到。
那此書的另一個書名《風月寶鑒》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獄」很嚴酷,連漢人讀「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這樣的詩句都有可能獲罪,所以作者自然在行文用字的時候肯定倍加小心。其實《風月寶鑒》中的「風月」表面上看是指男女那方面事,但實際上另有所隱,按照「一喉二歌」的思路來看:「風」字即「清風」,可以解為「滿清」,而「月」字即「明月」,可以解為「大明」,「鑒」字本身是指鏡子,「以史為鑒」的意思是說把歷史當作一面鏡子為後人提供參考借鑒。所以《風月寶鑒》這個書名的另一層意思就是指「明亡清興、改朝換代歷史為我們提供的借鑒與反思」!這就是《紅樓夢》這本書反面故事的主旨,此書根本就不是一本愛情小說,而是一本隱寫的歷史!在第五回仙曲中《紅樓夢引子》里有這樣一句:
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這又是何意呢?「懷」是指懷念嗎?其實這裡的「懷」字有「歸降,使降順」之意,在賈誼的《論積貯疏》中有「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中的「懷」就是這樣意思。所以「懷金悼玉」指應該是:雖然我們不得不屈服於滿清,但我們依然想念著大明!也就是說此書的本意並不是一定要「反清復明」,更多的是對明亡的反思和對大明的懷念,在第七十回里探春說過一段話:
「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這些話說得相當的深刻!作者認為那麼大個漢人的江山居然這麼容易地就亡國了,首先應該是漢人自己內部出了問題,所以人家一定要深刻反思,這一點很重要!也讓我們明白作者應該是史學家,而非反清義士,創作此書的目的是為後人保留下一本明亡的歷史。讓人感慨的是三百多年來我們一直把它當成了情色小說,我們都跟賈瑞犯了同樣的錯誤,幸運的是我們還沒有丟掉小命!
那《石頭記》這個書名是什麼意思呢?大家知道明朝最早的國都是南京,南京的別稱為「石頭城」,作者不敢提明朝後來國都北京,所以只好用最早的國都南京的別稱來代指明朝,所以「石頭記」就是暗指此書寫的是「明朝的歷史」!
在第九回里,寶玉的書童茗煙大鬧學堂,要知道「茗煙」這個名字也很有深意,應該是諧音「明朝化煙」之意,而他罵的「金榮」這個名字也另有含義,我們都知道滿清又被稱為「后金」,所以「金榮」自然是指滿清發達之意,在這一回里茗煙是這樣罵金榮的:
「姓金的,你是什麼東西!」
可見作者對滿清無比憤恨和鄙視!而這樣露骨的「指槡罵槐」居然沒有被「程高本」刪掉,實在讓人意外!估計是「清朝廣電總局」對一些關鍵字審查不夠嚴格。在後面的文章中,我會給大家找到更多令人瞠目結舌證據來,而且這些證據很多都是一百年來、甚至三百年來幾乎沒有人看出來過,會有足夠的鐵證讓大家堅信故事的背景就是發生在明朝末年,到時候我相信大家會像我一樣心中充滿了震驚和興奮!下面我將首先暴料一個書中重要人物的歷史原型,料是相當的猛,相信大家一定不會失望的!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9: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