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以道為本,以本為人——我的價值觀(1)

[複製鏈接]

7

主題

8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盤古石器 發表於 2014-7-16 1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所崇尚的價值觀是:以道為本,以本為人。我並不認為自己有多麼偉大,或多麼卑微,我只想說,這是我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至於要解釋清楚這個選擇,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簡單地說,我認為人的本性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無所謂善惡;只有將人放進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里,通過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才能正確理解人的價值;然後在這種價值導向的基礎上,選擇正確的利益導向。
        詳細地說,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自然發展史簡述
        140億年前,宇宙只是一個比原子還小的奇點,沒有物質,只有能量,溫度奇高。宇宙是能量守恆,不是物質守恆,物質是能量的表現形式。大爆炸發生后,能量轉換成了正物質和反物質,而且是以亞原子的形式存在,3分鐘后,正物質戰勝了反物質,於是宇宙有了通常意義的時間、空間和物質。30萬年後,隨著宇宙慢慢冷卻而變得透明,原始的光線形成了。
        135億年前,物質粒子開始凝聚,引力逐漸增大,度過「黑暗時代」后,第一批恆星星系形成。科學推測宇宙的密度可能由5%的發光和不發光的普通物質,5%的熱暗物質、20%的冷暗物質、70%的暗能量、以及微量的反物質組成。暗物質可能是一種未知的亞原子粒子;暗能量可能是一種沒有質量的,充溢空間的、具有負壓強的能量,是宇宙加速擴張的原動力;反物質和物質是相對立的,二者能夠結合湮滅並釋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瑪射線。若推測證實,那意味著宇宙沒有真空,在我們身邊都充斥著大量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130億年前,由於宇宙不斷擴張,星鏈中的引力使星系組成了星系團,小星系團又組成了超級星系團,超級星系團的不斷碰撞使早期星系呈現不規則形狀。此時銀河系誕生了,最初的銀河系遠沒有現在這樣大,而且呈現不規則形狀。
        100億年前,經過幾十億年的不斷碰撞和融合,銀河系演化成一個旋渦星系,含有1200億顆恆星和大量的星團、星雲,還有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直徑約為100000多光年,中心厚度約為12000光年,可見物質總質量是現在太陽質量的大約1400億倍;具有旋渦結構,即有一個銀心和四個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
        50億年前,太陽誕生。一個巨大的有幾光年跨度的分子云(原始太陽星雲)的附近發生了若干次超新星爆發,其中一顆超新星的衝擊波在分子云中造成了超密度區域,導致了這個區域的塌陷,從而觸發了太陽的形成。太陽是一顆黃矮星,位於銀河系一個支臂獵戶臂上,至銀河中心的距離大約是26000光年,它環繞銀河系中心以250公里/秒的速度前進,公轉周期大約2.5億年。
        45億年前,包含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的太陽系誕生。行星的誕生是由太陽形成后殘留下來的氣體與塵埃凝聚而成。隨後,一顆火星大小的質量約為地球十分之一的天體與地球發生致命性的碰撞,這個天體的部分質量與地球結合,還有一部分飛濺入太空中,並且有足夠的物質進入軌道形成了月球。此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地球有唯一的一顆衛星——月亮,環繞地球運行,組成了地月系;地球屬於太陽的第三顆行星,與其它的內行星一道,環繞太陽運行,組成了太陽系;太陽位於銀河系一個支臂獵戶臂上,環繞銀河系中心運行;銀河系和大小麥哲倫星雲組成了銀河系次群;銀河系次群和仙女星系次群組成了本星系群;本星系群位於室女座超星系團的邊緣,並環繞室女座超星系團的中心運行;室女座超星系團,又稱本超星系團,是最高級的天體系統,只有自轉,沒有公轉,其中心大約位於室女座星系團。
        40億年前,原生代,第一種具有完全生命活性的光合細菌誕生。這是一種具有原始的光能合成體系,能在厭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但不產生氧氣的單細胞生物,又稱原核生物,也是一種只需依靠無機營養生活和繁殖的自養生物。
        36億年前,古太古代,藍綠藻出現。這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光合作用使得太陽的能量能夠被生物直接利用並放出氧氣。
        6億年前,新元古代,多細胞生物出現。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在大氣層聚集,從而在大氣層上層形成了臭氧層。相似的小細胞聚集形成更大更複雜的真核細胞,真正由細胞組成的多細胞生物開始逐漸分化。
        5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由於氧氣製造大於氧氣消耗,使得氧氣充滿了地球,而且臭氧層抵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以三葉蟲為代表的生命布滿了地球。
        6500萬年前,白堊紀,恐龍滅絕。一顆寬度約16公里的大型隕石撞擊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造成巨大災難,當時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內的三分之二的動物物種消亡滅絕,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結束,原始哺乳類動物逃過劫難經過漫長歲月存活下來。
        600萬年前,新生代新近紀,南方古猿誕生。東非大裂谷以東由於地殼變動,降雨量漸次減少,林地消失出現了草原,大部分與現今猿類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滅絕,其中一小部分慣於攀爬的猿類適應了新環境,學習在地上活動,在開闊的環境中生活,並成功地進化成南方古猿,被稱為「正在形成中的人」。
        250萬年前,新生代第四紀,人類誕生於舊石器時代。
        人類在舊石器時代繼續進化,進化階段如下:
        1)早期猿人——能人(250萬年前~150萬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進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東岸出現,也就是所謂的早期猿人,能人意即能製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屬動物。
        2)晚期猿人——直立人(200萬年前~20萬年前):直立人最早在非洲出現,也就是所謂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開始使用符號與基本的語言,能使用更精緻的工具。約100萬年前,冰河時期來臨,非洲開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開始遷徙,向世界各地擴張,這是人類第1次走出非洲。
        3)早期智人(25萬年前~3萬年前):舊石器中期,早期智人起源於非洲,後向非歐亞美各低中緯度區擴張,這是人類第2次走出非洲。
        4)晚期智人(5萬年前~1萬年前):舊石器晚期,母系氏族社會,晚期智人也就是所謂現代人的祖先,也是當今世界四大人種(黃、白、黑、棕)蘊育形成的時期。這其間,猛獁和劍齒虎滅絕。
二、社會發展史簡述
        下面以中華歷史為代表,簡述人類的社會發展史:
        中華歷史起源於10000年前的盤古時代。那時由於氣候激烈變遷,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台灣海峽形成,遷徙到台灣島的中國南方部分先民,就此成為了台灣島的原住民。在中國南方,洪水泛濫成災,此時出現了一位傑出的部落首領盤古,帶領嶺南部落氏民戰勝了洪水,於是盤古成為中國歷史步入新石器時代的人文標誌,成為開創中華歷史的創世始祖。
        在中國北方,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華胥氏之後,約6000年前,伏羲氏和女媧氏結合,與共工氏、祝融氏發生了兼并戰爭,最終伏羲氏統一了各個部落,形成了華夏部落。之後,部落逐步過渡到以父系佔主導地位的新型氏族社會,於是伏羲氏成為開創中華父系社會的人文始祖,也是傳說中的三皇之首。
        經過伏羲、少典時期的部落兼并和融合,華夏部落分成了炎帝支系和黃帝支系,並以炎帝支系佔主導地位,其中著名的神農氏就出自於炎帝支系。約5000年前,正是炎帝和黃帝擔任部落首領的時期,此時炎帝支系逐步衰落,黃帝支系逐步強大,於是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擊敗了炎帝,統一了華夏部落。華夏部落與西進的東夷部落、北上的苗蠻部落多次發生戰爭,黃帝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以蚩尤為首的東夷部落,建立了以農村公社為特徵的統一的華夏部落聯盟。作為聯盟首領,黃帝做了許多改革,其中最有歷史意義的是任命造字史官倉頡統一了各部落的文字,使中華歷史從新石器時代過渡到了農業文明時代,於是黃帝成為開創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也是傳說中的五帝之首。
        黃帝之後,經歷了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的原始部落共主的禪讓制政權交接,約4000年前,治水有功的夏禹傳位於兒子夏啟,建立了夏朝。夏禹的重大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發展社會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了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於是夏禹成為開創中華文明朝代政治的人文始祖。
        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記載的歷史事件,發生於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導致周厲王逃出鎬京而流於彘(今山西省霍州市東北),朝政由召公與周公二相行政,史稱「共和行政」,年份史稱「共和元年」。從此中國歷史步入了信史時代,以後的歷史不再進一步贅述。
三、我的哲學思想
1、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我認為哲學的任務在於解釋一切,這是哲學的本質,因此所有的哲學都不能迴避一個基本問題:存在即合理性。為了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對「存在」的解釋必須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依靠「人」這個智能生物的思維進行,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就變成了: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
        我時常想,生活在森林河流環境的遠古人類,當他們在寂靜的夜晚遙望星空的時候,能夠想什麼呢?他一定想不到,他所看到的都是從遙遠的星系傳來的過去的光線,那星光燦爛的深邃天幕只是不現實的過去的宇宙;他更想不到,如果他能以超光速離開地球,他還能看到過去的自己。原來,讓考古學家煞費苦心的人類文明的歷史,乃至地球的歷史,竟然存在於速度之中。而人類的宇宙學就建立在對過去宇宙的觀測基礎上的。
        看來,存在不一定是真實的,還需要依賴於我們的實踐,並通過抽象思維來解答。
2、哲學的思維方式
        闡述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就是要通過思維的方式,分析存在的本原、本質及其規律。本原指世界萬物的最初根源,指世界的來源和存在的根據。本質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規律指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繫,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
        每一種思維方式都要尊重科學,什麼是科學呢?在中國古典哲學里,科學被稱為「格物致知」,表示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學問。在現代哲學里,科學指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總之科學強調邏輯加實證。
        西方古典哲學的思維方式是:將人文科學稱為形而上學,將自然科學稱為形而下學。前者形成了宇宙論和本體論,後者形成了各個自然學科分支。
        中國古典哲學的思維方式是: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將存在的本原稱為道,存在的現象稱為形,存在的功能稱為器。由此引申,存在的發展趨勢稱為勢,人的行為準則稱為理,存在的本體要素稱為氣。通過分析「道」和「器」的關係,最終得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
        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優勢是強調對事物整體的把握,對不同文明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但缺點是沒有致力於與「器」有關的方法論的研究,最終沒有形成以邏輯和實證為基礎的科學思維模式。而西方古典哲學思想恰好相反,擅長於分析思維,強調個性自由和科學探索精神,但又有很強的排他性。
        我認為將東西方思想結合起來才是科學的思維方式,才能賦予中國古典哲學以新的意義。那麼「道」就是客觀世界的本原、本質及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形」就是現實存在的本體;「器」就是科學的方法論。我認為人類所有的科學實際上都是「器」,我們首先通過「器」去理解和認識客觀世界的「道」,然後用這種理解和認識,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同時還要不斷地審視科學是否真實地反映了「道」。
        老子說: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在古人眼裡,「道」和「名」都是神秘的。若我們按照科學的「器」來認識「道」,「道」將不再神秘;但是,因為「道」的無限寬廣以及無限發展,「道」依然充滿了神秘。
        我發現歷史上的傑出領袖大多採用這種思維方式,他們懷疑一切,又不否定一切,目的是為了不斷地悟「道」。他們的思維從不拘泥於現成的某個理論,但他們所實施的每一項政策又都是對歷史的某個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3、世界的本原
        在宇宙出現之前,造物主(如上帝)是否就已經布置好了一切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區分唯物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重要分水嶺。現代科學既不能證實上帝存在,也不能證實上帝不存在,因此我對宗教抱有極大的寬容。歷史上,宗教對人類思想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被改造為漢傳佛教;黑格爾根據漢傳佛教的因果轉換思想,創立了辯證法;馬克思根據黑格爾的思想,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愛因斯坦根據馬克思的思想,創立了相對論。
        我們可以推理,如果宇宙出現之前存在上帝,那麼物質世界就存在意識和精神,既然上帝能夠創造宇宙,那麼一定可以隨時改變宇宙的運行規則,意味著人類現有的物理學的所有定理隨時面臨修改,但我們沒有找到這樣的證據。
        社會發展史證實,人類文明歷史不到1萬年,中華文明歷史不到5000年,中國的信史不到3000年,作為人文科學的哲學,最初是為政治服務的,也只是人類出現信史之後的產物。在此之前,地球和宇宙早已存在,是一種無意識的自然發展,因此我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不是意識的;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是一元論,不是二元論。
4、物質和意識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誰是第一性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區分唯物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重要分水嶺。科學已經有限地證實了世界的物質性,但對某些超自然現象還無法解釋。要想消除爭論,還有待自然科學的新的發現,其中有:宇宙學的暗物質、暗能量、反物質的研究;另外就是從物質到生命的密碼。
        我認為,生命是物質世界發展的產物的事實是無需質疑的,意識存在於生命,不能獨立於物質,因此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是二個名詞的關係,不是二個動詞的關係。意識是一種意識活動所產生的信息,這種信息是非物質性的;而意識活動是一種生命活動的過程,是物質性的,並符合物質運動的規律。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一方面物質決定意識;另一方面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即意識能動地反映客觀物質世界,又能動地反作用於客觀物質世界。
5、世界的可知性
        可知論認為一切客觀體都具有可知性。自從人類會思考會探索以來,科學發展的每一步都證實了可知論。需要注意,人類的認識始終是有限的,而宇宙是無限的,又是無限發展的,因此人類不可能認清宇宙所有的本質和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可知只是相對的可知。
        從世界的可知性看到,任何真理都有絕對性和相對性。真理的絕對性在於任何真理都是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真理的相對性在於任何真理都是一定時間和一定範圍內的正確反映。
        根據上述分析,那麼應該看到自然知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管理知識一樣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後者很多人卻認為只有效率之分。
6、事物的矛盾性
        事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存在主要矛盾,也存在次要矛盾;事物的變化既有內因,也有外因。他們的相互關係都符合辯證法思想。
        唯物辯證法有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亦稱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的規律或矛盾規律,其內涵體現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雙方發展的不平衡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23: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