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夏湉:中國「躲藏」美國身後悶聲發財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7-16 16: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美新一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於7月9日至10日啟動,期間中美兩國就戰略、經濟、人文三方面達成約300項合作成果,這些成果為今年11月中美元首會晤打下良好基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開幕辭時表示,中美互斗會為全球帶來災難,呼籲兩國能彼此尊重。美國總統奧巴馬亦發表聲明,指歡迎中國和平崛起,並會致力與中國發展新模式的關係。

  克里亦指出,本年正值中美建交35周年,中美之間的戰略對抗並非不能避免,兩國雖然有分歧,但有能力找到共識。他又說,美國有決心與中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共同走上一條和平、繁榮、合作,甚至競爭,但不包括對抗的道路。

  事實上,今年中美的對話任重而道遠。

  近年來,中美關係一直時陰時晴。因為這些年來中國崛起,改變了世界的原有的架構,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超過德國成為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又超過美國成為第一製造業大國等等,都不斷衝擊美國人敏感的神經。而國際媒體也再次散發著「2G」領導世界的話題。

  然而,對於未來誰將領導世界,中國一直不以為然。這種冷態度與不久前對待世界銀行預測「中國今年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頭號經濟大國」如出一轍,很堅決但不意外。

  日本新華僑報文章稱,既不爭「世界第一」,也不認可「2G」,並非喜歡「聽讚歌」的中國謙讓,其背後深具中國式的政治智慧和戰略考量。

  中國不願高調形成「中美雙雄對抗」格局,當然不要「第一」這頂高帽。

  韜光養晦,永不當頭,管好自己的事情,是中國多年不變的基本國策。中國若接受「第一」或「2G」,則必成眾矢之的,而被美歐發達國家打壓和制約。如貿易保護、技術封鎖、壓制經濟話語權等。

  事實上,在過去十多年中國正是成功「躲藏」美國身後,嘗盡了「悶聲發財」的甜頭。

  習近平7月3日至4日對韓國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雙方就政治、經濟、地區安全、文化、IT、民間交流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就共同關切的問題達成了共識。

  為實現2015年雙邊貿易額3000億美元的目標,中韓雙方要在新能源、電子通信、智能製造、環境、高新技術、綠色低碳等戰略新興產業培育新的合作增長點,擴大金融、投資、地方合作,中方願在韓國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

  韓國駐滬總領事具相燦認為,這次訪問標誌著中韓關係從原有的經濟合作為中心提升到了全方位合作交流的層面,奠定了中韓關係新的里程碑。

  7月7日,習近平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 雙方應在世界大棋局裡審視和運籌中德關係,著力打造兩國製造業合作,並表示中方歡迎德方共同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默克爾此行,中德不僅簽署數百億元的經貿大單,中方還宣布向德方提供800億元的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額度。

  7月8日,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到訪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和澳反對黨領導人碰面。領導著保守聯合陣線的阿博特總理去年9月從工黨手中奪回了政權。他一上台就稱日本為「亞洲的親密夥伴」。

  不過,近日阿博特說,他的意圖不是重視與一個地區國家的關係而忽視與另一個國家的關係,他希望加強與所有國家的關係。他說:「我們不是靠失去老朋友來贏得新朋友的。」

  澳大利亞不希望因其最近與日本的親密交往而疏遠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而且也沒有明顯證據表明澳大利亞人會樂於犧牲利潤豐厚的對華貿易。

  此外,近年來,拉美與中國經貿關係發展迅速,關係日漸緊密。2001年,中拉貿易額只有149億美元,2010年達1830.67億美元,2013年再創紀錄,達2616億美元,中國已成為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上月的「77國集團峰會」將讓中國大步進軍拉美。

  澳大利亞、韓國與德國都是美國的盟國。而拉美一直被視為美國的後花園。中國在政治上放眼全局、經濟上互惠互利、安全上「斗而不破」等思路和策略發展各國關係。

  事實上,中國的低調反映出高層對現實的清醒認識,中國現在既沒能力也無野心篡奪美國地位。

  儘管中國經濟總量跟美國相差不大,但掀開中國蓋頭就會發現,「強大「的經濟總量因人口基數巨大而不強,且經濟結構欠佳。而論「軟實力」,更缺乏足夠說服力。

  正如《金融時報》稱,中國將在下個10年超越美國,但永遠無法取而代之。但欣慰的是,時下中國不是虛狂的「超英趕美」年代,老百姓也不會傻乎乎地接受 「世界第一」或「2G」的吹捧。決策層變得謹慎明智,GDP世界第一難解經濟困局,給民眾實在的利益比「全球第一」更重要。

  事實上,全球媒體普遍觀點已經認為,取代美國權力的是多極世界,不是中國。

  美國耶魯全球在線雜誌近日發表美利堅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Amitav Acharya的評論文章稱,國際關係中的單級時代已經結束。新的國際秩序不是雙極,也不是多極,而是多元化格局。

  多元化世界由多個主要參與方組成,它們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相互依賴關係。但多元化世界並非多極世界,尤其不是二戰前歐洲的格局。

  文章稱,當今國際政治的主要參與方不只是大國或新興力量,還包括國際組織、非國家主體、地區力量和組織以及跨國公司。歐洲在二戰前的相互依賴主要基於貿易關係,但當今世界的主要國家存在更廣泛、更複雜的依賴關係。它們不但在貿易、金融和製造業方面交往合作,而且同樣面臨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等跨國挑戰。

  無論如何,此次中美對話是「假客氣」還是「真尊重」,中國決策層還是希望能實實在在是為人民謀福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3: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