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深入揭秘「賣萌」的文化內涵 網友戲稱得治病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世界盃終於來了!滿屏的「感覺自己萌萌噠」終於可以被呼嘯而來的、充滿雄性荷爾蒙的足球漢子們刷走了(所以,朱指導,請你不要出來賣萌搗亂)。

  從2003年開始,「萌」從日本發源,短短10年,橫掃東亞,到處都在「萌萌噠」。連日本人都覺得,可能這個社會有病了。

  今天,吃過葯的壹讀君要說的是,為什麼「萌」能夠在東亞年輕人里大行其道,而西方人卻不大感冒?

  實習壹讀君:欣悅 劉靜

  「貓耳朵」「女僕裝」和「大眼睛」

  「萌」這個詞,迄今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一般來說,它的本意是指讀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時,產生一種熱血沸騰的精神狀態,後來就成了對這一類可愛、幼稚的形象的形容。「萌」的對象通常指的是具有甜美、純真、討人喜歡、入世未深、脆弱的特質人或事物。

  「萌文化」約在2003年,以日本東京秋葉原為中心開始流行開來。2004年和2005年,「萌」當選為當年日本全國第一新潮用語。

  所以,從「萌」開始流行,到「萌萌噠」席捲網路,都不過是近十年的事。

  美少女可以萌,小動物可以萌。對漫畫人物來說,「貓耳朵」「女僕裝」「眼鏡」「大眼睛」都是萌的元素。

  但是跟傳統的人物形象不同,「萌」是一種很單薄的屬性,「萌」是「萌」的唯一內容,它只有外形上的誇張,既沒有隱喻,也沒有象徵。

  壹讀君舉個栗子。一個白鬍子、戴眼鏡的老人的形象,往往是莊重、威嚴(龜仙人除外);關公的紅臉,代表他的勇武和忠義。而「萌」的背後,還是「萌」。

  萌文化為何能在東亞大行其道

  雖然萌文化能在東亞大行其道,但在日本學界,關於萌文化興盛原因的研究中,卻充滿了憂思,並且始終離不開「消極」、「自我封閉」等字眼。

  有研究表明,日本社會整體瀰漫著一種「不想長大」的情緒。許多年輕人都希望能滯留在十九歲不再長大,即使長大也不想成家。英國學者Kinsella於 1992年在日本進行的調查指出,青年人對社會及成人世界的想象傾向負面。在青年人眼中,成長意味著「自由活動時間減少」、「受制於社會規範」等令人不快樂的特質。所以,「萌」被看作是一種可愛的反叛。

  但在日本,步入職場的成年人確實壓力山大,「過勞死」現象非常嚴重。根據日本官方公布的數字,2006年,日本共有3.2萬人自殺身亡,其中許多人是在經濟不景氣中備感工作艱辛,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社會如此可怕,那乾脆就到幼稚的世界里躲一躲吧。然後,在日本就有了高達70%的男女在「可愛商品」中尋找心靈慰藉。

  而萌文化能在東亞各國傳播範圍如此之廣,也可以歸因於東亞文化圈的血脈相通。

  東亞各國都深受儒文化影響。儒家的審美觀是溫柔敦厚,「微而婉」,「怨而不怒」, 不贊成激烈和直露, 不主張抗爭和對立。而溫和無害的治癒系「萌」文化,恰恰契合了儒文化圈的審美癖好。

  在中國,「賣萌」還被認為是一種「示弱」的智慧,因而廣泛應用於營銷、公關領域。諸如美女城管執法隊、企業形象擬人化、明星自黑扮蠢都成了效果良好的營銷案例。

  此外,在東亞各國普遍等級觀念森嚴,規矩繁多的背景下,偶爾賣個萌也可以成為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例如在日本職場,可愛的下屬容易得到上司的喜愛,同時,上司也不會把可愛的下屬視為威脅,這樣上下級關係就變得比較融洽。

  東亞女性賣萌的生理和文化優勢

  相比於日系漫畫中,到處都是忽閃著大眼睛,穿著蛋糕裙的軟妹子。但反觀同樣是動漫輸出大國的美國,為什麼就總是充斥著身材火辣,甚至有肌肉有線條的性感御姐呢?

  在賣萌這一點上,亞洲的女性比歐美女性有先天優勢。

  奧地利動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提出了「幼體滯留」的觀點,即喜歡一切有幼體特徵的東西,是人的天性,幼童的可愛特質能夠引發成人的養育之心,確保幼童能夠受到妥善的照顧。這是一種演化上的適應,確保了人類的延續。

  人類兒童會通過撒嬌,向成人提出要求,獲得照顧。這也是人類撫育後代的本能。從體態特徵上來說,亞洲女性身材嬌小,跟兒童的差異,要比歐美女性更小,這也就給亞洲女性在「賣萌」這一點上帶來優勢。她們能夠通過模仿嬰幼兒的語言、行為方式,比如天真、調皮、柔弱、童貞甚至無知,來獲得男性的注意和喜愛。

  相比之下,歐美女性因為體態特徵跟幼童差距更大,要激起男性的保護欲就比亞洲女性困難一點,所以她們在吸引異性的策略上,採取了更加直接的方式:性感、冶艷。

  再從文化差異上說,東亞社會中,男性主導的力量比西方更加強大,女性對男性的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男性也傾向於控制女性。那麼,「萌萌的」無知少女當然最好掌控,更受歡迎。女性通過賣萌,也可以在父權制的社會中獲得競爭優勢。

  而在經過N次女權思潮洗禮的歐美,無論女性對男性的依附,還是男性對女性的徹底控制,都已經被主流價值觀所淘汰了。既然男女平等,女性當然要更加獨立,犯不著人畜無害扮天真。而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人還是很喜歡「萌妹子」的,當時的電影里,受歡迎的女性往往都純潔、天真,而非性感、自信,甚至到50年代,《花花公子》上推崇的,也還是鄉村女孩一般的純真形象。

  日本人在反思「萌萌噠」

  「萌」在東亞大行其道,但是在它的誕生地日本,卻已經引起了很多批評,甚至警告。

  日本動漫大咖宮崎駿老師創造了很多看起來很「萌」的女性角色,但是他本人卻是個女性主義支持者。他認為女性角色不應該只是可愛,還得有勇敢堅強、足智多謀的一面,把女性描繪得像寵物一樣是「無恥的方式」。

  過分泛濫的「萌」,日本人還有更多的批評,比如「以幼稚為可愛,將天真降格為愚蠢」。評論家福田和也說,如果幼稚不是缺陷,反而是「可愛」,那麼人真沒有理由要求自己必須長大。小說家清水義范寫了一本叫《大人的消失》的書,說遍布日本的「幼稚文化」,讓日本成了一個心智不成熟的、沒有大人的國家。大前研一乾脆抨擊這種現象為「低智商社會」、 「白痴化」。

  在這些人眼中,「萌萌噠」真的已經是一種病,得吃藥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4: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