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過官和沒當過官的經濟學家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7-9 14: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當過官和沒有當過官的經濟學家在風格上有很大的差異。

  凱恩斯當過官,哈耶克沒有當過官;加爾布雷斯當過官,彌爾頓•弗里德曼沒有當過官;曼瑟•奧爾森當過官,詹姆斯•布坎南沒有當過官。據說,每到美國政府換屆時,哈佛的經濟學教授有一半都去了華盛頓,但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很多教授一輩子都沒有去過偉大袓國的首都。

  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當過官和沒有當過官的經濟學家並沒有高下之分。有的學者越是智力超群,越是性格離群,就越願意坐冷板凳,他們的學問也可能會做得更好。大部分當過官的經濟學家都不是職業政客,他們只是票友兒而已,最後還是會回到自己的書齋。有人將經濟學稱作「世俗的哲學」 (WorldlyPhilosophy),因為經濟學不僅強調如何認識這個世界,還關心如何改造這個世界,如果本著這樣的態度去做研究,就應該對政策決策和執行的實際過程有更多的理解。

  以我個人的觀察,在中國,一個經濟學家的水平往往和他批評政府的激烈程度成反比。

  我不是說不能批評政府。不批評政府,怎麼能顯出學者的風和骨呢?再說了,至少就大部分經濟問題而言,批評政府的政治風險很小,是一件低成本、高收益的事情,因此可算是經濟學家的「理性選擇」。但如果我們不是僅僅為了批評政府而批評政府,而是想真正提出一些真知灼見、一些有建設性的看法,那麼,在批評政府之前,最好保持學者應有的謹慎和謙卑。

  經濟學的套路很簡單,無非是在約束條件下求極值。問題在於,我們知道政府的約束條件嗎?有的經濟學家急於提出自己的最優方案,但他很可能沒有考慮到政府面臨的約束條件。某一項政策建議,聽起來很不錯,但實施起來,有預算嗎?合法合規嗎?誰去干?有足夠的人力嗎?會和另外的政策目標衝突嗎?你看到的可能只有一個約束條件,現實世界中或許有十個。

  此外,政府和學者的目標函數也不盡相同。學者考慮的是收益最大化,即如何儘可能獲得最大的社會收益,但政府往往首先要考慮成本最小化,即什麼政策是最容易執行、能夠立竿見影的。在教科書里,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是一回事,實質上就是個對偶問題,但在現實世界中,它們可能相差萬里。你拿到的考題和政府的考題是不一樣的,怎麼一起對答案呢?

  竹中平藏是一位當過官的經濟學家。小泉純一郎組閣之後,邀請在慶應義塾大學任教的竹中平藏擔任經濟財政政策擔當大臣。2002年9月,小泉罷免了金融擔當大臣柳澤伯夫,改用竹中平藏接替,並繼續留任經濟財政政策擔當大臣。竹中成為小泉內閣名副其實的「財經金融總管」。2004年9月,在小泉內閣的第三次改組中,竹中繼續被任命為經濟財政政策擔當大臣,卸去金融擔當大臣一職,就任郵政民營化擔當大臣,幫助小泉啃下郵政民營化這個改革的「硬骨頭」。《讀懂改革的邏輯》一書,就是竹中平藏對自己這段宦海生涯的體會。

  讀者可能首先會發現,竹中花費了大量篇幅講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竹中在講解日本的經濟政策、改革思路時,用的基本是凱恩斯主義框架。但是,所謂的凱恩斯主義框架,並不是強調政府要如何干預市場,而是當決策者在思考如何管理宏觀經濟時,他們關注的是主要宏觀變數之間的關係。政府花一元錢,國民收入會增加多少?這是個簡單的財政乘數概念,簡單到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初學經濟學時就知道。但在現實中如何測量乘數的大小、如何解釋乘數的差異和變化,令無數政府精英白了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間有什麼關係?如果政府的財政支出塯加,會給利率、貨幣乘數帶來何種影響?從長期來看,國債利率相較名義GDP增長率孰高孰低?大學生們在準備考試之前複習的這些問題,財政部部長和央行行長們同樣在苦苦思考。在現實決策中,花拳繡腿不管用,管用的還是基本概念和最基礎的分析框架。決策之難,難在經濟體系是一般均衡的,處處連通、一變倶變;也難在經濟體系是瞬息萬變的,朝秦暮楚、難持一端。

  即使是最優秀的經濟學家,也未必能成為一個及格的決策者。決策中需要的知識,常常超出了經濟學的範圍。竹中平藏反覆講道,「戰略在細節」。比如,他提到,在處理日本的金融體系不良債權時,遇到一個技術性的問題,即如何對銀行的資產進行嚴格評估。準確的評估涉及對貼現率的確定,竹中專門制訂了一個計算貼現率的指導大綱,還鄭重地將它寫入了金融廳的檢査指導手冊。他甚至認為,這是「金融再生計劃」成功的秘訣。

  從理論上講,「金融再生計劃」無非是保證那些理所當然的事情被嚴格執行,但人們出於大意或貪婪,恰恰會忽視那些理所當然的事情。竹中特別提到,和他一起制訂「金融再生計劃」的,不是經濟學家,也不是政府官員,而是熟悉業界內幕的企業家和金融家。他還暗自慶幸,這些技術性的改革細節,既沒有被媒體廣泛報道,也沒有在國會上遭到質詢,就這麼暗度陳倉地順利通過了。

  談到郵政民營化,他說,從經濟學的大道理來看,把一個低效臃腫的國有企業民營化,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實現民營化有多少種途徑,哪一種途徑才是眾望所歸。他說,在這方面,具有行政學知識的法律專家比經濟學家更管用。

  有時候,改革可以靠技術專家在幕後靜悄悄地推動,但有時,改革必須是在萬眾矚目之下發起衝鋒。日本的郵政民營化就是一個經典案例,它不僅是個經濟改革,更是一個政治手術。

  日本自20世紀90年代就進入了「失去的十年」,經濟改革舉步維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阻撓。郵政公社是日本最大的國有企業,有 2626萬名正式員工和12萬名兼職人員,不僅有郵政業務,還有銀行和人壽保險,郵政已經變成了「衰退產業」,銀行和人壽保險沉澱了巨額資金,但管理奇差。小泉選擇郵政民營化,就是想向既得利益宣戰。竹中不僅擔任郵政民營化擔當大臣,還在小泉的要求下參加議員競選——多一票是一票啊。為了推行郵政民營化,小泉甚至解散了眾議院。內閣成員中農林水產大臣島村宜伸反對解散眾議院,小泉當即罷免了他,自己兼任農林水產大臣。

  這本書的日文版叫《戰鬥經濟學》,即官場就是戰場。竹中寫到,自己在小泉內閣任職的五年半中,一直做好了隨時辭職的準備。如果每天想著要獲得上司的認可、一步步升職,只會徒增自己的苦惱。但是如果時刻做好辭職的準備,就什麼都可以做成了。

  我在江湖上的一個朋友也思考過這個人生問題。他讀到金庸的《鹿鼎記》時豁然開朗。《鹿鼎記》里,康熙讓韋小寶把天地會滅了,天地會讓韋小寶把康熙除掉,兩難處境、不可調和,怎麼辦?韋小寶想到了唯一的破解之道:

  「老子不幹了。」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兩難選擇,其實是有第三條道路的。大不了,老子不幹了。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7: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